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与健身功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塞腰鼓——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的表现。安塞腰鼓——是一种舞蹈艺术。安塞腰鼓——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健身运动项目。安塞腰鼓——众多社区开展的最为广泛的健身活动。  相似文献   

2.
一、呈现,撩拨心灵,感受陕北后生的生机 1.出示课题《安塞腰鼓》(齐读)。2.指读1~4节,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3.感受“茂腾腾”。透过这个词,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是一群怎样的后生啊?  相似文献   

3.
2014年5月8日,我在广州的第113中学执教了带有粗犷豪放的西北风情的《安塞腰鼓》课。这是一次以同题异构为主要形式的关于语文理想课堂的研讨活动。我与另一位老师同时执教了《安塞腰鼓》。  相似文献   

4.
甘晓泉 《课外阅读》2011,(9):273-273
《安塞腰鼓》是一曲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是一篇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在这篇充满激情的文章中,饱含着作者对这块土地的深情。而感受并理解这份深情的关键在于朗读。朗读是帮助学生感受并深入理解文本的有效方式。本文关键论述如何通过朗读,帮助学生解读文本,从而真正感受文本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自从它在1992年北京亚运会上一展风采,便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系梦萦。初中第二册课文《安塞腰鼓》就描述了这种民间艺术,文章的美点很多,择要赏读如下:1、画面变幻美。作者在文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优美画面。有的是慢镜头,如文章开头写后生和高粱地的画面;有的是快镜头,如“狂舞”的五个画面。有的画面是实写,如“后生们的胳膊”那一段;有的画面是虚写,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千里的雷声万里…  相似文献   

6.
没有去过陕北、延安。路途并不遥远,可隔着黄河、吕梁山,隔着广袤的黄土高原。但是,那一方地域在我们心中并不陌生,那里的土地、山川、风情、民众……好像可感可触。是什么使我们走进了、了解了那块土地?是文学和艺术。小时候读长篇小说《保卫延安》,那场“圣战”的宏大、艰苦、悲壮,解放区人民对党中央的保卫和支持,在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后来读抒情诗《回延安》,其间洋溢的革命战士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思念,延安人民对回归的赤子的浓浓情谊,至今想起来都怦然心动。有一首叫《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陕北民歌,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唱到五六十年代,直到21世纪初的今天,又在山西民歌手阿宝的口中唱出了新的韵味和新的意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相似文献   

7.
马娇 《学子》2013,(7):134
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诵读中体会本文磅礴的气势2.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地域背景3.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对表达文章主题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导入展示两幅图画(一幅辽阔草原、生机盎然,一幅黄土高坡、不毛之地)  相似文献   

8.
[课文品读] 《安塞腰鼓》奇妙的抒情艺术 凡是读过《安塞腰鼓》的人,就一定能感受到文中激扬的情感。这篇美文与其说是在描叙“安塞腰鼓”的气壮山河。还不如说是作者在借安塞腰鼓抒发心中不可遏止的激情。作者奇妙的抒情艺术,值得我们体味、欣赏。  相似文献   

9.
本文笔者对《安塞腰鼓》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欣赏安塞腰鼓、美读课文,体会激情、探究写作意图、拓展延伸五个教学环节展现了笔者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其语言凝练而又富有动感。这诗一般的美文,我采用“一线串珠法”来进行教学。听、说、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三颗珍珠,我用美读这根主线将它们串连起来,构成一把教读美文的金钥匙。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听读、说读、写读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张燕 《河北教育》2005,(14):27-29
课前播放录像,学生欣赏安塞腰鼓的表演片段。(腰鼓声响起,场面热烈。渲染了气氛,学生沉浸其中。)  相似文献   

12.
赵红艳 《成才之路》2011,(20):36-36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今天我们学习"安塞腰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多媒体出示)(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2)体味"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3)理解排比、反复句在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让我们先看《安塞腰鼓》(人教版、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一段文字: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  相似文献   

14.
《安塞腰鼓》课文旨在通过对安塞腰鼓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在学习中感受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为今后学生阅读、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语文积累,教学中注重对文本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品味赏析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和情感美。同时通过体会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精妙,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语文阅读能力是一种能力建构,靠的是大量的、反复的语文阅读实践。语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感知、记忆、积累、应用四个方面下功夫,扎实地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诠句、析段、解篇,让学生在“谁持彩练当空舞”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它具有极强的健身、娱乐、教育和表演功能,深受当代大学生的喜爱.而且安塞腰鼓内涵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可以使学生在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学习和陶冶情操.因此,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开设安塞腰鼓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并且对高校体育改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相似文献   

18.
高海珊 《学语文》2014,(6):64-64
让我们先看散文《安塞腰鼓》(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一段文字: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 咬定“语言”不放松。语文教学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更要把学生的思维向语言深处引导,引导学生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发现文章言语结构上的曼妙,以寻求一种“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 我国古代教育家苟子在《劝学》中早就提倡“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将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运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人情,读中感悟,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