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观潮》一文,介绍的是雄伟壮丽的钱塘江大潮来临的壮美景象。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将“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作对比;将“潮”的三种声音和四种形状作对比;将“潮”来前后人们的心情变化作对比;将“潮”来前后江面变化作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作对比: 我先板书课题:《观潮》。然后,让学生齐读课题,再听录音,使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又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问:《观潮》这篇课文是写哪儿的潮?钱塘  相似文献   

2.
《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让学生了解钱塘大潮的雄伟、壮观并学习作者按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3.
《观潮》(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制语文课本第七册)是一篇艺术性较强且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利用传统的教学媒体教学,根本无法使学生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为此,我认真总结以往《观潮》教学中的得失,将每种电教媒体运用于教学的各环节,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观潮》的教学特色魏孝浚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但多数学生没有见过。运用电教手段,创设赏心悦目的情景,可降低学生理解和思维的坡度。福州长乐实验小学陈忠琴老帅运用“电教为主,多媒体优化组合”的方法教学《观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一、形象与语言结合,激发学...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语文第七册6课《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的作者以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衬、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 (一)课文主要写钱塘江大潮,可是,在文中却四次写了观潮的人:①八月十八这天早上,我们是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的。“人流”言观潮人之多。有如此多的人前来观潮,说明这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一定有可观之处。这是从观潮的人多这一侧面,来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②江潮还没有  相似文献   

6.
《观潮》(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13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它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诗一般的语言,用“总——分”式结构全篇,生动逼真地再现了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读之促人振奋,感人至深。教学本文,要紧扣“奇观”抓“三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导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雄伟壮观、奔腾咆哮的景象。教学本文,应力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  相似文献   

8.
《观潮》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鲜明,作者用富于表现力的笔触把称之为“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生动地描画出来了。如何把这一幅壮丽、奇特的画卷移入板书这个框架中,这是需要一番提练、浓缩的功夫的。黄颖同志的这个板书设计从课文描写大潮  相似文献   

9.
“导”是为“读”服务的,这就必须“导”在关键处,讲在“点”子上。即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教学《观潮》(第七册)一课,就可以这样导读。一、“观”字入手,了解特点本文课题为《观潮》,题目作为文章的旗帜,起着引领全文的作用。对《观潮》这篇课文,教师不妨从“观”字入手,指导学生  相似文献   

10.
牛秀霞 《河北教育》2003,(12):39-39
日前,我听了某老师执教的《观潮》公开课,很受启发,尤其对她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感触颇深。 讲课之前导入时,教师播放浪潮的声音,让学生听是什么声音,想起了什么。接着让学生看潮水的录像,问《观潮》的什么地方给你的震撼最大,让学生自由发言。  相似文献   

11.
《浙江潮》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后附有现代文《观潮》。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接触过简单的文言文,如《井底之蛙》《欲速则不达》等,《浙江潮》则增加了难度。以前只要求学生整体感受,不要求学习理解,而本课要求理解感悟。教学中我通过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对比,引导理解词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消除畏惧感,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浅议《观潮》一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江苏常州市博爱路小学王勤《见潮》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入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要确定训练点。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潮来之时”...  相似文献   

13.
把训练重点贯穿到整组课文教学中——第七册第四单元教学指导□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邓丹彤第七册第四单元共编排了三篇讲读课文《观潮》、《高大的皂荚树》和《海滨小城》,一篇阅读课文《小狮子爱尔莎》,一则读写例话《留心周围的事物》及一个基础训练。从四篇课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单元以“自然奇观”为主题编写,包括导语、课例、“语园地一”三部分内容。课例安排了《观潮》、《鸟的天堂》两篇精读课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两篇略读课。  相似文献   

15.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中心,所以教学可以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应用的领域逐渐扩大。网络技术与学校课堂教学相结合已经十分普遍。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网络环境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观潮》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本组教材包括两篇精读课例,两篇略读课例和一个“积累·运用”。本组教材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如《望庐山瀑布》《山行》《观潮》;有抒发思乡之情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展现当代领袖人物风采的,如《江总书记来我家》;还有反映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如《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热情赞美了大自然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可以从中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感受祖国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激发起对领袖的尊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四篇课例尽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些距离,…  相似文献   

18.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我们”到宁海县盐官镇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景象的情形。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运用准确、贴切的比喻,抓住潮水到来的声势,具体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全文可分两段:“揭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和“观潮经过”。其中观察经过可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三层,第二层是全文重点。作者根据观潮的顺序,由远及近,先声后形,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19.
《观潮》一文写的是钱塘江大潮的雄奇景象。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一定会从心底里发出无限感慨!喜欢观潮吗?我们现在就出发!  相似文献   

20.
《新闻晚报》曾有一篇报道,热议上海卢湾区小学试点iPad辅助教学之事。众人皆醉,此文却能冷眼观潮。赞同者认为,iPad新颖别致,自然就能上得天堂,下得课堂。反对者则敬而远之,责其分散精力,为应试而生。双方或捧或杀,针锋相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