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术教学目标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是美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美术课程教与学的共同指向,预设了学生学习结果的框架。教学中,对"图片呈现对于达到教学目标的艺术性、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实践,认为美术课堂艺术地呈现教学素材图片,善于斟酌和把握呈现图片的目的性、视觉性和程序性,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艺术和教学目标达成度。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美术教学存在过度依赖辅助措施、学生的体验参与不够、缺少文化渗透以及教学方式缺乏愉悦性等问题。美术课堂需要凸显视觉性,彰显过程示范之美;重视实践性,彰显参与体验之美;关注人文性,彰显文化传承之美;强调愉悦性,彰显个性表达之美。  相似文献   

3.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的课程基本理念,又要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的课程特征。根据多年的教学教研实践,笔者认为,要想上好美术课,实现美术课堂高效,教师必须明确三个问题:为什么要教美术课程?美术课程教什么?美术课程怎样教?  相似文献   

4.
正新课标确定了美术教学的四大特性——"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而"人文性、愉悦性"是对美术课堂教学新的定位。教学中怎样去评价学生,本文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人手,到帮助学生建立自由的学习空间,再通过美术教学的四个学习领域的探索实践,初步摸索出了五种方法,即:感悟情景,开放自我;深入体验,认识自我;和谐氛围,领悟自我;多元评价,增强自我;语言激励、成就自我。新课堂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美术教学更需要人文性评价。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确定了美术教学的四大特性——“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而“人文性、愉悦性”是对美术课堂教学新的定位.教学中怎样去评价学生,本文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手,到帮助学生建立自由的学习空间,再通过美术教学的四个学习领域的探索实践,初步摸索出了五种方法,即:感悟情景,开放自我;深入体验,认识自我;和谐氛围,领悟自我;多元评价,增强自我;语言激励、成就自我.新课堂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美术教学更需要人文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美术教师们都在寻求教学上的改变。然而,不恰当的改变使得许多美术课上得不像美术课。针对教学中比较普遍的"非美术化"问题,"美术味"这个说法开始备受关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其具有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们常见的美术课,就是先教师讲,后学生画,这种前动后静的模式,毫无美术特色,又何来"美术味"?教师要想使美术课表现出独特的味道,应该选择富有美术特色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1.发挥课堂示范的魅力。美术教师的示范是美术课堂中  相似文献   

7.
杨学松 《贵州教育》2014,(14):43-44
正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高段学生,要在美术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的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以及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储备面对美术作品和美术家,但是学生的感受和经验敢说、会说吗?以下是笔者在教育教学当中的一点体会和思考。一、课堂上做到"有备而赏"  相似文献   

8.
王佳 《科幻画报》2022,(4):385-386
微视频和微课不同,微课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而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小学美术课堂中引入微视频教学,对教学的导入和示范以及拓展环节都有不小的影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视频短小但信息量大,美术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具有多元化,因此微视频可以抓住美术课的视觉性特点。本文对微视频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给相关人员做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品品 《学子》2012,(10):47-48
十余年前,国家进行了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与之同时诞生的就是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及使用的各种版本的新教材。2011年,教育部再次对课程标准进行了新的整理与修订。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也产生了全新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对美术学科的界定上,更对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新的诠释,要求美术课程必须凸现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相似文献   

10.
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课程的独特性)。这就要求我们美术老师关注美术的四个特性:"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并依据这个特性进行教学设计,因此一节生动有效的美术课,必须经过精心的预设。目前我们的美术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如美术老师带的班级多、时间间隔长(一周仅跟学生接触两次)、工具准  相似文献   

11.
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课程的独特性)。这就要求我们美术老师关注美术的四个特性:"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并依据这个特性进行教学设计,因此一节生动有效的美术课,必须经过精心的预设。目前我们的美术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如美术老师带的班级多、时间间隔长(一周仅跟学生接触两次)、工具准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课程性质看,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首先,强调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既强调学科本质,又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美术学科的根本特点本质所在,即"直观形象性"。其次,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强调愉悦性。美术课程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新教材中插入了部分制作方法,学生只要用心观察并积极地动手操作都会发现并运用,教师对美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更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接受了一些适合课程改革理念的美术教学方式和方法,包括接受性学习方式和探究、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的培养,不让学习止步于义务教育阶段。  相似文献   

13.
<正>孩子们有一双亮眼睛,许多未知的世界与未见的事物都在熠熠闪光,吸引他们去探索和发现;孩子们也有一双小巧手,敢于去创造和破坏各种规则的游戏,感受探索和表现的乐趣。美术课程标准进一步凸显了美术课程的视觉性,那么美术活动可否尝试始于一种发现的喜悦进而带来表现的冲动,以视觉呈现带来视觉感受,进而引起感觉与情感的表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表现出多样化的视觉情境,而这样的媒体与学科的融合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更是屡见不  相似文献   

14.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凸显视觉性。因此,美术教学要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其中示范教学是美术教学手段中最直观的一种,是学生直接获取知识技能的最佳方式,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这种思想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协调关系上.在呼吁和恢复地球生态的大环境中,作为美术教育者,利用中小学美育的平台,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以及趣味性,传播生态美术的内容,培养学生生态审美的价值观,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方面,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课程内容比原有的美术课程内容更丰富、更开放、更具有视觉艺术凸现的效果。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获取有效信息,使美术课堂更具有人文性和时效性是美术课堂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当代美术教育明显地呈现出明确"视觉性"、凸显"人文性"、深化"实践性"、强调"愉悦性"等特征。这一系列特征,在肯定审美教育在美术课程中核心地位的前提下,通过关注美术与自然、文化、生活的联系,强调教学过程和方法改革的重要作用,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等一系列举措,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提升教学品质,提高国民素养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当代美术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8.
汤美霞 《教师》2019,(15):103-104
在以发展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中,如何让课堂不局限于教材、教师、学生,能够围绕《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凸显愉悦性、实践性、人文性、创新性,探寻小学美术课堂的多元形态?文章通过梳理、重组"六真"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从一节美术课堂教学案例来进行阐述,为学生营造富有激趣、人文、创新、合作、实践、交流的美术课堂教学景观,从而形成个性鲜明、有文化内涵的美术课堂建构。  相似文献   

19.
美术即时评价话语可以理解为美术课堂语境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通过对美术学习的活动、过程、成果作出的即时评价语言。小学美术课堂需要教师进一步关注即时评价话语的技术性、互动性和时效性,从而让评价话语更有效。  相似文献   

20.
美术学科具有视觉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小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要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从而发展综合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同时,美术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循序渐进地感受色彩。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阐述美术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感受色彩的有效策略,希望给小学美术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