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8 毫秒
1.
同样的教材,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竟截然不同。分析起来,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能正确地理解教材、教学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不知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应扮演的角色。从教材、教学与教师"整合统一"的视角来看,在本质上,教材是个体经验通达种族经验的地图;教学是个体经验通达种族经验的历程;而教师则是个体经验通达种族经验的向导,起着引发兴趣、沟通经验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出版社新版职高<数学>教材,改革思路清晰,定性把握准确,具有可接受性、可操作性和可适用性,以及对学生的启示性和教学弹性都较强.它一改传统教科书,在学生学习和认识中的晦涩,采用"讲义型"创意,有力地配合了课堂教学,特别适合学生的认知思维模式,有利于课前的预习、课堂上教与学的双向沟通,以及课后的巩固与吸收.新版<数学>教材的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数十年来教材改革的典范和创举,不失为一套优秀的职高<数学>教材.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有如下经验体会:教师应深谙教材,从整体理性把握到具体感性处理教材;教学中,与学生心灵相通;发挥生与生互助学习优势,使英语学习连续有序;与家长多沟通,使家长辅导监督孩子学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材是实施数学教学和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每一版本的教材都表达了教材编写者对数学教育、特别是《课标》的理解,但是我觉得这可能并不一定全部符合本地区或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笔者使用教材几十年的经验积累中发现,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替换、补充、重组等等,可以更好地驾驭教材,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最终"发展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5.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活动类型设计从《运用你的经验》到《拓展空间》,从"引思"到"引行",借助教材栏目创设符合学生经验的情境,在提升学生经验利用率的同时,提高经验的境界,鼓励学生在共享实践经验中拓宽经验实践,打造亲近社会的原生课堂,推进学生经验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实现经验发展与经验超越。  相似文献   

6.
李莉 《考试周刊》2014,(18):11-12
<正>一、走进教材,活化教材走进教材就是要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和主旨,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意义构建,也就是吃透重点难点,抓住核心,瞻前顾后,通篇考虑。麦纪青说:"谁能吃透教材,谁笑到最后。"现代生物教学,强调走进教材,又活化教材。活化教材就是在不改变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将文本教材情景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可操作化,使教材知识生活化、科学通俗化。除了密切知识点与社会的联系外,更应尝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者合作性探究等方式学习。  相似文献   

7.
上海二期课改高中生命科学基础型和拓展型教材共有结构图、模式图、示意图、流程图等插图334幅。在教学中,实现插图的育人价值,就是将静态、凝固的图形激活,使之恢复到鲜活、灵动的状态,从而架起教材中"图"与"文"的桥梁,架起联通教材知识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间,让学生形成知识过程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括了职业学校专业课备课的两条经验——"深"与"活",这是多年来专业课教学中的经验积累。所谓"深",就是要彻底领会教材内容,并充分熟悉掌握,即要"吃"透教材;所谓"活",就是要灵活备课,即教法与学法都要"活"。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譬如语文,除了一本课本外,就是一大堆练习,其它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就语文而言,它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老师更多地引导学生进入"大语文"的天地。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课程的"教学过程"变得  相似文献   

10.
"教材"是师生互动、交流、沟通的纽带,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理解、掌握和运用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以《认识东南西北》一课为例,从"梳理教材体系、整合单元结构、挖掘教材细节、精选配套练习"四个角度谈谈教材对比研读的一般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40年,中小学教材政策主要经历了全国统一要求的恢复与调整期、国家统一要求下的多样化发展期、统编三科教材与多样化并存三个时期,并在教材编审、出版发行、选用政策中呈现出一定的演变特征。中小学教材政策也存在许多问题:教材政策的地方保护主义、学校缺少教材选用权和教材政策监督和评价机制缺乏。重新审视中小学教材政策,未来应该引入"参与式治理"的教材政策制定理念,坚定教材政策的价值取向,构建教材政策监测与评价机制,从而提高教材政策的执行效果,保证教材政策的公平和公正。  相似文献   

12.
教材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教材建设是事关国家和民族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教材管理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事权。新中国教材建设走过了从数量满足到质量提高、从纸质媒介到多媒体数字化、从品种单一到体系建设、从引进借鉴到国产输出、从分头管理到统筹推进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弥足珍贵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教材体系,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用教材教":内涵与实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理念。它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教学观和范例教学理论。它意味着教材仅是"范例",是可供人们解读的"文本"。教师要帮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引导学生与教材展开"对话"。教师要注重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深加工",发挥各种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它立足于学生的认知与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材建设工作浅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三大建设(师资、设备、教材)之一,教材建设的好坏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年来,教材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各高校相继成立了校级“教材建设委员会”、系级“教材建设领导小组”。但教材建设工作如何开展,还需要探讨和研究。我们认为教材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材的质量,围绕这个核心去开展工作是教材建设的关键。一、教材选用——教材建设的基础和目的选用教材就是从已出版或即将出版的诸多教材中挑选高质量的适合教学需要的教材,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选用教材是教材建设的基础工作,它要求选…  相似文献   

15.
"教材心理化"是杜威1902年首次提出的,旨在解决好系统知识和与儿童已有经验间的矛盾关系。杜威"教材心理化"的主张当时起到了进步作用,到今天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文章通过"教材心理化"概念的切入,阐述"教材心理化"的原则和要求,结合教材在中小学的地位来探讨"教材心理化"主张对中小学编制和处理教材﹑教材观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所带来思考。  相似文献   

16.
彭新花  黄兴云 《教师》2010,(1):88-89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其“主题图”就是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比旧版教材更具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图画的五颜六色,故事的生动有趣,小动物和卡通人物的活泼可爱,习题和例题的形式多样,常常使低年级学生爱不释手。它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体现了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新课标理念。  相似文献   

17.
这里的同构和异构,是就教材而言的。同构就是正确地理解教材,运用教材,领悟编者的意图,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体现编者意图;异构就是沟通教材与学生的联系,在联系中拓展教材的广度和宽度,提高教材运用的效率。而从教学现状看,不少教师难以处理好教材同构和异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所谓教材观,就是对教材性质、教材价值以及教材处理基本规律等——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一、对教材性质的理解什么是教材呢?《辞海》的解释是:"根据教学大纲编选的供教学用和要求掌握的基本材料。有文字材料,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视听材料如挂图、投影(幻灯)片、音带、录像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材是师生间互动、交流、沟通的纽带.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载体。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要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材的作用,就必须在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和创造性的加工,使教学教材本土化、生活化、活动化,进而让数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在语文教育研究中一直面临着忽视的境地。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材内蕴的研究。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概念、教材演变、教材美质等三个方面分别对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进行了论述,足以表明我们对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的研究长期以来是非常薄弱的。因此,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的研究要求施教者必须在语文学科本体的关怀下建构,要立足于受教者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既提高智能水平又弘扬人文精神还提升审美境界;必须在受教者本位的关注下建构,要致力于使他们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自始至终地形成从"立言"到"立意"再到"立人"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