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袁同礼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关系的分析,探讨袁同礼先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该文认为袁同礼先生与北京大学图书馆渊源深厚,曾四度结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袁同礼先生不仅是中国图书馆现代化转型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现代化转型中的重要人物。他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一起,经历了现代化道路上的内忧外患,为北京大学馆顺利度过现代化过程中的曲折阶段而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过程中,袁先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后来的严文郁等馆长不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2.
袁同礼与美国国会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同礼为图书馆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24年至1948年,这二十多年是袁同礼献身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阶段;第二阶段为1948年至1965年初,这十七年是他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从事治学和著述的阶段,袁同礼一生的主要著述多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本文主要论述、评析了袁同礼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主要事迹。  相似文献   

3.
袁同礼先生与国立北京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袁同礼学术生涯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前发起与领导了新图书馆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图书馆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后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专心于研究与著述,编制了一系列有关中外文化交流的书目,其代表作是《西方文献中之中国》。  相似文献   

5.
袁同礼在中国藏书史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具有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他对中国藏书史特别是私人藏书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主要特征的整理,其专题研究中提出的中国藏书发展史上某些重要的观点,以及其对中国藏书史上某些具体问题的考证三个方面.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探析,有助于中国藏书史与中国图书馆史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入研究袁同礼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袁同礼是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推动者之一,他早年留学美国学习图书馆学,学成归国后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努力拼搏了二十余年。  相似文献   

7.
张书美 《图书馆》2007,24(1):122-124,127
袁同礼作为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先驱之一,凭着对图书馆内涵发展的深刻理解,他适时地提出当时中国图书馆尤其是国立北平图书馆(以下简称北图)发展应注意解决的问题:即图书馆如何发挥社会效能,充当平民教育的工具。本文浅述了袁同礼在北图注重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使北图“由藏书之所变为用书之所”——发挥出图书馆社会效能的读者服务观。  相似文献   

8.
《北京档案史料》2006,(3):73-90
东单练兵场,原系东交民巷旧使馆界各国驻军练兵场地,通称东单操场。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归公有,移交北平市政府管辖。北平市政府拟将东单练兵场地基空地改建为市立体育场,交由工务局、教育局共同计划筹备。1947年6月,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北平分会致电北平市政府,称:平市为世界名都,人口众多.学校林立,而全市公共体育场仅有一所,且地处城外,  相似文献   

9.
袁同礼是我国较早接受西方现代图书馆理论并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先驱之一,曾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工作二十余年,为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从多角度对他的生平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0.
袁同礼是中国新图书馆运动的推动者,创立了标志中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国立北平图书馆,他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中美两国最大的两个图书馆,是图书馆界永远的楷模。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日经济封锁与反封锁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春风 《历史档案》1999,(3):123-128
在现代战争中,对敌经济封锁和反封锁是壮大自己、削弱敌人的有利武器。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都实施了经济封锁与反封锁,各阶段策略互有变化,笔者拟对此做一些探讨。一日本对中国的封锁,经历了一个由武力到物资,由物资倾销到物资封锁的过程。“八·一三”事变后,日驻上海第三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于8月25日发表所谓“遮断航行”宣言,宣布封锁上海至华北沿海。9月5日,日海军部又宣布封锁我国全部海岸。1939年5月26日,日海军部发言人宣称:“第三国在中国沿海之航行,一律实行封锁。”①中国沿海交通断绝。战争初期,日军…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一生热爱阅读,博览古今中外群书.抗战时期钱钟书的文学阅读以中外文学作品、文艺理论、经典古籍等为主.并形成以贯通中西、融会古今、嗜书如命、勤做笔记,书卷灵性、融贯求真等为中心的文学阅读特点.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抗日战争时期,钱钟书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关怀,集中体现于文学作品之中,凸显出强烈的文人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家危难,社会上兴起“为救国而读书”的口号,将读书与救国结合,试图实现书生救国.“读书救国论”兴起后,知识界产生截然不同的认识,读书到底能否救国成为时人议论的重点.“读书便是救国”是对“读书救国论”的积极认识,认为读书能够救国.也有人觉得在抗日危难之际,光读书无益,不能解决救亡的根本问题,所以提出“读书不能救国”.时人的诸种言论反映出国难之际的知识界并不统一,读书能与救国结合,但能否实现真正救国却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4.
杨向昆 《编辑之友》2018,(8):104-107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交通运输在军需供应、政令传达、贸易往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交通图书出版得以快速发展,出现了教材用书、研究专著、调查统计、科普读物等类型的出版物.在编撰方面,这些图书以抗战建国思想为理念,形成了译著现代化与本土化兼容、原创性图书共时性与选择性并蓄、出版中心西移等特征.这对战时交通知识的推广普及、交通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后人认知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诸多面相有一定意义,为当下交通业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田君 《编辑之友》2016,(2):95-99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在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义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空前的凝聚力.这一时期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以木刻和漫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战斗性,由此推动了进步思想的传播和出版事业的发展.然而由于史料匮乏,相关研究长期处于搁置状态,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设计史和出版史的研究进程.文章试图从抗战时期中国书籍装帧的总体面貌和风格特征入手,分析其价值与启示,由此揭示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于斌主教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畅  牛淑萍 《历史档案》2005,44(3):116-122
于斌是中国天主教著名领袖,他不仅在天主教教会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政坛也十分活跃。本文通过述析于斌在抗战时期言行,展示其多彩人生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7.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馆共编纂出版了近300部抗日战争档案汇编,题名各不相同,所收录的抗日战争档案内容有广有窄,侧重点大不相同。本文主要根据其编纂题名对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的内容进行分类,就中日双方交战人员、战争活动两类内容进行专门研究,以期为其他内容主题档案汇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西南联合大学的使命与抗日战争相始终.抗战背景下联大人的阅读特点表现为独特的阅读形态,丰富的阅读类型,崇高的阅读目标.读书与救国关系的思考及时代特征影响到联大人的阅读视野和对学术使命的认识.抗战烽火下西南联大得以弦歌不辍跟联大人的阅读坚守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9.
国家图书馆报纸收藏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被人们称之为信息社会,它的特点是信息量高速增长,信息传播方式与途径多样化.报纸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品种增加,其次是信息量加大,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报刊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吴兰 《北京档案》2005,(7):40-41
1931年9月18日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采取"绝对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在短时间内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独占殖民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