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将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入藏的300余种丛书与《中国丛书综录》、《中国丛书综录补正》、《中国丛书综录续编》、《中国丛书知见录》四部目录书核对后,就四书中未收录的丛书及版本、子目有差异的情况做了校补。  相似文献   

2.
于翠艳 《中国索引》2008,6(1):41-44
《中国丛书综录》是20世纪以来最具影响的大型古籍检索工具书之一。本文以《中国丛书综录》为基础,就“中国丛书书目数据库”的制作、制作中的问题及数据库的完善等,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作者补录了《中国丛书综录》及《中国丛书综录续编》漏收的七部丛书.并对各丛书的内容、版本做了考述。  相似文献   

4.
笔者仅就在古籍普查中遇到的《中国丛书综录》等书未收的丛书及版本、子目有差异的情况做校补.  相似文献   

5.
江曦 《图书馆杂志》2006,25(9):77-78
《中国丛书综录》(以下简称《丛综》)为治传统学问所必需之工具书,以其实用性、全面性和权威性为学界所重。然因种种原因,仍有一些纰漏,故后来有阳海清《中国丛书综录补正》一书,对《丛综》作了不少补正。近来笔者亦发现舛误若干,为《中国丛书综录补正》所未及,因考校于下,聊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问琴阁丛书五种》,《中国丛书综录》总目将其等同于《问琴阁丛书》。文章通过比较两部丛书的具体内容和版式特点,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并指出在全国性古籍编目中两者应分别立目。  相似文献   

7.
丛书是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两种及两种以上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丛书的出现,一般以南宋《儒学警悟》为鼻祖,明清之际,此风尤盛。上海图书馆主编《中国丛书综录》著录历代丛书2797种,施廷镛《中国丛书综录续编》著录1100馀种,  相似文献   

8.
沈津 《图书与情报》2004,(6):104-107
江苏古籍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中的《少数民族古籍版本》、《新文学版本》非常有水准,而李际宁先生所撰《佛经版本》用力最勤,其学术思路和研究成果有新于叶德辉。文章还指出了《丛书》中体制和史实方面的不足和错误。  相似文献   

9.
《中国丛书综录》等丛书目录所载词集类丛书甚为丰富,然囿于中国古代典籍浩繁等原因,失于收录者仍时或有之。兹依吉林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补辑漏收词集类丛书目录4种,并作叙录。4种词集目录分别是:《花萼联咏集》、《海宁三家词》、《寿香社词钞》、《雍园词钞》。  相似文献   

10.
芳群 《出版史料》2003,(3):98-10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吴晗主编,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分别出版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是普及中外历史知识、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两套著名小丛书。一《中国历史小丛书》1958年秋,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在一次北京市中学历史教师全体大会上的讲话中,倡议为青少年学生编写一套比较全面系统的课外历史通俗读物——《中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对"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国内图书馆跨界融合的实践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出图书馆跨界融合的模式、类型和特点,充实图书馆跨界融合的理论并为实践提供借鉴。[方法/过程]综合运用文献调查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图书馆的跨界融合实践进行研究,归纳出图书馆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与图书出版发行业之间的融合、与网络电商的合作、与信用评估、金融机构相结合、与文化休闲类机构相结合、与其他可提供阅读空间的机构跨界合作等7种跨界方式,以此总结出图书馆跨界融合的具体模式。[结果/结论]图书馆跨界融合的模式主要有:图书馆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图书馆与相关行业上下游的跨界融合、图书馆与信用、金融机构的跨界融合、图书馆与文化休闲机构的跨界融合等。所有模式的共同点是跨界,但跨界的层次和程度各有不同,从跨界的领域、时限、机构、程度、范围、主动性6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图书馆跨界融合的特点:资源共享、业界范围拓展、利益双赢和文化认同。指出图书馆跨界融合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不要为跨界而跨界,要永葆图书馆服务的初心。  相似文献   

12.
情报研究视角下智库情报能力建设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意义]大数据时代,从情报研究视角思考智库情报能力建设,可将情报研究的理念、方法、技术应用于新型智库,生产高质量思想产品,有效提高决策支持和服务能力。同时探索未来情报研究可能的发展之路。[方法/过程]通过研究大量文献,探讨情报研究与智库研究存在的关联和区别。根据两者之间的关联和区别,以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运用情报研究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总结新型智库情报能力建设路径。[结果/结论]提高新型智库情报能力和情报保障能力,需要加强情报需求的感知能力、动态情报收集能力、情报分析能力、情报平台的知识服务能力以及组织建设等。  相似文献   

13.
类书是一种特殊的文献编纂形式。检讨近八十年来有关类书的研究状况,类书的研究可以分为相关研究专著与相关研究论文两部分。从相关研究专著来看,各成体系,面也铺得较宽;从相关研究论文来看,对类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类书与目录学的关系、类书与索引的关系、类书的分类体系与分类思想、类书产生与发展的原因、类书的起源、类书的性质、类书的综论性研究、类书的功用、类书与文学的关系、类书的现代化、类书与文献编纂、类书的编纂思想、敦煌类书等十几个方面。同时,指出了八十年来类书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对将来的类书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意义]概述科研众筹模式发展现状,以Experiment平台为研究对象,设计计量评价指标,分析科研众筹项目的基本特征、产出成果影响力和内容特征;研究科研众筹平台的特征,对探索与发展科研众筹模式、理解开放科学环境下的新型科研活动模式都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为项目申请者和资助者提供相应的建议。[方法/过程]首先,基于科研众筹平台--Experiment众筹项目网站,设计数据获取流程和评价指标;其次,针对科研众筹项目,分析其总体规模及成功率、人员规模、研究周期、参与国家、参与机构、经费额度等特征,并且进一步针对科研众筹项目的产出成果--实验记录,结合学科特征对其记录数、浏览数、点赞数和评论数进行分析,以揭示其产出规模与影响力;最后,对众筹成功项目和众筹失败项目进行内容分析,以挖掘影响众筹成功的因素。[结果/结论]Experiment平台的科研众筹项目具有小规模、短周期、强参与的特征,相比其他学科,科研众筹成果的产出规模和学术影响力在生物学和生态学领域表现突出;科研众筹项目的申请成功率与项目研究主题无直接关系,而与项目的经费预算计划、项目的研究实力以及研究方案的周详性和可行性有较强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信息疫情"的概念和十大特点,包括传播的快速性、信息的过载性、关注的大众性、涉略的广泛性、内容的动态性、空间的跨域性、媒体的社交性、污名的歧视性、真伪的难辨性、效果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7.
情报分析计算化:背景、作用及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探讨情报分析计算化的背景、作用和关键问题。[方法/过程]梳理情报分析走向计算的发生背景和现象转变,对情报分析计算化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对发展计算型情报分析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结果/结论]情报分析走向计算的产生主要源于由研究范式转变、资源数字化、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方法的发展等,情报分析计算化可以解决人脑分析的自然局限、微观层次的不可观察性、分析速度等问题,在发展计算型情报分析过程中,理论体系、计算化思维、工作模式、数据资源建设等是目前值得关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鹤阳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2):135-144
[目的/意义]总结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用户行为的研究现状,为我国移动图书馆用户行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依据用户生命周期理论将移动图书馆用户行为划分为认知、采纳接受、持续使用三个阶段。从文献数量分布、行为主体、行为影响因素、理论与模型应用、研究结论等方面,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用户行为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结论]提出未来研究建议:应综合多种理论模型构建符合移动图书馆特定情境的理论模型;应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重视质性研究在分析用户的感官体验、认知体验、服务体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重要性,以获得定性的事实依据;应加强移动图书馆可持续化研究,重视用户持续使用的内容分析,挖掘用户行为动态发展的规律、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以发现和改进移动图书馆在发展和建设中的不足,提高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different ontological categorie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Faced with the necessity of apprehending the work of art from an ontological point of view, a theoretical approach is made on the concepts that most affect the conserv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quiddity, truth-authenticity, identity, quality, consistency, and interpretation. These are analyzed from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Since conserving and restoring require making decisions that will affect the material and conceptual plane of the works, several possible paradigms that must be introduced into the deontological code of the profession are analyzed.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a new paradigm is provided, that of the death of the work of art. This paradigm can serve as a frame of reference, given the impossibility of bringing the ‘Truth’ of the artwork into the world of the sensitive. This may occur due to different conditioning factors and limitations of a material, technical, or intentional type, which affect issues that were once established as essential to the entity. On the other hand, different types of time that are related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are studied: biological time, the eternal present of the work, time as a constructor agent, and destructive time as a facilitator of the appearance of ruin or ruin-relic in the work of art.  相似文献   

20.
高校图书馆创新集成运行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释创新集成的内涵与高校图书馆创新集成的意义,剖析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指出高校图书馆创新集成的目标是支撑高校知识创新体系、提高用户需求满足度、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并促进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构造高校图书馆创新集成运行模式,设计创新集成实现方案,并对资源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创新集成运行要素分别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