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标本苏教版数学教材第五册68~69页安排了一课数学实践活动。教材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以及简单平面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刁悟 《辽宁教育》2004,(7):107-108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五册长方形的周长. 教材简析 "长方形的周长"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边长特征、初步理解了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掌握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页练一练,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理解了周长的概念,掌握了简单的测量方法以及初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知识基础上设计的一节练习课,是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学习的练习与拓展.  相似文献   

4.
"拼图与周长"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怎样拼周长最短的内容。教师需要善用"放大"的艺术,让学生置身于探究的全过程,在拼图中发现奥秘,在反思中提炼方法,让探究成为整节课的核心,让数学学习往"深刻"中走。  相似文献   

5.
教观察到学生画长方形时有两种画法:—种是借助直角“口”字笔划形画法;另—种是推平行线画法。标注数据也出现了两种标法:—种是只标出—边长和宽;另—种是标出所有的长和宽。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5,(54):79-80
小学生在丰富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要达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从而在数学情境中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便成为学生的一种"数学化"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7.
使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应用探究研讨法,探索周长的求法,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1.提出问题:研究圆的周长如何计算.我们也可以像研究长方形、正方彤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一样,首先考虑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相似文献   

9.
高静 《江苏教育》2007,(12):44-45
“周长是多少”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的一节数学活动课。教材中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周长的认识。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智慧。  相似文献   

10.
"周长是多少"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之后安排的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围绕周长的含义以及相关图形周长的测量、计算,精心设计了"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和"量一量"四项具体的活动。活动内容既涉及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不同的多边形,也涉及一些不规则图形。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本节课一方面要引导...  相似文献   

11.
陈蕾 《生活教育》2011,(18):64-66
"圆的周长"曾被很多老师选为公开课,在听课磨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这节课的处理,普遍有以下四个共同点,概括为"四重四轻"——1.注重让学生学会滚和绕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不重视引导学生理解测量的价值。在多次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定势现象人人都是存在的,人们往往会按一种固定了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表现出人们思维的一种准备状态。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朱颖老师"认识周长"这节课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独创性地将"周长的认识"作为一节独立的课来设计 "周长"是小学数学中的传统内容,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往往是把对周长的认识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合在一起进行。这样就把周长的概念作为一个铺垫,用很短的时间完成.而将重点放在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上。这种取向的教学设计.是重计算公式、重几何图形的求积计算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数学探究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始于“问题”,这已经成为数学探究教学实施中的一个基本信念.没有明确的问题,探究将变得盲目而没有方向,因此,探究教学强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然而是否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科学探究呢?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探究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方面,设置的问题单调重复,或与教学内容脱节,缺少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提出就不可能创新.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对于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着基础性作用.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数学课堂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学生总是被要求去解决由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少有机会自己提出问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文笔者试图对数学教学中如何重视提问、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发表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以唤起同行的共鸣.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了新的课程理念,其基本目标之一是: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判断、比较、概括等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习得  相似文献   

17.
每次考试后,总听到学生这样的反映:"数学上课听得懂,课后不会做","平时练习尚可,考试却一做就错".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我们数学教学中的"流行风",它严重影响到我们数学教学的质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但更主要的是与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启发思维的程序有关.那么课堂教学中应贯彻怎样的思维走向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以下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圆的周长”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圆周长的概念,通过圆周长的测量,揭示圆周长计算公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时,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参与探索的有效度。   一、类比迁移,主动获取圆周长的概念   课始,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两只老鼠跑步情形 (如图示 ): A鼠沿着正方形周长跑, B鼠沿着圆周长跑。问: A鼠跑的路程就是正方形的什么 ?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围成 )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B鼠所跑的路程实际上是圆的什么 ?(板书:…  相似文献   

19.
20.
郑君威先生在讲话中提到,一节好课教师至少明确三个方面:一,教的是什么?二,怎么去教?三,还能留给学生什么?这三方面无论哪一点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郑先生的话虽然简明、朴实,但其中却蕴涵了深刻的道理,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