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有两个方面即利己与利他。利己的“经济人”与利他的“道德人”应该是统一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提高效率,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人的求利动机;另一方面,要加强道德建设,依德治国,约束人的损他行为,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完整人格。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企业慈善行为动因的解释有几种说法,归纳起来不外乎利己或利他,或者说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或履行社会责任。然而,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看,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压力,企业利用慈善行为来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改善经营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  相似文献   

3.
指出利他行为发生的两种情境为非紧急情境与紧急情境,分析了不同情境对利他动机的激活程度、指向目标、维持功能的影响;概括两种情境下可能存在的利他动机包括:奖赏动机、避免惩罚动机、互惠动机、社会责任规范动机、移情动机和自我牺牲动机。  相似文献   

4.
在动物界中,存在一种不惜牺牲自已利益的利他现象,其主要形式有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及纯粹利他。群体选择理论、亲缘选择理论、合作进化理论和自私基因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动物利他行为的产生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根植于个人内心深处的,其本质是“利他”。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个人经济生活的永恒主题,同时又会产生败德行为。现在我们的社会不仅是需不需要一个道德基础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在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如何发挥道德基础性作用的问题。道德基础性是指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必须是以秉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追寻美德为前提条件,个人应该是在道德基础的框架当中追求利益最大化,道德和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具有互为性的。  相似文献   

6.
利他行为在心理学上是指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利他行为一直是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伦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目前,研究者们提出的基因决定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移情利他主义等利他动机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利他行为。移情法、榜样示范法、及时强化法以及学习有效的助人技能等是培养利他行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会计系统是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制度之一,其运行具有直接的经济后果。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各利益相关主体通过会计进行寻租,这是他们进行非生产性寻利的直接手段;而制度缺陷为会计寻租行为提供了动机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是一个关于人的局部特性的假设,在解释人的利他行为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透过“社会经济人”假设及其内核分裂与激活模型,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制度环境如何塑造并彰显个人利他行为的偏好,从而在人与制度的互动中推动“社会经济人”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的契合,实现一定“道德阚”中个人追求快乐最大化目标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一致。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是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地培养利他行为,应从心理学、神经科学视角寻找利他教育方法。共情和社会情境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人类天生具有共情的生理基础,共情促使个体做出利他行为。相互依赖的社会情境促进利他规范的形成,这些利他规范一方面会约束社会群体的行为,另一方面被内化成个体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基于此,提出利他教育应该重视四个方面:培养社会认知能力、创设社会互动的情境、重视亲子间的情绪沟通、创设相互依赖的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10.
程载国 《教学考试》2023,(19):38-40
<正>写作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利他主义行为通常是指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好处的自觉自愿行为。对于人们为何会有利他主义行为,学者们提出过各种不同的解释。中国古代儒家学者们相信,利他主义行为是“人性向善”的本能显现;“亲族选择说”认为,人们对诸如兄妹子孙之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友善是为了基因繁衍复制;“互惠利他说”则认为,许多看似利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在社会中互惠互利的动机;“群体利他说”将社会群体视作一个有机体,这一理论相信利他的社会能牺牲掉利己的社会而生存下来,人们出于理性更倾向于选择利他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了盈余管理实质上是其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一个行为。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得出盈余管理其实存在两面性,应该正确对待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2.
让人讲真话的理论非对称信息经济学缪代文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人(理性人)总是从自利出发,追求效用和利润最大化。虽然“经济人”处处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在经济活动中,每个人总是尽最大努力掩饰自己的行为动机,夸大自己的成本,隐瞒对物品的需求程度。交易中诚信成为人...  相似文献   

13.
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无法有效解释经济人的利他行为,在将行为人的行为目的统一为获取个人价值的基础上,构建群体意识选择模型解释并分析经济人利他行为选择,得出降低经济人个人欲望、降低社会利他行为成本、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进社会的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14.
钱新斌 《中国德育》2007,2(5):48-49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或其他更为广泛的行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指在为人民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大学生,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利他观念和行为,塑造大学生的利他人格。  相似文献   

15.
<正> 一般说,人的利他行为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内在欲求和思想意识的驱动和支配下,表现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那么,在人的利他行为中是否存在着“利己”的或“为我”的欲求、动机和意向?如果存在着这种欲求、动机和意向,它是否影响到利他行为的道德价值呢?人的利他行为除具有社会价值之外,是否同时也具有“自我价值”或“反身价值”呢?还有,人的利他行为和人的本质又是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人的利他行为研究必须探讨和回答的问题。这里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现实生活中需要利他行为。本文试图通过对利他行为进行社会认知分析!提供一种 弘扬正义、提倡利他的理论依据。文中分析了人们面临紧急情境时是否采取利他行为的认知决定过 程,并着重论述了影响利他行为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一般说,人的行为在主观上具有体现一定社会道德要求的利他(社会或他人)意向性或目的性,客观上具有利他的效应性或社会价值,就是高尚利他行为。无疑,具有高尚利他的主观意向性和客观社会价值,是高尚利他行为的本质规定性。但人的高尚利他行为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是否也具有一定意义的自为性呢?如果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自为性,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自为性呢?这种自为性与利他性又构成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深入研究高尚利他行为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就在"人类行为决定于人格和情境两大因素交互作用"这一观点逐渐成为心理学界之共识时.人格心理学家却还在为证明利他行为中人格因素的存在而长期不懈地搜寻着相关佐证.直到近年.利他人格这一概念才逐渐得到研究者的认可,并确立了其在利他行为研究中应有的地位.本文梳理了人格研究者从反驳人们对利他人格存在的质疑.到发现利他人格,再到对其内在结构探索的发展线索.列举了利他人格领域新近的研究成果,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尚存的问题,并对利他人格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利他精神作为伦理学中受到推崇的道德之一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愈发失去立足之地。为此,应重审利他的概念,从人际交往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找到其立足的基础。进而学校情境中的利他行为应区分为递进的四个层次:无妨碍的利他行为、互惠的利他行为、利群的利他行为和无私的利他行为,以使学校教育能循序完善利他行为的重塑。  相似文献   

20.
从理性经济人假说出发,以生命本体论为基础,提出均衡反射场理论假设,试图构建一个对人类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研究的统一分析框架,随后以此分析框架对利己行为和四种利他行为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尝试性的建立了数量表达式,最后建立了从利己行为到利他行为的完整谱系,使人类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统一于均衡反射场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