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按角的不同将三角形分类,培养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过程方法目标:经历对三角形定义的概括过程,体验概括的方法,体验数学语言的简洁美。3.情感态度目标:结合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渗透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是小学数学第八册“三角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5.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22-23页的例题,第24页的“想想做做”.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P22~24。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9~61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三角形概念的抽象过程,理解三角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探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本源。2.将三角形的认识与发展空间观念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归纳的能力,积累活动经验。3.通过比较体会数学的简洁严谨之美,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9.
(情境导入,教桌上放着茶筒、玻璃杯、牙膏盒、墨水盒、钢管、礼品盒、台灯罩、粉笔盒、排球、玻璃球、土豆、魔方)师:同学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生:(齐)见过!(接着议论起来)师:(执礼品盒)谁能挑出与“礼品盒”形状一样的物体?生:(齐)能!(生1上去将牙膏盒、粉笔盒、墨水盒放在一边,拿起“魔方”看了看又放回去。学生着急地纷纷举手要求作答。生2上去将“魔方”拿了放过去,学生才松了口气。)师:同学们同意这种放法吗?(稍停、无异议)你们真聪明!还记得这种形式物体的名称吗?生:叫长方体。师:记得太清楚了。大家想做…  相似文献   

10.
魏光明 《江苏教育》2023,(27):67-72
知识是素养的载体,知识的建构与应用是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单元、主题或领域的核心知识特别是起点型核心知识教学,要遵循学科发展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立足知识整体去设计探究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和准确把握知识的本质,完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发展与具体内容相关联的核心素养。“三角形的认识”是“图形与几何”领域重要的起点型核心知识,教师教学时要注意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比较辨析和迁移应用等,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视角认识三角形及其特征、性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  相似文献   

11.
大家知道,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探究、揭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是其教学的难点。为此,多数教材通常安排让学生选取三根长度不同的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活动,使他们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地感知和体验,经历猜想、探索、验证的过程,进而发现“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这一规律。课堂教学流程虽然大抵如此,但具体操作及如何正确发挥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中的角色作用,合理施用“收”与“放”的教学策略并非易事。下面,笔者结合此课的两次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2.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今天我们继续认识三角形。通过学习,我们将掌握以下知识。(出示教学目标)二、认识三角形的意义。1.感知。教师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多媒体演示学生所说实物,并闪烁实物中的三角形部分。)2  相似文献   

13.
一、背景教学不应当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 ,也应当是与此有关的人类创新过程的揭示、再现 ,继而给学生有所启迪的过程。为此 ,我们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 ,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尽量多些。而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 ,五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 ,并初步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对于平面图形的数学内容 ,已具备了归纳、分类等活动经验。因而这一学段的教学应该重视联系现实生活 ,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教学活动 ,注重知识的发现和探索 ,在举例、说明、应用等数学活动中 ,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  相似文献   

14.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校多位教师上了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学生在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时.对“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否围成三角形”都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争议。  相似文献   

15.
·案例呈现· 片段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板书:认识)要想认识一个人,通常要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名字、外形、特征)  相似文献   

16.
颜嘉逸 《甘肃教育》2014,(20):123-123
正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2.采用分类研究的策略,经历转化图形——寻找关系——总结公式的研究过程,为后续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打好基础。3.发现新的转化图形的方式:拼组法。4.在探索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培养科学的研究态度,发展空间观念,并提  相似文献   

17.
高丽 《江苏教育》2005,(2B):37-39
1.师:(1)一箱苹果;(2)8袋10千克的大米(或其它实物)。2.生:(1)说一说自己的体重(以千克为单位);(2)分成6人小组,选好组长。  相似文献   

18.
设计意图 :此节课可放在学习长、正方形的面积之后。通过学生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 ,自主构建知识 ,主动发现计算一些特殊图形的面积。为学习一般三角形和其他图形的面积打基础。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 ;在合作学习的同时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寻求新的方法。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大胆猜想 ,并想出办法去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师 :(出示图片)森林之王老虎给牛大叔和马大伯分了两块地 ,让它们各种其中一块 ,天黑前必须耕完。于是 ,牛大叔和马大伯都想找块小一点的地 ,但又不知道…  相似文献   

19.
李庆海  付荣玲 《陕西教育》2007,(1):53-54,6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P22—24。  相似文献   

20.
活动一:创设情境师:今天我特地请咱们学校食堂的师傅们精心制作了一些蛋糕,带到这里请同学们品尝。不过蛋糕的数量不多,一人分一块不够,只能两人吃一块。你能把蛋糕分开吗?(生亲自动手切蛋糕)活动二:建立模型1.认识12。学生分好蛋糕后,请他们分别说一说是怎样分的。(1)学生首先演示了平均分的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能吃到多少呢?从而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以前学过的1、2、3、4、5等数字能不能表示出一块蛋糕的一半?你能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吗?像12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