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一种水果,能像荔枝,可以轻易就赢得那么多的赞誉。白居易形容荔枝:“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而苏轼则希望:“日啖荔枝三百颗”。  相似文献   

2.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篇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该文以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技的科学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文通篇引用诗文、故事、史料共二十余条,仅诗文就十余条。由于引用的角度和方法多种多样,因而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具体用法可归纳如下:1引用古诗文举例考证科学说明文强调“科学性”,要合乎事实,经得起推敲。(南州六月荔枝丹)大量引用诗文来说明荔枝的有关知识,除了增强文章的文艺性外,还在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8段在说明荔枝不耐贮藏时,引用白居易“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段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接着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开头评论道:“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作者的言下之意,”壳如红缯”的比喻是不够恰当的,“粗糙”的荔枝壳和“滑润”的丝织物怎能放在一起作比呢?  相似文献   

4.
<正>一、试题设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绝大多数人认为杨贵妃喜食的荔枝来自岭南地区,但也有地方志和现实情况表明,她吃的荔枝有一部分来自四川。荔枝有采摘后“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说法。荔枝树好暖湿、喜光照,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3℃~26℃。最低温在-4℃以下时,荔枝树就易发生冻坏或植株死亡。大部分荔枝在5—6月集中上市。  相似文献   

5.
(一) 离上课还有五六分钟。 “咱们进行背古诗比赛吧。”我提议。 一听有比赛,孩子们一下子振奋了,精神了。 “怎么个比法呢?咱们分成两大组,来个古诗对抗赛。” 对抗赛把气氛弄得红红火火的。我说:“听你们背古诗,老师也痒痒的,让我也来露一手如何?” “行!” “《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抑扬顿挫的诵读,使得孩子们的掌声不断。 我投影出古诗,请孩子们朗读后猜猜这首诗中的“一绝”是哪样可吃的东西。聪明的孩子们一下就说:“荔枝,荔枝!” 我趁机板书了“荔枝”…  相似文献   

6.
“老师,‘日啖荔枝三百颗’,是每天吃三百颗荔枝吗?”当我讲授《荔枝蜜》时,学生指着文中引用的苏轼的诗句问我。我哑然失笑。每天吃三百颗,这不是笑话吗?记得《齐鲁晚报》曾载过一则消息:一个外地妇女初到广东,见到荔枝,大为心仪,狂食五斤有余。结果第二天七窍流血,被送往医院救治。杨贵妃也极爱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写照。《新唐书·杨贵妃传》亦有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既然史有所载,看来是事实。外地妇女大概是羡慕杨贵妃,想“东施效颦”。但画…  相似文献   

7.
一、学习要点: 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的科学性、文艺性、条理性等方面的特点; 学习本文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二、自读指要: (一)从科学性、文艺性和条理性三方面,就《南州六月荔枝丹》与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逐一进行比较(既可条述,也可表解)。《荔枝图序》原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二)文章运用了描写性引用、议论性引用、考据性引用等多种引用说明的方法,试按要求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包”字爱变脸,换一个偏旁,就变一个面孔。同学们有办法分辨它吗?换上“扌”旁,是“抱”(bào):①用臂膀围住。如抱孩子;②环绕。如山环水抱;③存在着、怀着。如打抱不平、抱怨。换上“月”字旁,是“胞”(bāo)①同父母生的。如胞兄、胞妹;②同一祖国的。如同胞、爱国侨胞。换上“火”字旁,是“炮”:(pào)①重型武器一类。如高射炮;②爆竹。如鞭炮。当“炮”读(páo)时:用烘、炒等方法把中草药原料加工成药物。如炮制。当“炮”读(bāo)时:一种烹调法,在旺火上急炒。如炮羊肉。换上“氵”旁,是“泡”:①像泡一…  相似文献   

9.
荔枝     
开篇第一句话就点明题目“荔枝”,随即提到家中“孤零零的老母”,而这两点也成为了本文的两条主线:明线是“荔枝”,暗线是“老母”。文章表面看是写“荔枝”,  相似文献   

10.
一、语文教学无教具语文教学使用教具以小学识字阶段为最多,到了初中即已难见,高中几乎绝迹.其实,教具直观性强,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这既便于教师讲授,又便于学生理解,因此中学教学是缺不得的.生活中的许多实物都可成为语文教具.如讲《南州六月荔枝丹》,可事先准备好一些荔枝,讲时一人一枚,让学生边观察边听教师讲解,效果一定会好.作者在文中说到:“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老师也没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可见作者小时候就曾因为老师讲荔枝时不得见荔枝而引为憾事.在今天,荔枝已经摆满大小水果摊店的情况下,把荔枝“引进”课堂,是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的.为什么说“壳如红缯,为什么说“荔枝呈心脏形”,为什么把荔枝膜比作“片片桃花雨后娇”,以及为什么形容荔枝的肉“莹白如冰雪”……  相似文献   

11.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创新,是把过去那种循环往复的过程转变为探索创新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引导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中,我与学生畅谈荔枝的生态、品种、荔枝的独特风味以及吃荔枝的滋味与乐趣,并引用有关荔枝的诗文,故事、传说,以激发同学们对课文的兴趣,体会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感受,同学们对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感兴趣。在教学《张衡传》时,我和学生共同研究地动…  相似文献   

12.
荔枝红了     
炎热的夏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因为这时,我最爱吃的荔枝闪亮“登场”了。小夕也爱夏季,因为同样的理由,我们俩不愧为一对“狼狈为奸”的好搭档。星期天,我带了一大袋荔枝回到宿舍。小夕的狗鼻子一耸,扑将上来,抢走我的袋子:“真够朋友,带了这么多荔枝!还是妃子笑呢,是我最爱。”尝了一颗之后,小夕咂咂嘴,又从她的桶里拎出一袋子荔枝,神秘地笑着递给我。一看,真是好朋友,袋里全是糯米糍,我最喜欢的品种。我高兴地捶了她一拳:“好样的!真是有默契!”大家陆陆续续都到了,不约而同地,都带了一大袋荔枝,真是个知己知彼呀…  相似文献   

13.
前生是树     
桃桃 《师道》2003,(1):40-41
前生的我,一定是棵树,一棵参天如华盖、婆娑如天幔的树。否则今生不会触目每一株葱翠时,都那么心驰神往。我的生命里挺立着数不清的烟绿,依侬如子,护我如长。那份默契只因前生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窗边就长着一株梧桐,春雨如酥时,常有叶羽探入帘内,叫我细读密密纹脉:谁命里注定守斑鸠;谁命里注定做书签;谁命里注定嫁秋风……时有守灯至更漏的忘我,随葳蕤弥漫,诗意渐上心头,却怎么也吟不出梧桐更兼细雨的清幽。稚气的孩子说梧桐果是“荔枝”,又哪里知道,若真是荔枝,梧桐还会这般飞花自在吗?有几株玉兰溢香在工作的院落,…  相似文献   

14.
古人对于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而花不艳?”其实,若我们换一种说法也未尝不可:“牡丹不实,然其花极艳;荔枝不艳,然其果极绝。”  相似文献   

15.
阿琼 《初中生》2008,(7):52
在英语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将“y”改为“i”的情况,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变复数。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可数名词变复数先把“Y”改成“i”,再加-es。如:  相似文献   

16.
荔枝栽培、保鲜与市场开拓概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荔枝“产、保、销”三位一体的运作近年有所尝试, 但未能形成商业性规模推广。本文就目前荔枝“产、保、销”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方向进行了概括。认为我国尤其是广东荔枝栽培不应再是面积的扩大, 而是如何提高荔枝产量和质量; 荔枝保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果皮褐变, 其致褐机理主要有酶促褐变、果皮失水褐变、花色素苷降解致褐及病菌致褐等, 荔枝果实采收后由于缺乏连续的水分供应, 果皮细胞水分出现净损失,由此引发一系列异常氧化代谢活动, 表明保湿减少果皮水分损失是保持果皮颜色的重要途径, 同时果皮颜色的变化与花色素苷的稳定性关系密切, 当外源pH 值在30 以下时, 花色素呈红色, 因此用酸处理可有效地抑制褐变; 荔枝饲南亚热带特产水果, 在盛夏采收, 其保鲜期及货架寿命短, 由于保鲜技术滞后, 目前快捷运销是保持荔枝果品品质的基本保证, 最有效的方法是空运和冷链运销系统。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三月天,小孩脸,说变就变。但比天气变幻更迅速莫测的,是大中电器的并购案。几天前的消息,还是大中电器“外嫁”苏宁电器,但到12月12日,却风云突变,苏宁电器宣布放弃收购大中。12月14日晚,国美宣布36亿“天价”收购大中,比苏宁电器的报价整整高出6个亿。应了又一句俗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相似文献   

18.
谈“核”字     
白居易《荔枝图序》中这样写荔枝的果实,说它:“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核如批杷”中的“核”字作何解释?很多书中未给注释,有些书把它解释为荔枝的“果核”。其实。此处“核”字的正确含义应为荔枝的“果实”,而非荔枝的“果核”。说明文最讲求说明顺序。作“果核”讲,则原文的说明顺序十分混乱。作“果实”讲,则原文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主编寄语     
趙麟斌 《闽江学院学报》2013,34(4):F0002-F0002
盛夏,窗外蝉鸣,酷热难当。榕城,流火岁月,激情人间。闽谚云:“大暑荔枝小暑鲎”每到此季节,南国鲜红的荔枝就会大量上市,成为席上之珍品.“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自宋朝始,福州西禅寺的“宋荔”就已闻名遐迩,众多名家慕名沓来,以诗会友,啖荔吟唱。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段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接着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开头评论道:“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作者的言下之意,“壳如红缯”的比喻是不够恰当的,“粗糙”的荔枝壳和“滑润”的丝织物怎能放在一起作比呢?作者的这个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这并非白居易的错喻,而是课文的作者对这个比喻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