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二册对《滕王阁序》中“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二句的注释是:“这两句是说自己。意思是,我的一言都铺陈出来,成为四韵。一言,谦语。赋,铺陈。”这个注释值得商兑,提出来请教于编者和诸位同行。  相似文献   

2.
对<风>与<骚>的篇章、句式、韵律、内容等4方面之体制进行比较论析.篇章体制方面:<诗经>篇幅短小,大多分章节,二章诗具对称美,无标题;<楚辞>篇幅宏大,不分章节,思想感情内容在结构上亦具对称美,始立标题.<诗经>对答之体对<楚辞>有影响.句式体制方面:<诗经>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楚辞>亦有少数四言诗,多为带"兮"字的七言句,五言、六言句大量产生.韵律体制方面:<诗经>在用韵位置、疏密程度、用韵格局与关系等方面甚为灵活;<楚辞>多用偶句韵,以四言二韵为定制,有全篇一韵到底者.多用高呼度韵脚和鼻韵尾韵脚,形成屈骚悲壮激切之声韵特征.<诗经>韵律多呈自然美,<楚辞>韵律多呈人工美.内容体制方面:<诗经>以音乐为标准划分内容为风、雅、颂三类,少数诗篇则三体皆备;<楚辞>不标风、雅、颂三体之名称,但精神实质则含有风、雅、颂三体之特征,无"形"有"神",内在与<诗经>相一致.总之,<诗经>与<楚辞>体制存在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唐代今体诗的格律最完美。本文抓住唐代今体诗的格律作些探讨。今体诗从每行字数多、少的角度分有:五言(字),七言(字);今体诗从每首句数多、少的角度分有: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今体诗从声调角度分有:平起首句入韵,平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把字数多、少与句数多、少结合起来分,这就是通常说的: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相似文献   

4.
有一副对联这样说:"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的西汉是历史,但文章却是文学,一位是司马迁,作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前句写<史记>的史学价值,后句却是谈<史记>的文学价值了.  相似文献   

5.
永明体的特征是"四声"调和五言句,以此分析沈约诸人两组<赋鼓吹曲名>,并比照唐代所称"齐梁调诗",说明永明体崇尚平、上、去、入四声具备的句子,并有一定的规则.  相似文献   

6.
刘洪强 《天中学刊》2010,25(3):82-84
<歧路灯>的创作并非只参考了明代<型世言>中的一些情节,它至少还汲取了宋代沈俶<谐史>中的"四明戴献可"篇的养分,"四明戴献可"中的义仆"杨忠"与<歧路灯>中的义仆"王中"的名字十分相似就是最大的确证.因此,<歧路灯>曾经参考过<谐史>与<型世言>,但<型世言>在国内"佚失了近四百年",李绿园看到是应该是<型世言>改编本--<幻影>、<三刻拍案惊奇>与(别本)<二刻拍案惊奇>等.  相似文献   

7.
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2002年的试验本和2006年的试用本都选了苏东坡的名篇<石钟山记>.文中"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一句的"言"字,试验本和试用本教材都注释成"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  相似文献   

8.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以下简称"<释文>")三十卷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的音切典型、集中地反映了宋代语音特点.承继此前已刊文专就"<释文>"音切反映的宋代音系--声类部分进行了探讨,这里专门就其韵类部分展开进一步探讨:采用"反切比较法",从3万余条音切中,整理出<资治通鉴释文>的音系,分述阳声韵、阴声韵、入声韵三部,揭示宋代音系韵类特征.  相似文献   

9.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的第三年.这一年的七月十六,他第一次泛舟赤壁.因这次夜游赤壁,便有了一篇震古烁今的名文<赤壁赋>.<赤壁赋>成了我们认识苏轼的一个窗口,而"客有吹洞箫者"之"客"也成了解读苏轼的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鬼谷子》与"赋家之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战国纵横家典籍的<鬼谷子>一书,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活动中,不仅影响着"士"的精神面貌和说服艺术,而且影响着赋体文学的创作,这种影响在赋体创作中,主要是通过"养志"和"盛气"的内在品质和"分威"、"散势"的结构来实现,而就其实践结果言,也可以从汉赋中,看到"赋家之心"和纵横家的共同、相通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一○八 容若<秋千索·渌水亭春望>词,<百名家词钞>、<瑶华集>词牌俱作<拨香灰>.<拨香灰>乃钱唐毛先舒自度曲(见毛撰<填词名解>卷四),谢枚如<赌棋山庄词话>卷七云:"毛稚黄尝自度曲名<拨香灰>,其句法字数与<忆王孙>俱同,但平仄稍异.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二册<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最后一段,引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前人们还据此概括了一个成语:沧海一粟.  相似文献   

13.
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遗产中的重要体裁之一。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四句头的短诗。古代民间歌谣,有两句的,有三句的,有四句的。前两种不普遍,而四句一首的则大量存在。人们从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趋向于四句两韵的格式,这种格式,头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只二四两句一定押韵,于是就成为一种通行的四句两韵体。不过四句一首的诗歌,句子的字数起先并无限制,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经过长期发展,五言、七言两种,便占了压倒优势。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魏晋南北朝以来,南方的“吴歌”“西曲”,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五言四句;北方民歌存于《梁鼓角横吹曲》的,也有相当多的五言四句体。七言四句的,晋以来存有《并州歌》《豫州歌》《捉搦歌》(四首)和梁、陈间的《乌栖曲》(十余首),《栖乌曲》(四首)之类,虽不算多,但已可看出发展趋势。不过,这种五或七言四句的诗歌,还不能叫作绝句,因为从音律上看,绝句又是格律诗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解新华 《现代语文》2006,(1):105-105
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名篇,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这首诗选入初中语文第五册,关于诗的押韵,在人教版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这样写道:"诗中或两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为之更新",诗中到底押什么韵?又是如何转韵的?好多教师在备课时迷惑不解,笔者想就此问题略作解释.山东省平度市杭州路中学  相似文献   

15.
胡彭华 《现代语文》2006,(10):116-116
倨句 <汉语大词典>:"亦作'倨佝'倨拘',物体弯曲的形状角度.微曲为倨,甚曲为句.<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 居句 <汉语大词典>:"犹言方圆直曲."<史记·乐书>:"居中矩,句中钩."<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云,"居"通"倨".直也.段玉裁释"倨"时,引<礼记·乐记>作"倨中矩,句中钩."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阿房宫民同赋>中"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句新旧教材把它译为:  相似文献   

17.
赋名是由"瞍赋"、赋诗之赋的口诵之义发展而来。赋的立类依据有四:从表演形式看,是不歌且不配乐而诵;从出现形式看,是独立创作;从传播形态看,是独立成篇的;从文体形式看,是有韵的文字。合此四者,是赋最早的定义,即赋是不为配乐而创作、不歌且单独成篇的有韵的文字。  相似文献   

18.
由于阮籍与张华<鹪鹩赋>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辨前者之全部赋作的内在联系,发现阮赋及其赋体性作品<大人先生传>的创作始末,恰与司马氏从开始篡权到定局之年限相一致;由<东平赋>作时考辨发现阮籍后期"不与世事"、谨慎自保实为苦闷待"时"的真相契入,其将自己宏大人生追求境界寄托于赋体创作,以赋体创作作为其较为直接的、现实时代社会理性批判的重要武器,可见其"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乃赋体创作思维.  相似文献   

19.
杜甫诗歌在钱谦益心目中占有极其车崇的地位.他称杜甫是"间代英灵,目空终古".其尊崇杜诗的主要表现是笺注杜诗和连受杜诗之<秋兴八首>原韵作大型七律组诗<后秋兴>.钱谦益崇杜的原因有四:(一)杜甫既有忠君爱国的思想,又有具体行动;(二)杜诗能表现世风时运;(三)杜诗有至真至深之情;(四)杜诗在艺术上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20.
范晔<后汉书>及<宋书·范晔传>中收录的<狱中与诸甥侄书>是两部重要的批评文献,其中有范晔对文学鲜明而深刻的见解.范晔首次将有韵、无韵的区别引入了"文"、"笔"的内涵,有从形式上(即有韵和无韵)来区分文笔之意,还有着重"文"轻"笔"的倾向.范晔关于文笔的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