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春霞 《家庭教育》2013,(11):40-40
登鹤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2.
鹳雀楼位于山西蒲州府城西南,前瞻中条山,下瞰万里黄河,在唐朝乃游览胜地。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此处“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这话颇有见地。李益,畅当姑置之不论,若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实是千古不朽的好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己。上焉者,意与境深……”《登鹳雀楼》正是这种名列上品的诗篇。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意与境相交融,特别是能写壮阔之景,抒深远之意。  相似文献   

3.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báirìyīshānjìn黄河入海流。huánɡhérùhǎiliú欲穷千里目,yùqiónɡqiānlǐmù更上一层楼。ɡènɡshànɡyìcénɡlóu犤注释犦鹳(ɡuàn)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楼有三层,因有很多鹳雀在楼上栖(qī)息而得名,后被黄河水冲毁。依:挨着、靠着。尽:消失、沉没。欲:想要。穷:穷尽。更:再。犤诗的大意犦太阳挨着群山慢慢地消失了。黄河向着大海流去。要想看得更远一些,那就要登上更高的楼。这是一首历代传诵的名诗。它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同时很…  相似文献   

4.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字少句短,可以说字字千钧,句句九鼎,体现了诗人非凡的驾驶语言文字的能力,其语言特点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选词眼界开阔。登楼所见景物众多,诗人独独选中“日”和“河”作为主体景物,这是因为“日落西山”的壮观深深地吸引了诗人“大河奔流”的气势激荡着诗人的胸襟。登楼所感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怀古,可以抚今;可以忆旧,可以追新。而诗人所感很特别,观落日还不够尽兴,视奔流还未纵情,还要为穷  相似文献   

5.
原诗白日依山尽②,黄河入海流③。欲穷千里目④,更上一层楼⑤。注释: ①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城西南角城上。楼有三层,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为登临胜地。鹳(gu(?)n灌),鹤一类的水鸟。雀,一作“鹊”。  相似文献   

6.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上层楼凭远处 我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人所皆知.江西的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著名,湖南的岳阳楼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不朽,湖北的黄鹤楼因崔灏《黄鹤楼》而名扬天下,山西的鹳雀楼也因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而名留千古. 在这四大名楼中,有三座在长江流域,只有鹳雀楼在黄河流域,它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南的黄河岸边.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便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余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白日"一词,写出了落日之态.  相似文献   

7.
指导学生学习《登鹳雀楼》一诗,笔者有如下三方面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教一首古诗前,老师最好向学生简介作者和诗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如《登鹳雀楼》诗境开阔,气势磅礴,蕴含着诗人“登高望远”的胸襟和抱负。它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在  相似文献   

8.
9.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是古今传诵的名作。前二句写诗人所见,描绘了登临鹳雀楼所看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豪放雄劲,气势磅礴,形成了一幅粗犷明快、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后两句写诗人所想,阐发了朴素易懂而意义深刻的哲理,渗透着诗人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盛唐时期与时俱进的积极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0.
11.
《登鹳雀楼》只有简短的四句话,二十个最常用的普通汉字,然而它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境界,却是一幅雄奇壮伟的千里大画。唐诗流传于现在的将近五万首,其数量不可谓不多了,三百年的社会生活都有反映,其范围不可谓不广了;但是在这浩瀚的群芳竞艳的诗国里,能够为人吟哦成诵的名篇佳什,也不过数百首罢了。《登鹳雀楼》由于其理趣的臻于高  相似文献   

12.
王之焕的《登鹤雀楼》是一首烩炙人口的佳作,千百年来,历久弥新,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究其原因,是这首小诗蕴含着强烈的美学魅力,它不但描绘了一幅大自然雄浑的图景,创造了美的意境,而且还包含了丰厚、耐人寻味的美的内涵和神采。请看上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就超凡脱俗,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个夕阳西下,晚霞满天,远山巍巍,小河奔流的广袤无垠的世界,顿时令人胸襟开阔,情绪高昂。这样一个情景的展现,是由于诗人善于抓住具有特点的景物:太阳、高山、黄河、大海。它们是大自然壮丽、崇高的化身,是人们崇拜的宏伟形象,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3.
备课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音乐第四册选唱歌曲《登鹳雀楼》。一、教材特点简析(一)音乐角度分析歌曲《登鹳雀楼》,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五言绝句,曲由现代作曲家黄国群先生创作编配。此曲为大调式,第一、二乐句(5612|3-|2126|1-|)的旋律比较平稳,跳跃不大,比较优美、抒情地勾勒出登上鹳雀楼  相似文献   

14.
《登鹳雀楼》(小语五册)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它描述了一天傍晚时分诗人信步登上鹳雀楼时所看到的景色和由此而产生的联想,反映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全诗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蕴意深刻。教学时,结合本班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知识水平,适时使用电教媒体,创境激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登鹳雀楼》注释廓疑太湖县玉珠乡马安山小学吴明开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和《登鹳雀楼》,世称绝唱,垂名千载。自实行全国统编教材以来,这两篇就被编人中、小学教科书,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材虽经多次重编,这两首诗均未被淘汰。九年义务教育五...  相似文献   

16.
唐诗现存各种版本中,王之涣《登鹳雀楼》又写作《登鹳鹊楼》,注释各异,莫衷一是。历史文献检索表明,用"鹳雀楼"者约占八成,而用"鹳鹊楼"者不到两成;唐宋元诗文皆用"鹳雀楼"写法;明清以后,始有"鹳鹊楼"之称。考该楼原为黄河岸边一座军事瞭望台,年久失修,鹳雀聚栖,因得其名。鹳雀是唐人对鹳的一般称呼,非鹳与喜鹊之集合。明中叶编撰的《大明一统志》是误植"雀"为"鹊"的肇始者,由此引起后人混乱。  相似文献   

17.
一 提示课题,引导质疑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登鹳雀楼》,课题中藏着两个生字,我们先来认识它们。 (出示“雀”“楼”,指名读,齐读,组词)  相似文献   

18.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少时好围猎纵酒,击剑悲歌。开元初,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后被人诬陷去官,闲居十五年,漫游黄河南北,后补文安县尉,死在文安,年五十五岁。他是盛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与高适、王昌龄等诗人友善,常相唱和,并常与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描写西北边塞风光的作品尤有特色,靳能在他的《墓志铭》里,说他“歌从军,吟出塞……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见诗名之盛。惜作品多已散佚,《全唐诗》仅存六首。《登鹳雀楼》是他影响极大的一首诗,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9.
一提示课题,引导质疑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登鹳雀楼>,课题中藏着两个生字,我们先来认识它们. (出示"雀""楼",指名读,齐读,组词) 师:这两个生字,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伸出小手,随老师书空课题. (课件出示鹳雀楼)  相似文献   

20.
林贞爱著文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五言绝句,并不象人们公认的那样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而是盛唐处士朱斌所作,名之曰《登楼诗》,选在《国秀集》卷下。《国秀集》是现存最早的唐诗选本,它是盛唐时代太学生芮挺章编选的。在《国秀集》卷下,还选录了王之涣的诗三篇,独独没有《登鹳雀楼》一诗。倘若朱斌的《登楼》诗是王之涣的作品,这种冒名顶替或编者的张冠李戴必为当时文坛所不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