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胡显明 《历史学习》2004,(12):18-19
为了巩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还积极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它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4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曾被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真正具有全球意义的三次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国际关系史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雅尔塔格局;至20世纪末,以苏联解体宣告了两极世界格局的瓦解,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和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是凡尔赛体系瓦解,新的国际格局尚末建立的激烈变动时期。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旨在彻底打破凡尔赛体系,确立德国的欧洲霸权,发动更大规模战争。英国推行绥靖体制;法国追随英国;苏联提出集体安全政策。三方力量经过六年错综复杂的斗争,最后以苏联和德国结成准同盟条约而结束。这一结果无论对苏联或者英法都是灾难。新的国际格局只好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来重新构筑。三十年代欧洲国际格局的激剧变动说明,国家利益是各国外交政策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起了“冷战”攻势,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采取了相应的反击措施,情报局、经互会、华约集团相继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5.
●阶段特征“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在此期间,亚非拉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但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相继陷入“滞胀”状态。50年代中期起,苏联和东  相似文献   

6.
一、北约东扩的由来北约是“冷战”的产物,成立于1949年4月,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抗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的军事集团。冷战结束后,作为华约组织的对立物的北约组织应该说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然而,北约并未因华约和苏联的解体而自行解散,主动退出历史舞...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通行的看法是:20世纪4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对峙标志着世界冷战格局的形成。本认为美国冷战政策的出台与亚洲有关,但由于战时和战后初期美、苏的全球战略重点和其亚洲政策,以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国历程和民族解放运动,冷战格局在亚洲的形成是在朝鲜战争后,与欧洲不同步。  相似文献   

8.
1948年前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经历了从理想追求、群体分化到艰难选择这样一个心路历程。在世界形成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以及国内国共两党进行着两种前途决战的复杂形势下,自由知识分子持一种所谓的中间立场,把兼取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长处作为自己的政治诉求。他们曾经作为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党"、"第三方"或"中间派"积极活动在政  相似文献   

9.
前一阶段,中美之间由于贸易问题而引发了一系列矛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上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崛起势必会颠覆现有国际格局,引发一场改变国际格局的大战,威胁世界和平。本文通过对世界大战爆发的现实主义解读,以及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稳定根源的探究,认为中国的崛起不会对世界造成威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为这既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也符合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大幕徐徐落下,世界格局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作为世界发达地区的欧洲表现尤为突出。德国统一,东西欧力量更趋失衡,中东欧国家为了摆脱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纷纷提出“回归欧洲”的口号。这是经济发展与政治独立的必然,亦是中东欧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使然。叙述欧盟东扩的演进过程,重点分析欧盟东扩的原因,并就欧盟的动态发展给予前瞻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地图,对世界政治尤其是落后的东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它在70多年之后的轰然坍塌同样震惊了世界,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与变迁。这样一个大国的兴起与衰落,充满着种种谜团,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话题。在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本刊邀约了在这一领域素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苏联解体原因——从斯大林体制、党政关系、党群关系、政治文化、改革的方式等角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现予以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即两极世界。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和全面对峙,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大幕徐徐落下,世界格局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作为世界发达地区的欧洲表现尤为突出.德国统一,东西欧力量更趋失衡,中东欧国家为了摆脱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纷纷提出"回归欧洲"的口号.这是经济发展与政治独立的必然,亦是中东欧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使然.叙述欧盟东扩的演进过程,重点分析欧盟东扩的原因,并就欧盟的动态发展给予前瞻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联建国后,为了消除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二元张力,模铸并巩固统一国家共同体,苏联展开了刚猛无俦的族际政治整合。各个民族共同体在苏联国家权力的强力搓和之下,凝聚成为了一个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然而,苏联在模铸国家共同体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特定历史条件的变化,苏联国家共同体原有的种种痼疾不断凸显与放大,最终使得苏联跌入分崩离析的泥淖。  相似文献   

16.
1948年柏林危机,是战后苏美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第一次全面对抗。我国史学界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接受了苏联史学家的观点,即把危机的起因归咎于美国和西方国家。今天,当“冷战”终于结束以后,再回首昔日硝烟弥漫的“冷战”战场,以曾经存在的国际政治两重格局为背  相似文献   

17.
论述抗战胜利后苏美冷战对国共谈判的影响李分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苏美英三大国围绕着一系列战后敏感问题,引发了尖锐的予盾和冲突,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双方均以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为主,以军事干涉为辅,争夺位于...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的干涉有了新发展。西方新干涉主义更加注意披上"道义"和"法律"的外衣,兼用军事打击和经济、政治制裁等手段;但同样是为了扩大其利益、推广其价值观,确保或实现其世界霸权地位或者主导地位。西方新干涉主义是冷战后世界大势与西方国家内部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日益具有美国式"巧外交"的色彩。它侵害了非西方国家主权及其民众的人权,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动荡和人道主义灾难,并且累及西方国家自身,是对人类道德理想的亵渎和对人类文明的侵蚀,客观上是以暴制暴从而延续人类相互厮杀、相互制服的劣根性,本质上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因而不该通行无阻。世界各国应该从中汲取教训。  相似文献   

19.
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了直接碰撞 ,并导致两国的斗争日益激烈。杜鲁门主义和两大阵营的理论不仅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也标志着美苏两国对世界政治的两极看法正式确立。马歇尔计划则对冷战的激化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但两极格局是既不对称也不完全的。  相似文献   

20.
一、世界多极化:一种历史趋势 二战结束后,以雅尔塔体系为标志形成美苏两极格局,但从60年代起,世界范围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系列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两大阵营内部一些国家不满于超级大国的控制,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倾向,阵营内部出现裂痕乃至公开的冲突.此刻,已催生了世界多极化的萌芽.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正式宣告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跃然而出.1997年4月,中俄两国首脑发表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欧洲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都主张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经济和加强区域合作,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世界多极化遂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