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我校实际,依托柯岩风景区"云骨"这一独一无二的地域优势,开发以"仁让"为核心的德育课程,逐渐开辟一条探究地域文化的发展之路。一是文化溯源,通过挖掘地域特点,追寻校史文化,提炼"云骨精神"汲取教育智慧。二是文化浸润,在吸收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重塑时代精神,践行"仁让"品性。三是文化发展,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树立学校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2.
徐莉浩 《现代教学》2015,(Z1):17-18
上海市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实施以"贤文化"为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时代要求、地域特色和历史积淀,从多方面为"贤文化"教育作保障,让学生在寻贤、敬贤的过程中,获得道德认知,优化道德品行,力求培养"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导向,也是切实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应牢牢扎根于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教育系统如何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地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衔接,在凝练地域文化精神、增进地域文化认同、创新地域文化载体与发掘地域文化资源,特别是在挖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地域榜样文化资源与依托地域文化产业资源中跟进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域培育路径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一直影响着我们安身立命的方法、为人处世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之一。发挥优秀传统"和"文化怡情养志、涵养文明的重要作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在具体实践中要深入挖掘"和"文化的思想价值,完善"和"文化宣传教育途径,普及"和"文化精髓,创新和谐社会治理,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与生活化。  相似文献   

5.
"精神富有"在生产方式上是精神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标志,在生活方式上是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显现,在教育成效上则是社会成员理想信念引领与建构成效的展现。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成果为培养基,对青少年进行"精神富有"培育,引领青少年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植根于包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文章以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为视角,对"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文化具有诸多功能,育人是其中之一。文化的育人功能表现在"传播知识"、"传递能量"和"提升修养"三个方面。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发挥的路径:一是学校教育,二是舆论引导,三是环境熏陶,四是文艺创作,五是实践养成。  相似文献   

7.
周公制礼作乐和孔子从周隆礼,使礼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礼之所以能常青于中华民族,关键在于礼之践行不息。在礼之践行方面,船山提出了"本仁行礼而施之无不顺"的思想,"本仁行礼"表明在仁与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即仁礼互实与互为体用。船山礼之践行思想是基于仁礼关系而展开的,实现了对传统的仁礼关系——仁内礼外的仁礼关系的价值开新,也凸显出船山礼学思想的实学特质。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7,(1):13-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契合,内在融通,实践互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升华,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鲜活素材、传播方法和文化载体。充分挖掘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传承和升华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者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在独立学院文化建设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践行传统文化精神,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物质丰富,而传统文化日趋衰落,人们道德失范,精神空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备受冲击。番禺区石楼镇赤岗小学站在历史和现代的交汇点,回到传统文化的源头,去寻找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独具匠心地提出了"立仁"学校文化,重新绽放"仁"的光辉,也为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找到归宿。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尽力做到让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固有文化精神真正的契合,在此基础上探寻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代表了古代中国先贤力图建构合理的人际关系并进而建设和谐社会秩序的文化努力。当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仁德"(讲仁爱)为基本切入点,积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美德的现代转化和传承,唤醒、激活大众特别是精英群体的善良根性——良知良能,在日常生活中重建良好的人伦秩序,是切近而可靠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策划人语     
<正>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重在培育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与感受力。  相似文献   

14.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福建要以弘扬八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做好八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文章。首先要坚持延续命脉、不忘本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福建传统文化沃土。其次要注重深挖价值、汲取精华,以福建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要着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福建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乐山人民的整体道德素质都有所提高.但一些人存在着精神生活空虚,价值观念淡薄,道德行为不良等现象.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其中的"忠、孝、仁"观念是其核心和精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忠"观念是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传统文化中的"孝"观念是家庭美德的基石;传统文化中的"仁"观念是社会公德教育的基石.加强乐山的德育建设,应从四方面着手:政府方面;媒体宣传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方面;个人的自身修养方面等.在社会转型时期,以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观念为基石,来加强乐山的德育建设,对于提升乐山人民素质,促进乐山旅游事业的发展与和谐乐山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养料。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其当代价值,让它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和生活实践,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张力。  相似文献   

17.
"草原文化"是指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人民所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极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复合性文化.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它作为草原人民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理解草原文化这一核心理念,对发展本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文作为基本的文化载体,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最能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3年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基于此,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课堂上传授一定的语文知识是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中华"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关公精神的灵魂。关公忠、义、仁、勇精神,内含并多方面体现"大一统"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统一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大力弘扬关公精神,以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20.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5):100-103
在高校大力弘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内涵的西柏坡精神,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当前在对西柏坡精神的认知、研究与传承创新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各高校应树立整体意识,开展资源整合和系统性、创新性研究,促进西柏坡文化历史资源转化为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教育资源。同时,还要加大对西柏坡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实现高校文化建设与西柏坡红色文化研究传承工作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