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州师范大学陈洪教授的学术新著<佛教与中古小说>,日前由学林出版社再版.该论著是陈先生于十多年前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增改而成,2002年曾由台湾佛光出版社出版.但因两岸相隔,许多大陆学者难得一睹.此次<佛教与中古小说>的再版,一方面使陈先生这部打磨多年的研究成果有机会与更多大陆学者见面,另一方面也为宗教与文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小说中以志怪一类对后代影响最巨。此种小说受到佛教因果观念的影响非常明显。一方面佛教因果使得古小说的结构上呈现出“因果分明”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报恩、冥报、杀生、轮回等四种内容的作品也与佛教因果观关系密切。这些小说的成熟与发展水平,在内容与形式都为此后中国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古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寺院经济的不断发展是佛教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时期寺院组织管理者主要有上座、寺主和维那统领。僧官作为朝廷设立的官职,负责总领全国的寺院管理和佛教事务。寺院每年年初都要对财产进行审计,前后任交接更是如此。寺院的慈善事业属于寺院开支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赈灾济贫和医病。正因如此,佛教寺院经济才得以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魏晋南北朝至唐,佛教文化与中国小说之关系,大体有二:其一,小说的佛教化,其基本特征是以小说的形式来辅教宏法,扬善惩恶,并汇通儒道之伦理观,以实现人的幸福与快乐。其二,佛教的小说化,其基本特征是在六朝志怪及佛教基础上的文学再创,意在寄托作者自己之人生体验,表现出儒道释交融而又并存的价值取向及审美趣味,可谓佛教的人本化与审美化  相似文献   

5.
明代小说理论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受经学的影响,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经学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与小说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通之处,使其能够参与小说理论的建构,因而小说理论家总是主动地对经学的思想与材料进行吸收和利用;二是经学的学术宗教地位使明代小说理论家乐于借助经学的一臂之力来提升小说及小说理论之地位.这就使明代小说理论与经学构成了复杂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小说理论家吸收经学的“劝善惩恶”、“裨益风教”等思想观念,进行小说功能价值论的建构;2.力图沟通小说与经学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共同性,使小说与经学在题材内容上联系起来,从而拉近小说与经学之关系,借助经学之权威来提升小说之价值,努力争取小说正统而合法之地位;3.张扬小说在艺术魅力与审美效果方面的独特优势,凸显读者对于小说与经学的不同接受态度,对比小说与经学接受效果方面的巨大反差,从而堂而皇之地肯定小说的价值意义;4.理论家站在小说家的立场上巧妙地对《六经》展开独特的“阐释”或“改造”,从而使经学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小说理论.小说理论家对经学的吸收利用,一方面促进了明代小说理论的建构发展;另一方面,经学的价值观念也由此渗入小说理论领域,从而扩大了经学思想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从《庄子?外物》中首先提出“小说”这个名称,到明清时期的长篇小说的顶峰成就,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幅历史长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一直贯穿着这段历史的始终,这股带有奇幻色彩的力量就是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这个由外域传入的宗教,因其自身的神异特点而被人们接受,小说就从这里开始受到它的作用。本文从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内容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谈谈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提并论。从公元前一世纪到第一世纪,在古印度大陆创造了平等的佛教。此后,佛教已经蔓延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在过去两个汉朝时期从古印度传来。佛教文化也伴随着经文不断引进传播。虽然中国佛教源自古代印度,但佛教在中国开始传播,佛教始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起点。本文将对中古佛教的制度与社会生活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与东晋名僧慧远有过交游,但最终没有像别的隐士那样追随慧远,原因大致有三:①陶渊明思想复杂,但其行事上大体遵循儒家的原则。②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与佛教有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佛教“形尽神不灭”、“因果报应说”的怀疑。③陶渊明受桓玄影响,对慧远等人保持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世俗化指宗教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佛教与六朝文学批评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要对二十世纪佛教与六朝学批评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反思,通过分析这一课题获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新世纪里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一份可鉴之资。  相似文献   

11.
江淹与佛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朝时期,多数作家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历代研究者大多把眼光聚焦于谢灵运、颜延之、沈约等人。这是不全面的。本文从确凿的史料出发,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佛教在南朝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以及以江淹为代表的南朝文人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在此基础上,又具体论述了佛教对江淹文学创作影响最为明显的两个方面:借用佛教的素材和形象,丰富其作品的内容;在作品中阐发佛教义理。研究本课题对深入了解南朝文学与佛教的关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德,王祥伟著《中古敦煌佛教社会化论略》,于2010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资料,以敦煌石窟、敦煌文献和敦煌僧团、敦煌民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它们的社会性质、社会活动、社会内容、社会功能、社会作用、社会意义等各个方面,深入探讨古代敦煌石窟佛教的社会化性质及其发展,敦煌佛教界(僧团)的佛教活动与社会活动的性质及其演变,敦煌历代统治者、达官显宦、豪门贵族及平民大众的各类佛教对敦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代太监与佛教关系考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监与佛教的关系问题是明代佛教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详细探讨明代内廷太监群体佛教信仰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并以北京地区为例 ,考察明代太监与佛寺建置之间的密切联系 ,进而对太监与僧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做一些概括的类型分析。本文证明 ,太监与佛教的密切联系是明代佛教社会史中客观存在的一个重要现象及事实。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谶谣乃是一种舆论性的预言,体现着当时人们对于社会现实,尤其是政治的态度。但古代人们曾一度认为谶谣乃是荧惑星下降教授小儿,所以体现着上天的旨意。现对这种观念加以考察,并就中古小说中的谶谣加以研讨。  相似文献   

15.
吐谷浑在南北朝时期,在南朝与西域、凉州的佛教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吐谷浑佛教对研究中古中国佛教的传播及源流具有一定的意义。吐谷浑拾寅在位期间,其境内佛教已很流行,初信佛教的时间似可上溯,十三王度易侯至十八王夸吕时期,佛教得到长足的发展,造寺、求经像等的记载多在这一时期。益州在吐谷浑佛教传播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吐谷浑佛教主要源自南朝,另一来源就是西域。  相似文献   

16.
在唐代小说中,佛教寺院经常出现于各个情节中,但不同小说中的佛教寺院具有不同的功能。宗教功能是寺院本身所具有的,上至皇家祈祝迎佛骨,下至平民百姓的祈求佑护,都是与佛教经义等直接相关。而佛教寺院的社会功能却是社会发展所给予,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使佛教寺院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包括慈善救助、医疗、殡葬、教育、娱乐、商品交换,这些功能在在唐代小说中都有具体的体现,而也正是这些功能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佛教与六朝文学批评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二十世纪佛教与六朝文学批评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反思,通过分析这一课题获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新世纪里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一份可鉴之资。 *  相似文献   

18.
近日阅读尚永琪先生的新著《3-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觉得该书之学术思路、学术论证别出心裁,是近年来中国中古社会史、特别是佛教社会史领域中一部不可多得的高水平优秀著作。以下就我阅读过程中感受最为强烈的方面,略抒己见,并就教于著者和学界同好。  相似文献   

19.
变文是唐代说唱伎艺转变的底本,它已经具备了成熟小说的特征,是唐代与文言小说并行的通俗小说。佛教变文来源于佛经故事,题材与内容都是讲神魔之争,它的基本特征是神变、斗法。佛教变文创造了一个人神混合的世界。形式上,佛教变文散韵结合,善于铺陈,这些写作手法被明代神魔小说所直接继承。所以,佛教变文就是唐代的神魔小说。  相似文献   

20.
乡土小说随着学研究的深入业已成为一门“显学”。在多年来乡土小说研究不断演示生机和深入拓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见地的学术论和作。但新时期以来,以整体审视、理性批判的眼光反思评估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并对之进行综合系统的化研究还不曾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讲,陈继会“差不多可以说是一个创举”(鲁枢元)。在这一点上梳理乡土小说研究,陈继会的学术思想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作为一位以乡土小说为主要研究阵地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