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教师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让学生观察几组加法算式后提出猜想。在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却不敢用规范和精练的语句“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来概括学生的“自说自话”,理由是担心这样出示学生就会以为这种语态是一种结论。  相似文献   

2.
3.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27 ̄29页例1、例2。【教学目标】①创设富有数学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亲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②凭借贴近生活的学习材料,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  相似文献   

4.
彭国庆 《广西教育》2013,(25):69-70
加法交换律是学生学习运算律时接触的第一个规律。如何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带着以上的问题,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6.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指导教师探索教学科研的道路与方向,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增强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能力。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中"加法、乘法交换律"这一块知识为载体,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分析两个版本教材的差异,得到两个版本教材的各自特点,以期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第56~58页。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一具体情境,引出等式28+17=17+28,然后要求学生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通过对这些等式的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共同规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一规律表示出来,揭示加法交换律。接着,通过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情境,同理进一步归纳总结出加法结合律。然后  相似文献   

9.
叶柱 《辽宁教育》2004,(9):58-60
一、背景缘起教研活动中,我接受了执教“加法交换律”的公开教学任务。于是,我便翻阅资料、浏览网络,意图寻求同行的经典设计来打开自己的备课思路。可没想到的是,搜集到的教案大多千篇一律、如出一辙。这是为什么呢?阅读了课本教材后,我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下是本  相似文献   

10.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凑十法”,并会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出“凑十法”,同时体验算法多样化,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1.
教学片段: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听说大家的计算能力很强,我想检验一下,敢比一比吗?生:敢!师:(出示课件)请口算下面各题。5+15=14+26=18+12=11+39=42+38=15+5=26+14=12+18=39+11=38+42=师:同学们做得很棒!你们有什么发现吗?生1:得数都是整十数。生2:上一题的得数和下一题相同。生3:上一题的加数和下一题的加数相同。生4:按得数来分,可以分成5组,上下两题为一组,  相似文献   

12.
市教研室组织的一次数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这种教研形式我谓之"钻井式",就是针对一个教学内容不断地深入研究,获取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这次活动的内容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相似文献   

13.
吴艳 《时代教育》2012,(10):151
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  相似文献   

14.
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思经常停留于表面。要使反思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教师可以在知识衔接处引反思,为新知学习铺路搭桥;在探究体验后促反思,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在拓展延伸处设反思,帮助学生勾连知识。  相似文献   

15.
课堂学习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因素之间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怎样有效把握和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与准备、教学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过程中,教师要考虑这样几个因素:整体把握教材结构,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全面研究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有意义可参与的各种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相似文献   

17.
小学阶段的运算律是运算教学的难点之一,交换律作为其中的起始课,具有生发性和辐射性。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交换律的表象特征,还需重视交换律的内涵意义和教学价值,而运用审辩式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质疑,能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虽然经常会引导学生先猜想再通过举例进行验证,从而探究出规律或结论,但很多时候,由于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认识不足,往往造成学生探究过程中体验的粗浅和认识的肤浅。本人在教  相似文献   

19.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是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文章以“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为例,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开展审辩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20.
加法交换律作为小学数学阶段为数不多的定律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剖析"加法交换律"这一简单的知识,抓住这一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的本质,并通过四次执教时的思考与探讨,获得了更具有指导性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