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教学要突出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围绕知识本质展开数学活动,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因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对知识的本源有所认识和感受,才能真正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理解。"角的度量"这节课历来是小学几何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学习角的度量,不但要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而且要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  相似文献   

2.
学完"角的度量"后,为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取本校及区内一所普通学校四年级共272名学生进行一次度量角的专项测试(说明:浙教版《数学》将"角的度量"一课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习).测试在新课后立即进行,内容为度量10个不同的角,度量误差在±1度的都算正确,度量正确1个角得10分,总分100分.测试结果为:满分36人,占全部测试人数的13.2%;60分以下的88人,占全部测试人数的32.4%.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对量角的技能掌握得一般.那么学生的错误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教学应在何处着力?  相似文献   

3.
<正>"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其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量角器量角或用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其间含有关于角的度量单位与角的度量工具的认识,称为知识。与这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连在一起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结合本人对这一课时的教学,做如下探讨。一、从角的大小到形的赋值  相似文献   

4.
"角的度量"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角,知道角的基本内涵,也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角的度量与长度、面积的计量既有方法层面的一致性,也有操作层面的明显差异,所以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常常会感到困难。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关键在于他们能否真正理解量角器的构...  相似文献   

5.
龚筱琴 《中国教师》2020,(2):60-61,65
数学的学习就是在经历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困难的过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获得清晰的认知。笔者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为例,分别用"迁移""变序""类比""变式"等方法突破度量角教学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用三角板上的角比比看。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单元时都比较困难,现在让二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个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位和了解量角器的结构功能及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最近,听了同样教学"角的度量"的两节课,对传统的教学设计和现在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与反思,对当前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课堂、怎么去实施教学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6~28页。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度量单位,认识量角器。2.会用量角器度量指定角的度数。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受度量角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相似文献   

9.
正《角的度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关于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且对学生来说,要正确掌握操作技能具有一定难度。华应龙、强震球两位老师演绎的《角的度量》给技能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研读他们的课,我深深地被那充满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这一内容,但其一直成为教学的难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量角器不知怎么摆放,把角的度数读错更是常有的事。这一课引发了很多教师的深度研究,如华应龙等名师都执教了示范课,刘加霞教授进行了调研,他们使"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变得丰富、厚重,充满智慧。我们一线教师要做的不仅仅  相似文献   

11.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及评析设计者何绍萍评析者徐立杰“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六年制第八册中的一个教学难点。教学实践中发现,角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平时接触“角的度量”少,对“角的度量”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时常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容易...  相似文献   

12.
儿童数学,能否简约一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角的度量》,教师们会遇到一个普遍问题:让学生画60度角时,有学生画成了120度角。尽管教师绞尽脑汁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内外圈刻度,反复强调"与角的一边重  相似文献   

13.
《角的度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一节操作技能课。此前,学生已学会运用直尺测量长度的方法,然而,量角器的结构与直尺大相径庭:量角器呈半圆形,标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个“0”起点。能否跳出测量长度的思维定势探究出度量角的方法?这是对学生已有认知的挑战,于是,让学生熟知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构造和测量原理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笔者尝试通过引导学生“解析量角器——在量角器学具上画角——领悟度量角的原理与方法”,在自主探究中领会习得度量角的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14.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直接告诉学生“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1度……度量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样引入:两个学生各画一个角,一生说“我画的角比你的小”,另一生问“小多少呢”。接着,呈现“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并介绍量角器。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量角器和测量角的过程。2.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并会用量角器准确测量角的度数。  相似文献   

16.
韩素平 《成长》2020,(4):121-121
在小学度量教学体系之中,“角的度量”通常是教学的重难点。量角是常用技能之一,要求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角工具以及具体操作的本质。基于此,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这项技能,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经验,以“教学做合一”为指导思想,对“角的度量”教学实践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望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角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学完“角的度量”后,为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取本校及区内一所普通学校四年级共272名学生进行一次度量角的专项测试(说明:浙教版《数学》将“角的度量”一课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习)。测试在新课后立即进行,内容为度量10个不同的角,度量误差在±1度的都算正确,度量正确1个角得10分,总分100分。测试结果为:满分36人,占全部测试人数的13.2%:60分以下的88人,占全部测试人数的32.4%。  相似文献   

18.
角的相关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教材安排两道例题教学角的度量。第一道例题让学生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去量同一个角,从而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促使学生产生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愿望,引出量角器的认识。第二道例题教学量角,让学生通过自己测量、交流,归纳并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又教四年级《角的度量》这一课了,回想起上一届学生这一课的得失,感触颇深:被量的角是正着画的,开口向上的,学生度量掌握得还好;遇上开口朝别的方向的,有部分学生就开始拿着量角器转来转去,甚至不知道如何放是好了,似乎角不正着放,量出刻度数都不容易了。究其原因,还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度量角的要领。这一次教学时我做了如下调整。对小学生来讲,量角的方法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四年级《角的度量》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比较角的大小中探索发明量角工具,体验和理解量角器构造的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2.使学生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度",知道1°角的大小,能正确读、写角的度数。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