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将文学称为“人学”,精彩地道出了文学的本质功能。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学画廊中,无以数计的各不相同的“人”的形象为其做了最为生动的论证。与其对应,有人将新闻称为“事学”,且不论这一概括是否全面、准确,但它也简练地道出新闻的基本特点,即一切新闻均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没有事实也就无所谓新闻。文学———“人学”,新闻———“事学”,这使我们清晰地看出二者的分野。然而,做为本文所述的人物通讯这一新闻文体,却在这分野上似乎兼备了文学的特征,写事也是写人,写人更是写事。但二者的重合毕竟不是“‘人学’+‘事学’=人物通讯”,它的重心仍必须落在它的以事实为基石的新闻种属上。清代金圣叹曾把《史记》和《水浒》进行一番比较后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因文生事却不然,只在顺着笔性走,削高补低都由我。”这位才子说出了史实和演义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颇给我们以启示。毫无疑问,写人是文学的优势。做为文学作品中的“人”,得益于“因文生事”的特性,使其可以顺着笔性,通过诸如虚构、集中、夸张等手法,而不必顾忌“脸是山西,嘴是山东”的囿于事实的窘迫,从而得到丰富与发展,塑造出富...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媒体的各类通讯中,人物通讯占据着突出位置.人物通讯的核心是写人.如何写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独特的"这一个"的确很难.笔者认为:理论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3.
笔者结合从业几十年的经验,就人物通讯采访和写作中的人物选择、形象塑造及情感浸润等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杨璐 《视听》2022,(4):93-95
人物专题片的核心要义是人,一部专题片需要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密钥,实现从单一现实呈现向更深入的社会价值彰显及艺术升华的转变.央视科教频道《人物·故事》节目中的专题片具有时代特性和传播价值.从拟剧论的视角看,《人物·故事》让人物具有一定的印象管理意识,通过前期策划塑造其前台和后台形象.同时,在后期剪辑中,设置适宜的屏幕...  相似文献   

5.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描写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与精神境界的,在典型报道中经常会运用到。当前在实现四化的征途上,英雄辈出,群星璀璨,新闻报道的重要武器——人物通讯,就应大力发挥作用,去讴歌他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几年来,有关报道陈景润、吴吉昌、栾弗、杜芸芸、蒋筑英、罗健夫、张海迪、朱伯儒、步鑫生等先进事迹的人物通讯,激励着亿万人民振奋精神,艰苦创业,努力工作,冲破“左”的思想束缚,为着四化事业多作贡献。  相似文献   

6.
7.
人物通讯有着力刻画的对象是人物,而每一篇人物通讯中的人物,不可能是孤零零地生活在某个角落里,他要和周围的人打交道并建立个种联系,作者按照一定的取舍标准,有选择地把中文人物的这种关系记录下来,于是文中就会出现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影子人物,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就是影子人物及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潘玲 《视听纵横》2003,24(6):105-106
在对外广播节目中,写人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类型报道”。这类报道在选材、采访、构思、语言运用、后期制作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本是笔对如何塑造广播人物形象所作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广播剧的剧本创作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塑造真实可信、个性鲜活的人物,具有明确的动作指向和性格识别度的人物对白。依据西方的戏剧理论的创作原则,通过确定人物的终极目标,明确人物的意图和行为动机,提供人物明晰的动作线,在把握故事发展和节奏的同时,在对白中展示冲突铺设悬念,展开情节推动剧情发展。行为逻辑和个性统一的人物是广播剧的灵魂,人物的对白则是广播剧的血肉。  相似文献   

10.
在叙事学中,有一个十分经典的争论:人物和故事,到底哪个更为重要?亚里士多德两相权衡后得出结论说,故事是第一位的,人物是第二位的。随后,小说的发展则使答案的钟摆指向了另一边。如今,争论依然在继续。虽然学者们始终无法就“故事”和“人物”的排序形成共识,但对于两者的关系却达成了惊人的一致,即故事必须与人物相伴而行。换句话说,故事的讲述离不开人物的塑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地方党委机关报普遍注重以当时当地的先进人物作为采访对象,推出典型人物报道。有的开辟固定栏目,有的专版推出,也有的找准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人物重点报道。形成一个地区的先进典型。  相似文献   

12.
一、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人物通讯有了细节,可以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丰满、细腻、生动。如穆青同志写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这样一段:“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记者抓住了这瞬间即逝的“发呆”的情态,深刻地反映出焦裕禄这位县委书记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  相似文献   

13.
细节在人物通讯的地位注意运用细节是人物通讯是否成功的关键。通讯中的人物,总是要说话,有神态动作,有了几个能代替广泛描写的细节,人物的形象就鲜明突出了,人物就可以“站”起来。为什么有的人绞尽脑汁,把人物的事迹描绘一大堆,而文章还是干巴巴的,就是只注意罗列叙述性的情节,而没有反映人物本质的细节,由此可见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地位。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作用细节在人物通讯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 1、细节能起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作用。2、细节能生动地揭示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14.
人物通讯自然以写人为主,就像是画家给人物做粗线条素描。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富有典型意义,宣传他们,树立他们光辉的形象,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榜样,是我们新闻  相似文献   

15.
漫谈人物通讯中的语言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通讯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常常面对的题材,特别在地方党报这样的主流媒体上,几乎每年都要推出几个重大人物典型。在这些人物通讯中,需要多处引用当事人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的原话,以此增强现场感和亲切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所以,人物通讯中的语言运用得当与否,将使这个典型人物的宣传效果、社会认知度受到很大的影响。记得在一出话剧中有这么四个人物:财主、粮店老板、伪保长、樵夫。登台亮相的背景是在旧社会里一个大雪飞舞的早晨。财主上台就来了个开场白:“大雪纷纷我穿棉袄。”跟着亮相的粮店老板开口便说:“我且把米价来提高。”…  相似文献   

16.
人物通讯在表达和语言上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是新闻作品中最容易触动、感动读者的一类,优秀的人物通讯是具有现场感、立体感的,怎样才能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情感、视角、细节描摹是否精彩。一、以情感人与心灵洗礼文以情生,文章的精彩在于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人物  相似文献   

17.
祖国语言的丰赡富足,给我们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充裕的条件。因此,“得体”就成了人们遣词用句所追求的较高的境界。这里说的得体,是指把话说得恰如其分。通俗点说,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在哪山唱哪个歌”。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贾府里太太小姐公子哥儿,那呼之欲出的形象,哪一个不是主要得力于作者赋予他们的十分得体的语言? 通讯中的语言,通常是由两大板块组成——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和作者的叙述语言。因此,人物语言是否得体,便成了维系通讯成败的重要柱石。可是,时下读到报纸上的某些通讯作品,常常令人摇头叹息,归结起来可算一种通病,就是人物语言失当:男女老  相似文献   

18.
人物通讯,对发消息量远不及同类报纸见长的教育期刊,尤其是对学生期刊的新闻性和可读性的增强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就人的心理发育历程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的集体观、荣誉感、友谊情及责任心正处于逐渐增长的阶段,但远未成熟:就这一阶段中、小学生的认识问题的特点来说,他们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丰富,比较容易接受具体人和事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榜样激励”现  相似文献   

19.
20.
华实 《新闻知识》2001,(2):37-38
当了多年记者,写了不少人物,然而最让我写得投入的是一位老县委书记的故事。 那是我1997年发表的通讯《苏耀先印象记》。照理说,当时苏耀先已离开户县近20年,从时效性来讲,似乎已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了,然而我却发现,这位老县委书记留下了那些平凡的故事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在人们心中淡漠,人们还经常提起,讲得有滋有味有感情,以至于5尺汉子说到动情处都会眼噙泪花。 在户县大地上,处处都有这位老县委书记留下了足迹。到过户县的人都会对那里的路留下深刻印象:那是贯通户县东西、南北的17条主干路,路距都是5里,它们将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