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研究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上采用各种策略构筑开放式课堂的方法。采用自主提问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能让学生升华情感;借助网络能让学生扩充知识。开放性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教学和实际生活脱节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钟亚 《考试周刊》2012,(48):128-12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提倡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理解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实践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特别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和体现"生活性"的特点,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利用几个教学案例分析了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如何突出课程"生活性"特点,提高农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教师》2018,(10)
在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基本特征。文章探讨了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道德与社会能力。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如果一味地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只会觉得沉闷乏味。因此,新课改下,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应大胆引进生活内容,以生活化教学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仅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能够进行有效对话,与学生分享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自身需要有与学生的对话意识,并在尊重和理解学生认知特点与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对话互动,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习知识。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对于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明确指出: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教师要结合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越发重要。  相似文献   

7.
鲜活的生活素材,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而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师以教材为主,很少注重捕捉和运用生活素材,因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这样的教学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也因缺乏生活素材的注入而失去活力与动力。为此,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要注重全方位捕捉生活素材,丰富品德与社会教学,为教学活动添彩。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生活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儿童生活的实际,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从真实的生活中获取素材,恰当地呈现素材,同时,全方位、立体式地对这些素材进行比较、剖析、综合、拓展,使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孙民 《湖北教育》2007,(2):39-40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一个话题是家庭小账本,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使学生了解家里的钱是哪里来的以及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父母挣钱的不易;通过调查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生活开支的各种类型,知道哪些是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对于贴近生活的话题,如何构建生活的课堂,实施有效的教学,下面围绕这一话题,谈谈自己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谓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数学服务于生活,生活又滋养数学.我们引导学生注重联系生活,巧妙地引入生活元素,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感受学习数学的文化价值和生活魅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但综观《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从头翻到尾,呈现的仅仅是若干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如何实现上述目标?课堂上以什么“牵”住学生的视线,如何提高一节课的效率?还有知识目标的落实、情感目标的实现、能力目标的达成、对教科书的合理运用……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事情.在不断地听课、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时,我发现,构建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要遵循“搭、准、精、趣、情、导、序、实”八字方针.  相似文献   

12.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成才的过程中,德育教育起到的是在发展方向上的定向作用,一个在道德方面缺失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全面型人才的。为了保证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推行品德与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来说意义是无比重大的。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果,就成为广大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普遍思考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就应当转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这不仅需要实现教学内容及课堂活动的生活化,更要确保学生能够将学科内容转化为生活化知识,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细化阐述。  相似文献   

14.
叶兵 《学苑教育》2020,(7):75-75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它是一门体验性课程。教师要选择适合度更强的教学形式,从而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沉浸体验课堂能够让学生的情感、认知完全融入学习活动中,对教学有极大促进作用。教师巧妙借助这一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引入沉浸体验课堂模式,更好的为教学活动服务。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课程当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出发点。从而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  相似文献   

16.
李小平 《考试周刊》2011,(43):98-99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其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数学是人类在生活、生产中逐步认识、发现、总结、发展的一门科学,小学数学是数学学科中最基础的入门知识,与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教学应该给这些成长中的花朵以雨露和阳光,所以,品德教学应以学生日常的、真实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往的品德课,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课堂教学以传授德育知识为主,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同时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评价内容对学生在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都做了明确的说明。但目前的现状是学生收集的资料没有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利用。本文从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充分挖掘资料价值;教会学生根据要求查阅资料,并根据需要对查阅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课后善用资料,充分发挥学生收集的资料的持续性作用三个方面对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有效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做了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9.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活动的有效开展关系着课堂的成效。教师应该从情感、环境、组织、秩序四个方面进行调控,整合资源,有的放矢,以生为本,做到放中有收,收中有放,动静结合。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以"教"为中心,不注重培养学生"学"的能力,课堂教学出现"低效""无效"等现象。新课改提倡探究教学,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结合实例,拟从"利用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设计任务,引导学生探究""适时点拨,导正方向"等方面实施探究式教学,引领课堂教学走向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