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组诗《九歌》中的一篇。诗人直赋其事,饱含深情,记叙将士们英勇作战和壮烈牺牲的经过,描写了楚军将士不畏强敌、英勇搏杀的场景,歌颂了将士们以身殉国的英雄气概,表现了对死难将士的深切悼念和由衷崇敬,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相似文献   

2.
《国殇》是一篇为祭祀阵亡的爱国将士而作的乐歌,在思想内容以及表现手法上都和《九歌》的其它篇章存在差异,本文皆在通过分析比较《国殇》与《九歌》它篇的异同进一步解读《国殇》,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国殇》是一首哀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在《国殇》的教学中,就要重视它的爱国主义主题,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4.
屈原在其诗《国殇》中歌颂了秦楚之战时的一次失败的战争,该战中楚军将士全军覆灭。经研究考证,本人认为其目的有三:失败是当时楚军战场的常态;纪念将士慷慨赴死的悲壮;对洗雪国耻的渴望。  相似文献   

5.
《国殇》是《九歌》中的第十篇。屈原依据楚国南方流传已久的民间祭神乐歌加工创作的《九歌》,大部分是祭祀自然界的神,有着浓厚的爱情色彩。《国殇》却是一首追悼阵亡将士的悲壮的挽歌,生动地描写了为国捐躯的将士的忠勇,热烈地  相似文献   

6.
一、《国殇》之创作时间《国殇》是为纪念楚国的一场失败的战争,为悼念死国将士而作的。在这场失败的战争中,楚国将士表现了昂扬的斗志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这在《国殇》辞中表现得清楚明了,是不必慧眼即可认定的事实。《国殇》之辞悲壮无悔,气昂不衰,不象是事过境迁的追忆总结,而象是身临其境动员敌忾偿血沙场的檄文。“终刚强兮不可凌”,“子魂魄兮为鬼雄”,呼吁复仇之意十分明显,然则《国殇》作时楚国可能正面临另一场战争,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国殇》是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所作《九歌》中的第十篇,是一首奉献给为国牺牲的将士的祭歌。其歌颂英雄时,激昂慷慨,其悼念英雄处,悲壮激烈。这首诗采用了直陈其事的手法,既抒发了屈原对死难将士的深切哀悼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相似文献   

8.
《国殇》在《九歌》里,正如马茂元先生说的那样,是一篇“和其他各篇有所殊异”、“独标一帜”的作品.它不象其他篇那样写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故事;它写的是一个激烈的战争场面,塑造了为保卫楚国而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将士们的英雄群象.它与《九歌》其它篇一样,也是有所寄托的.屈原之作《国殇》旨在“风谏”.作者是以战争题材,借对死难将士们的赞美和歌颂来劝谏楚王的,希望楚王“悟过改更”,以振兴楚国.  相似文献   

9.
古代战争诗有各种不同的叙事视角,《诗经》二《雅》中的战争诗多从正面歌颂天子的文治武功,是一种朝廷政治视角;《楚辞·九歌·国殇》为祭祀为国死难的将士而作,蕴含着一种巫文化的视角;汉乐府诗歌的战争诗反映了民间视角;杜甫的战争类诗篇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士人视角,也是战争诗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
《九歌》是屈原作品里的一束奇葩,而其中的《国殇》是最质实的一篇。但明清以来,学者对之聚讼纷纭。本文试图把《国殇》放在《九歌》的创作背景之下,分析《国殇》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基础,及其作士气、张国威的目的,以此窥见屈原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国殇》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它是作者献给为国死难将士的祭歌。这首诗采用直陈其事的手法,文意明显,是屈原作品中比较容易理解的一篇。但是,关于它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仍有不少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讨论。最近,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再次将它选为课文,曾经讨论过的一些问题,又引起大家的兴趣。本文试着说一点初步的意见,参加正在开展的教学研究和学术讨论活动。  相似文献   

12.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国殇》中为了悼念楚国将士们壮烈牺牲的祭祀诗句。其大意是:“将士们已经死了啊!但是精神永不磨灭,你们的魂魄啊!仍然是鬼中的英雄。”关于里面“神以灵”的解释,历来不一致,曾有人是这样解释的:“神”,作名词,指精神;“以”作连词,无实义;“灵”也作名词,复指精神。我认为“灵”在这里不能作“精灵”讲,而是属实词活用的范畴,可以解作“显灵”。显灵者,精神永存也。这就是说,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故“神以灵”,作“精神永不磨灭”理解较为妥当。  相似文献   

13.
“国殇“一词现代汉语口语已不用,书面语也很少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伤亡二三十万人.地震发生后就开始有媒体用“国殇“一词来形容这场人类的大灾难.5月19日至21日全国三天哀悼日期间更是有不少媒体使用这个词.如中央电视台连日醒目字幕:“骨肉相连,同此国殇.……  相似文献   

14.
在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九歌》中,有一首祭奠为国捐躯的将士的诗歌《国殇》。它通过对一场激烈悲壮、天摇地动的古代车战的典型描绘,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场景和场面,塑造了集体的英雄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大的激励和教育。建国以来,这篇作品曾经不止一次被选进全国统编和各地自编的中学语文课本,成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据张永鑫同志考察:我国古代的战车大致都有独辕(辀)、双轮、方舆(箱)、长毂。这种构造特点决定了它的功能和人马的配置:独辕用的驾驭战马四匹,中间两匹算“服”,左右两匹叫“骖”,车箱用作站立乘员三  相似文献   

15.
《国殇》这篇作品是屈原写的,它反映了屈原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本文分析了《国殇》这篇作品中的战争场面,并总结了写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国殇>的历史与神话背景是自古以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在其时代和创作背景、祭祀主体和形式研究上出现了不少针锋相对的观点.关于<国殇>的性质,主张<国殇>为屈原所作者一派主要有祭祀为国捐躯的英雄的乐歌说、用以获福助却秦军的巫歌说、出征前鼓舞士气的雄壮舞曲说、消灾祈福的祭傩歌曲说、现实主义的叙事诗说五种说法;主张<国殇>非屈...  相似文献   

17.
《国殇》祀主谓谁?王逸云:“国殇,谓死于国事者”,戴震云:“在外而死者,谓之殇。疡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那么,这些“死于国事者”究竟具体指谁呢?至今说法不一,概言之有三:  相似文献   

18.
卫立煌记述滇西抗战史实的长诗《颂凯旋.悼国殇》,为腾冲抗日将领家人撰书的悼词,为《滇西抗战实录》提写的落款书名,为腾冲国殇墓园撰写追悼烈士的挽联,是他遗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抗日书法艺术作品。卫立煌主持、指挥修建了司令长官部建筑群,支持修建了腾冲、龙陵国殇墓园等纪念英烈建筑群,还在远征军隆阳驻地光尊寺建筑群开办了远征中学。这些建筑群,成为了滇西抗战和爱国主义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国殇”,即指为国阵亡的将士。屈原作《国殇》,是颇有一番苦心深意的。 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激烈,七雄中称强国者,只有东方的齐,西边的秦,以及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五册《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选自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古代文化常识(四)》。1963年10月第一版时,文章即出现了如下错误:“所以《楚辞·九章·国殇》说:‘左骖殪兮右刃伤。’”《国殇》是《楚辞·九歌》中的篇目,不是《楚辞·九章》中的篇目,应该说,《楚辞·九章·国殇》的错误是很明显的。造成错误的原因可能是笔误,因为文章下面的注释说“见本书上册523页”。打开上册523页,在选文《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