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谈到现代新闻记者的工作,确有不少十分有趣的例子.我想根据这些例子回顾一下以国外生活为题材的苏维埃特写的发展道路.如果对报章杂志上的这些特写作一个分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特写发展的两条路线、两种倾向.怎样的两条路线呢?取决于什么呢?有完全不同的例子:塔斯社驻国外的记者,就其任务来说首先应该尽力报道真实、确凿的材料,避免臆测和武断.但遗憾的是,塔斯社有一些记者奉行这条"金科玉律"真可谓到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步.例如,塔斯社记者自巴黎报道:"据晨报消息,巴黎下雪了!"这件奇  相似文献   

2.
长征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新闻通讯选评》(上、下册)分新闻、通讯特写两个分册。新闻分册共选入147篇作品,分三大部分:重大事件新闻、连续报道和社会新闻。通讯特写分册共选入65篇作品,分五部分:人物通讯特写、事件通讯特写、风貌通讯特写、政论通讯特写和长篇报道(著作)节录。它汇集了美、英、法、意、日、澳、西班牙、联邦德国以及苏、捷、保等国家记者的作品,写作时间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长达一个多世纪。其中有文学大师和名记者高尔基、杰克·伦敦、狄吏斯、伏契克、西蒙诺夫、爱伦堡、波列伏依、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诺、约翰里德、史沫特莱、法拉奇、李普曼等人的作品。翻读他们的作品犹如在进行一次历史的巡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许多重要战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  相似文献   

3.
杨朔同志是以记者的身份开始写作的。开国以来,他为我们写过不少报道抗美援朝斗争和生产建设成就的通讯。最近几年,他以国际活动或国内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有些是当作文艺创作来写的,有些仍然保留着新闻报道的特点,但不论前者或后者,都有一种诗的意境和魅力。通讯特写迈入诗的散文的领域,这是杨朔同志努力探索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细节如椽     
这是一篇特写,只有450个字。450个字,却成功地记录了香港回归这样一件大事。这篇特写出自美联社记者之手。在我看到的当时记录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所有的新闻报道中,我认为这一篇是写得最好的。新华社的《参考消息》曾两次刊载此文:1997年7月1日刊载过一次,2001年7月纪念香港回归4周年时又刊载了第二次。  相似文献   

5.
国外通讯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报道事件的国外通讯。这种通讯是因某个国家发生某种事件而写的,它向读者叙述这一事件并给以相应的评论。第二类国外通讯的任务不是报道个别事件,而是报道某个国家或某个民族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现象。这种通讯的特点是事实与总的结论相结合。第三类国外通讯是政治性通讯。通常,这种通讯是在某个国家的首都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区域性或国际性事件。从写作方法来说,这种通讯比报道和特写更接近于政论文章。它的明显特点是有精练的分析,广泛利用外国报刊、广播、电视的材料,广泛利用政府官员和政界人物的讲话以及人们对事件的预测和结论。不言而喻,这种通讯的作者需有很高的学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要善于深思熟虑。  相似文献   

6.
一般说来,记者是吃消息饭的,偶尔写写通讯、特写,也就算是尽职尽责。你要再叫他去写言论,他就有些勉为其难,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我是记者,不会写言论。再说,言论也太难写了!  相似文献   

7.
我从1943年秋担任《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开始,到1957年冬离开《人民日报》,绝大部份时间做的是记者工作。之后,有一年时间是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从1958年秋天起,我长期在《文汇报》做点领导工作,到1985年离开岗位,一直有机会和记者的工作保持着联系。回顾从事40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最使我难忘的还是14年的记者生涯。那段时间,我写得较多的是人物方面的通讯、特写,文章的主人公大多是我国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全国解放后,我到北京、天津、  相似文献   

8.
当了几十年国家通讯社的记者 ,许多事情和经历是我终生难忘的。1987年10月25日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那天 ,我写了一篇现场新闻特写《党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至今想来感到怪有意思的。这篇新闻特写并不是写的大会开幕式的台前情景 ,而是大会开幕前半小时首长休息室里的“台后新闻”。这篇报道的产生经过是这样的 :那天上午8点30分 ,邓小平同志穿着灰色的中山装 ,健步来到人民大会堂休息室 ,他红光满面 ,兴高采烈 ,看上去真不像是位年已83岁的人 ,当中央领导同志纷纷向他问候时 ,他又是握手 ,又是抱拳致意 ,显得特别高…  相似文献   

9.
在诸多新闻体裁中,消息是最常用的体裁,怎样写好它、写活它,一直是人们不断探讨、实践的问题。在一些人看来,消息尤其是广播电台的消息,就那一两百字,写起来很容易。其实写好消息很难。写好通讯的记者大有人在,而写好消息的记者又有几人?在每年的好新闻评比中,我们经常陷入这样尴尬的境地:送评作品绝大部分是通讯和特写,而发播量最大、对人民群众生活影响最广泛的消息稿却少得可怜。评选结果更是令消息气短,排名在前的几乎都是大块头的通讯和特写。以至首届“中国新闻奖”评比中消息一等奖的一个名额不得不虚位以待。消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当哈雷彗星巧遇月全食之际,几乎每家报纸都刊有自己的报道。其中《文汇报》刊登了小特写《宇宙奇观》,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宇宙奇观》写得短小精粹,全文连标点符号算上也不过二百八十个字。这恐怕是当前报纸上我所看到的最短的特写了。然而,它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给人以知识。这短短的通讯写到,哈雷慧星七十六年才回归一次,而月全食之时看到哈雷彗星,更是“千载难逢”,这就简单明瞭地介绍了天文知识。特写详细  相似文献   

11.
记者要善于从当前政治生活与各种社会现象中,挑选最有意义最新鲜的事物进行报道,写新闻需要这样,写通讯也不例外。新闻要做到这样比较容易,因为能够构成为一条新闻的事物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时间性。通讯由于大多是一种综合性的报道,特别是写一篇历史性的通讯,更需要应用大量的资料。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组织材料,特别是如何应用旧  相似文献   

12.
笔为谁而握?     
一九四九年南下的时候,我开始对自己的职业育了选择.干什么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自己暗暗决定:"到南方干记者工作去!"到了武汉以后,组织上果然把我分配到广播电台工作去了.为什么我选择记者工作呢?理由有两条:第一,我爱好写作;笫二,记者容易出名.记者生活开始了,一切都是陌生的.出去采访要有人带着,怎样写消息、通讯,一窍不通.第一篇难产的稿子终于写出来了.可是整篇文章千孔百疮,错字、别字连篇,标点符号也不会点,句子不通更不用说了.可是  相似文献   

13.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特写——写人写事,文情并茂,感染力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作为一名职业记者不仅须熟悉消息、通讯等采写手法,而且应学会新闻采写的十八般武艺,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职业媒体人。新闻特写正是展示记者写作文采的一块芳草园地,应下功夫掌握它的采写技能为我所用。那么,什么是新闻特写?  相似文献   

15.
新闻工作是富有魅力的职业。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记者对新闻的追求永远不能止息。记者对新闻业务的探索也永无止境。回顾我近40年的记者生涯,可以借用一句古诗来概括,这就是:“追雨逐情意未休”。蝴蝶新生未解飞,须拳粉湿睡花枝我与新闻结缘,始于学生时代。1949年至1951年,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时,作为一项社会工作,担任了北大校刊记者、人民日报通讯员。写了一点没有章法的新闻、特写和通讯。1951年3月把我调到新闻工作岗位后,才开始钻研新闻业  相似文献   

16.
人物专访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新闻体裁。这引起人们的兴趣。它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者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笔墨春秋20年,我采写了300将人物专访和人物通讯特写。这些人物中,既有省会名流,又有在省会驻足的国内外新闻人物。现将采写过程中的两点体会与同行交流。 一、关于善用眼睛采访人物 观察是记者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写人物专访,观察细致,从人物的服饰、举止神态,到周围的有关事物,都应在记者视线之中,尽管在特定的场合采访,可能会受到不少限制,但是只要记者善用眼睛,还是会获得…  相似文献   

17.
我不太会谈什么心得体会。这回写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得了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一等奖,要我谈体会,我仍感到不知说什么好。当了20年记者,在国防科研试验领域“泡”了10年,荣幸得了奖,旁人说是“厚积薄发”,我觉得最多算是“熟能生巧”。深入到航天科技领域中去在解放军报驻总装备部记者站当站长10年,我是很热爱这个领域的,因此也自觉地深入到这个高科技领域中去工作,努力使自己变得更“专业”一些。记得1993年第一次到卫星发射现场写报道,看着巨大的运载火箭从眼前轰然升起,直入苍穹,感到既兴奋又奇妙。写科技报道,记者常出…  相似文献   

18.
文汇报自今年扩版以来,对记者的要求更高了。我从1995年1月1日至5月29日,共刊登新闻报道111篇,其中消息75篇、通讯特写36篇,消息数量为通讯特写数量的两倍多。我从新闻采访写作的实践认识到,写好消息是记者的基础工作,也是第一位的工作。 我感到采写消息并不像某些同志所说的简单乏味的活儿,而是大有学问可做、大有奥秘可探,大有文章可写的。有时候,一大堆采访得来的材料,反映了一个宏观的专题后,报道工作似乎已经完了,但如果再动些脑筋,也许还有新闻可挖。记得我在采写上海10多所高校争取进入“211工程”(即“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工程)时,根据采访搜集得来的尺把厚的材料,写成了一个宏观反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在昆明艺术节闭幕后,与中国京剧艺术家关肃霜约定于三月六日去她家采访,不料,关肃霜于此日不幸逝世。于是作者写了《一次没有交谈的采访》的特写。报道了关肃霜逝世的消息,又写出了关肃霜与长春的关系及她对京剧艺术的卓越贡献。这篇特写获1992年全国晚报新闻特写大赛一等奖。特写的时效性强。作者于三月六日去关家采访,当天即写出稿子,次日晨发稿见报,传播了关肃霜不幸逝世的消息。成为全国的独家新闻。作为一名记者能够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影响大而又为人们所关注的新闻事件及时地报道出去,使新闻价值得以最好的发挥,这是记者的一个基本功。这取决于记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是记者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修养的体现。本文作者于三月六日采访中,意外地逢采访对象关肃霜逝世。遇到这种始料  相似文献   

20.
涿州报总编辑梁惠民通讯特写选《小城聚焦》日前已由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小城聚焦》近26万字,收入作者作品百余篇,采用编年的方法,从作者1979年到1998年间在国内报刊发表的近60万字的新闻作品中,遴选出来的通讯、特写和人物专访。作品题材涵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