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1994年2月调到新华社苏州支社时,我30岁,已在四川分社工作了8年多,虽然此前从未到过苏州,但我坚信这里的经济、文化都很发达,新闻资源一定极为丰富. 一花一世界--如何认识一座城市 在苏州的最初三四年,我一直没能在报道上打开局面,也得不到当地人的承认.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发现在全国背景下苏州的独特优点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正>我出生于1935年,1945年抗战胜利,我十岁,已经懂事了。当年爸爸带我到南京路(当时爸爸在清心中学任教,抗战时期学校迁至南京东路福建路附近的"女子银行"楼上)观看庆祝胜利大游行。我当时非常高兴,还骑在爸爸肩膀上一直走到游行队伍的旁边……我人虽小,但已懂得抗战胜利意味着什么,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欣喜,还会随着人们高唱胜利颂歌。这首歌是小学  相似文献   

3.
我的祖籍是浙江湖州,1924年4月出生在苏州.我小的时候,苏州的环境整个是比较宁静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祖国已经是内忧外患.我小时候留下的印象,到现在还在眼前似的.有一次在街上,看到东北流亡学生在作演讲,他们讲话时的激情,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非常深.这是从"国"的方面来说,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机关及官员纷纷抢夺、霸占社会资源,尤其是战后没收的汉奸资产。《本院接收梅逆思平苏州房屋卷》揭示了江苏高等法院企图收回被国民党陆军中将张雪中强行霸占的梅思平苏州房屋,作自己职员宿舍之用而未能如愿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2007年5月28日,笔者应邀到苏州出席“纪念柳亚子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到了苏州,来接站的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一位工作人员一见面就对我说:“你是金建陵吧?你写的汪家兄弟的文章在苏州反响很大。”他提到的拙文便是《档案与建设》2006年12期刊载的《汪氏两兄弟的生命足迹》。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安徽省灵璧县档案馆接待一位专程从苏州赶来查阅知青下放档案的陈某,陈某一走进接待室,就高兴地说:"灵璧县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工作做得真好啊!我在苏州就从灵璧档案信息网上查到我下放到灵璧的信息"。县档案馆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7.
近年我曾多次到过苏州,这里虽是我的真正故乡,但只在幼年随先父探望祖母去过几次,印象不深。成年后因为读了点书,意识到苏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淀积,但积在哪里却知之甚少。有一首李白诗写道:“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虽不胜春;只今  相似文献   

8.
新年之际,我才从苏州回来,导师就授我以两厚本介绍苏州的新书,一本是苏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徐刚毅编著的《苏州旧街巷图录》(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9月版),一本是苏州市工商业联合会与苏州市档案馆联合编选的《百年商会》画册(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11月版)。两书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形式,展现了苏州市民生活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9.
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汪伪南京政府的大小傀儡,均以汉奸罪由国民政府先后予以逮捕.因江苏省高等法院在苏州,审奸工作的重点也集中在苏州.当时笔者在无锡《江苏民报》工作,受命驻苏采访,虽时序倏忽五十余年,其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0.
老子真的和我们同在吗?老子真的和我们现代生活有关吗?老子在哪儿呢?这个问题我曾经做过一个小测试.一次我到苏州玄妙观去,看到三个天真活泼的孩子,非常可爱,都是小学生.  相似文献   

11.
多写身边事     
我是一名印刷工人,论文化水平只有小学毕业。从1980年以来,我却与新闻报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到1986年底,已先后被北京、上海、苏州和南京等地的报刊、电台、电视台录用500余篇稿件,其中新华日报刊用50篇。  相似文献   

12.
元旦后,我接受《旧书业的郁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编者晓雨、安然委托,前往苏州给作者送样书和稿费,我走访了苏州文育山房旧书店的主人江澄波先生。出发前,徐雁老师拿来一篇沈延国先生所写的《苏州文学山房记》,以及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善本部主任沈津写的《发潜彰幽君独秀蜚声卓越在书林——说苏州文学山房》让我阅读,我对江澄波先生祖上开设的苏州文学山房有了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八月的乡村     
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我生在一个被农村包围的小镇上,虽然没有参加过农业劳动,但我的生活方式和见识还是一个乡下人。一到人文荟萃的苏州,真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民族危机日盛一日,另一方面是大众的觉醒,青年人的奋起。  相似文献   

14.
一、在书店当学徒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到硖石镇刚恢复的海宁县中读书。因父亲早亡,家庭需要我尽早谋生,半年后便辍学,到斜桥一家百货店当学徒。第二年由亲戚带到上海另谋职业。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底,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推出他的新作《城市的胜利》,一跃登上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城市规划与发展类图书首位,并长达21个月之久。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怀着巨大的好奇,我翻阅完了此书。格莱泽这位新城市主义倡导者在《城市的胜利》中阐述的"新城市主义"思想,的确带给我非同以往的启发与思索。之前曾无数次在TVB的电视节目中见识到香港的街道和香港人的生活,但当我真切地站在九龙、中环、荷里活的时候,还是被震撼了。从西环到铜锣湾,从香港岛到油麻地,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一个记者有什么“秘密武器”的话,那我认为就是深入采访。浮于表面,接触的是生活的皮毛,给读者的也必然是一般化的新闻报道,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沉到生活的底层去,掌握了丰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写出好的报道。 1988年7月,我有感于文化古城苏州青年新的  相似文献   

17.
泡水     
泡水,是拿了容器到专供开水的老虎灶去花钱打开水。我读小学、升初中的上世纪60年代前后,大多数苏州人家里已经拆除了老式柴灶,用上了煤球炉烧水做饭,但是由于煤炉烧水跟不上需求,所以许多人家就提着热水瓶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2月27日,女作家罗洪(1910—2017)以108岁的高龄离世,至此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闪耀并震撼中国文坛的女作家全部作别世界。我和罗洪有过一段交往,她和蔼可亲的大家风范令我终身难忘。罗洪是松江人,但与苏州颇有渊源,在苏州求学成长,第一篇作品发表在苏州人创办的刊物上,与苏州的关联自然离不开"档案"两字,苏州市档案馆馆藏教育档案里有着罗洪和她的先生朱雯的"青春留痕"。  相似文献   

19.
陆文夫《美食家》品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文夫先生(1928-2005年,江苏泰兴人),不是苏州人,却被美称为“陆苏州”。他自少年时到苏州求学,在这方土地上生活了整整60年,从水道到小巷,从评弹到吴语,从饮食到民风……他凭着一颗对苏州的赤子之心,一支不知停歇的笔,写录了苏州的点点滴滴。小说《美食家》是他的巅峰之作,自1983年获全国第三届中篇小说奖以来,被译成英、法、日等语言,畅销海外。如此妙文,长久以来却未寻得单行本,直到2005年,方见有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全力打造的插图本《美食家》。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来临前夕,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在这里隆重召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出版座谈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