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徐陆军 《教育革新》2007,(11):41-42
"共振"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语文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共振"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体在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频率相等,则振动最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一个双边活动过程,也应力求和谐共振.即教师教的"策动"只有激起学生学的"共振",才可提高教学效率,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3.
“共振”,足一个物理慨念,是指外力作用频率与物体振动频率相等时,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同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好比给学生一个“外力”,只有当教师传授知识的这种“外力”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活动达到“共振”时,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下面就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师生问产生这种“和谐共振”做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共振,是一物体的振动引起另一频率相同物体振动的物理现象.反思当前语文教学之所以出现教师"投入"与学生"产出"严重失衡的现象,正是因为教者与学者之间不能产生和谐共振.和谐的共振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双向交流,以求共同发展,即产生所谓的皮格马利翁双响效应.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主,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共振是物理学上的一个运用频率非常高的专业术语。探究式教学被广泛运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最佳效果当然是师生能够达到"共振"。教师素质是化学探究式教学中"共振"的"振源",学科魅力是化学探究式教学中形成"共振"的"频率",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化学探究式教学中形成"共振"的"介质",教学成果是化学探究式教学中形成"共振"的"振幅"。  相似文献   

6.
“共振”,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外力作用频率与物体振动频率相等时,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同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好比给学生一个“外力”,只有当教师传授知识的这种“外力”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活动达到“共振”时,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下面就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师生间产生这种“和谐共振”做一分析和探讨。一、巧设悬念,使知识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和谐共振”大多数学生开始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但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凡事爱问个为什么。如果课堂上教师巧设悬念,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思考,产生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7.
“师生共振”现象中的“共振”原是一个物理现象,是指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这一原理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作为“策动力”的实施者,能够把握“受振动”者——学生的“固有频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师生双方即可产生“共振”现象,获得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8.
共振是一种物体的振动引起另一频率相同的物体振动的物理现象。当前英语教学,之所以出现“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的现象,正是因为教者与学者不能产生和谐共振,和谐共振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双向交流,以求共同发展。小学英语情境教学是教师有目  相似文献   

9.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一个双边脑力劳动的过程。只有师生互动起来,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收到最佳效果。"共振"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物理系统在特定频率下,相比其他频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动的情形。若在语文教学中能借鉴此效应,把握学生的"特定频率",因势利导,使师生同步、和谐,课堂教学自然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那么如何实现呢?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和谐共振”的实现贺昌中学成锡锋“共振”是物理学中的念,指的是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则振幅最大。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一个双边脑力劳动过程.也应力求“和谐共振”。这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语文教...  相似文献   

11.
"共振"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指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双边脑力劳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上的一种交往和沟通,是一个充满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互相影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成谐调共振是优化语文教学效果必具的状态,语文教师应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艺术手段促成课堂教学的谐调共振。  相似文献   

13.
看到题目,有人会说:共振是物理现象,怎么能同数学教学联系在一起呢?的确,共振是物理现象,它指的是“当策动力(或强的力的频率)等于物体固有的频率时,振幅达到最大现象”。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去把握学生学习频率尽可能相近的策动力频率,必然能产生共振效应,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作为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与步骤,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主体,不能激发学生能动性。而"互动"教学将教师和学生能动性激发出来,实现了课堂教学师生、生生共振,并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成为民办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共振是一种物体的振动引起另一频率相同的物体振动的物理现象。当前英语教学,之所以出现“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的现象,正是因为教者与学者不能产生和谐共振,和谐共振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双向交流,以求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师、学生和教学中介是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在课堂中,这三者貌似彼此独立,实则互相关联。正是因为教师、学生和教学中介之间的互动才使得课堂教学时时发光、处处生辉。因此,教师只有聚焦课堂互动,才能实现教学共振,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7.
深度学习呼唤有深度的教学.教师"有深度"的教是学生获得有深度"学"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障.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浅表化现象主要表现为"速递式"的教学情境铺陈和展开,对"方法和程序"的执着与迷恋,满足于知识符号占有和对知识的文化性实践的漠视.走向深刻的教学须创设"共振"的教学情境,在"关系建构"的思想下形成复杂性思维方式,重视...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中的“调谐”艺术江苏通州市实验小学曹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之间双边信息交换和流通的过程。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双方输出或接收的信息的频率相等时,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谐振”目的。一般艺术均无互激互生的现场“共振”现象,唯有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艺术交流中,师生之间存在“同频共振”的规律性。即当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同一“频率”的时候,师生之间就会产生认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共振”或“共鸣”。教学艺术的“同频共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维共振所谓思维共振,是指师生在教学艺术交流过程中,双方的思维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师生思维共振的先决条件便是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积极的思考者。教师要创造师生思维的“同频”条件、搞清教材的思考,熟悉学生的思维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艺术的思路。教师在进行教学构思时,应注意…  相似文献   

20.
吴凌云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4):78-81,87
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场指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共处于同一时空的语文教师、学生以及当下的师生与历史的教学文本、教学环境之间形成的相吸相引、相聚相合、相融相汇、同构共振的最佳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时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