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思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数学思考能力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在"问题""操作""反思"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解决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数学思考;通过动手操作,以"动"激"活","动"中有"悟",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考;通过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开展数学实验离不开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准备越充分,学生的实验操作就越有价值。当前课堂很多实验只是教师操作演示,学生充当"观众"角色。因此,变"独裁"教具为"生本"学具,让学生真切经历实验过程,让数学思维可视化,是数学教学的迫切需求,也是学生数学素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新课程内容之一的"综合与实践"开展得还不是很到位。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可见数学操作活动。数学操作活动是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媒介。在教学中,可让"综合与实践"隐身于操作活动中,把操作活动引申到"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数学是来自生活的实际的科学,需要学生充分体验。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从而锻炼学生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操作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课程实施以来,很多教师都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但是,由于教师对动手操作认识不到位,很多教师的动手操作是为了操作而操作,失去了操作本身的意义。"动手操作"只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如果能在时机的选择、学生的需要等方面把握好,就能发挥操作的  相似文献   

6.
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好数学,获得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不少教师已经重视在数学教学中安排动手操作的活动,以直观的操作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和思维的展开。但是,由于教学设计不当,不少操作浮光掠影,不能真正体现操作的实际价值。在很多时候,安排"二次操作"显得十分必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把握"二次操作"的时机,提出恰当的操作要求,充分发挥操作在学生认识、理解数学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之后所积淀的内容,它既有学生获得的直接经验,也有学生提炼的个体知识,主要包括基本的数学操作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思维活动经验。但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学中让学生积累哪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并不熟悉,所以很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的教学内容,来谈一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一、重视操作过程,积累实践性经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多种操作活动的支撑,动手操作和参与实践更是小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发现数学本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  相似文献   

9.
<正>"说数学"与课程标准倡导的生本教育思想不太一致。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转变观念,把"做数学"作为数学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走到活动、反思的第一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尝试、分析等实践活动中实现有效的交互合作,促进经验共享,从而使数学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智慧。一、精选生活原型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数学教学就得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源头,把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合在学生自己的生活中,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数学现象,在操作中探究知识的形  相似文献   

10.
<正>【教材简析】"数学广角——有序搭配"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了排列以及组合,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设计意图】1.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本节课设计了"衣服搭配"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语言表达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要基于情境中的"信息点"、操作中的"思考点"、解题中的"过程点"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有序""有思""有理"地说,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具备数学核心素养,而数学推理能力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推理是数学思维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它贯穿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良好的推理能力离不开有效的实践操作,课程标准将"做"数学确定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师以"做"数学为基石,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猜想验证活动、数学实验活动、手工活动等,来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概念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概念教学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概念,不进行概念的判断和比较,不让学生经历概念、公式的形成过程,很多教师习惯性直接给出概念或公式。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只有将抽象知识形象化,通过"做数学"的实践操作活动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真正的本质。"做数学",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分析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结论的由来。  相似文献   

14.
正"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思想伴随着课程标准实践而深入人心。作为实践环节的操作理应具有数学学科的特点,从操作符合内需和与思维对接,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确"我们为什么要操作""怎样结合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数学思维"。笔者就教学中涉及的实例来谈谈"为什么操作"。一、发现学习理论的呼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结构、结论和规  相似文献   

15.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采取"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想、思考、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运算的学科,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刘兴木 《教师》2014,(22):67-68
"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做"中学数学,它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是实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途径。如何让学生"做"数学,可以:数学教学活动化——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开展数学问题研究——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要想上好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师可以"玩"为宗旨,在"玩"中"引"出数学问题,"引"学生在层层的探究活动中"做"数学,在实践操作中"练"习巩固数学,最后回归生活,"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活动的机会,并让动手操作与观察比较、表达交流相融合,创新求异与生活实践相融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动手操作"做"数学呢?  相似文献   

19.
数学新课标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日渐强调,其中"观察力"、"倾听力"、"操作力"的加强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就如何从"三力"出发来打造高效课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数学学习",数学教材中也专门编排了"做数学"的相关内容。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做中归纳""做思结合""做中优化"等策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数学建模思想,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