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依据心理学社交需要理论 ,试图阐释满足与废弃民众归属、相爱需求是决定太平天国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大小的根本原因 ,成为民众加入或背弃太平天国的一个重要内驱力 ,也构成太平天国得失民心 ,兴盛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依据心理学社交需要理论,试图阐释满足与废弃民众归属、相爱需求是决定太平天国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大小的根本原因,成为民众加入或背弃太平天国的一个重要内驱力,也构成太平天国得失民心,兴盛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心理学需求理论,试图阐释满足与废弛民众安全需求,是决定民众加入或背弃太平天国的一个重要内驱力,也构成太平天国得失民心、兴盛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依据心理学需求理论,试图阐释满足与废弛民众安全需求,是决定民众加入或背弃太平天国的一个重要内驱力,也构成太平天国得失民心、兴盛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与农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这场运动以农民问题为中心,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造运动,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超过了以前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运动。太平天政权的兴衰与农民问题解决的好坏紧密相关,这就揭示了农民问题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从农民问题的角度来重新考察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太平天国兴亡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6.
天京事变的心态探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兴亡的分水岭”,对其发生的原因.史家学者从阶级根源、思想根源、权力结构、家族关系等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本文希冀通过心态分析,加深对事变全方位的认识.囿于水平和方法本身的局限,敬请史学前辈和同仁批评匡正.  相似文献   

7.
关于太平天国妇女政策,一种意见认为,男女平等是太平天国革命政纲之一,在太平天国统治下妇女得到了较彻底的解放.另一种意见认为,太平天国并没有实行妇女解放的政策.我认为,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它自身带有很大的两重性,不是用简单的“是”与“非”、“肯定”与“否定”就能够解决的,我们必须在“是”与“非”之间选出更多的点来评述它.  相似文献   

8.
陈宇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2):139-140
在近代英国,民众识字率有所增加,普通人整体的文化水平有所提升.经济动因是导致上述历史进步的根源.商业化和城市化,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需要,民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均推动了近代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吴鲁耿 《文教资料》2010,(26):123-126
近代中国伟大的反封建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始终伴随着浓厚宗教气息与神学的光环。洪秀全根据当时中国情况和农民战争的政治需要。对原始基督教义进行了一番改造,结合传统的谶语、巫术、自然气象,最终演化成以“风雨雷电露”等气象称号封赐领袖为主要特点的圣神制度。在太平天国上升阶段,圣神制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却也成为下降时期天朝陨落的重要的思想根源。圣神制度渗透在太平天国政治、经济、军事官职诸领域,于其的兴亡之影响,亦至深至巨。本文将从圣神制度这一具有宗教神学色彩的制度去研究太平天国兴与亡。  相似文献   

10.
居民小区是满足人们全方位生活需求的空间,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在我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人的基本方面需求入手,包括生理需求、空间需求、交通需求、安全需求、配套设施需求。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妇女参军作战和从事军事防御工作,展现了太平女军的风采,为太平天国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女军建制全,规模大,数量多,为世罕见。从女军的来源,参军的原因看,太平天国主张妇女参军作战,还只是战争条件下的一种客观需要;是为了解决广大妇女、儿童随军的需要;是太平天国“别男行女行”政策的必然结果;是解决太平军兵力少,不够用的需要;是广西客家妇女尚武习俗在天国中的一种自然延续和反映;广大妇女还只是作为“宗教战士”参军作战,根本谈不上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12.
二、严明纪律 团结群众“天兵是专杀老妖的”太平军攻占永安州城以后,立即发布安民告示,严明军队纪律,团结人民群众,为壮大革命力量,战胜阶级敌人,建设革命政权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太平天国的领袖十分重视革命队伍的纪律.早在金田起义前夕,洪秀全就颁布了“公心和傩(音nuó挪,即和睦)”,“秋毫莫犯”等军律五条.在起义前后,还作了许多关于群众纪律的规定.例如:“不好杀人害人”,“不好奸邪淫乱”,“不好偷窃抢劫”,“不好起贪  相似文献   

13.
洪秀全在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从西方基督教那里借来了一个上帝,并把它改造成为一个中西合壁的上帝,使之成为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发展的思想支柱。过去史学界对此有所论及,但对于洪秀全如何把西方的上帝改造成中国的上帝、改造成什么模样,以及改造后的上帝与太平天国革命的兴亡关系如何,却没有全面系统地加以论述。因此,有必要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与传统文化略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运动虽受到西方化的影响,但它仍承袭了中国古代历次农民战争的“奉天承运”、“改朝换代”、“太平救世”的变革思想模式。它固然对传统儒学和孔子进行了冲击,但实际上它又极力使“儒为己用”,援引孔孟儒家思想以及程朱理学思想,为自己的教义宣传、政策宣传和专制主义说教服务。在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下出现了以湘军主帅曾国藩为精神领袖的反太平天国思想的联合阵线。随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传统化的外显的应时功能被作了调整。传统化的逆反作用是清朝战败太平天国的化动因。  相似文献   

15.
萧一山是我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他撰著的《清代通史》是在断代史领域内实践和发扬梁启超“新史学”理论的成功之作。他主张发挥史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本文主要论述萧一山在太平天国史料搜集、整理方面的功绩,深入分析他在欧洲期间倾其全力搜集太平天国史料的原因。他从国外影印回国出版的文件是研究太平天国史的第一等重要材料,有力地推动了近代史料学的发展,对于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天地会又叫做三合会,或叫三点会,小刀会也是它的支派,乃康熙时组织的反清复明的会门。康熙以来,常常起义。道光末年,天地会先在广西起义,到了太平天国大革命起义後,又在湘、粤、闽、苏、鄂等省到处发动,他们有的加入了太平天国,成为太平天国的干部,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发生了重大作用,有的也假借太平天国的名义号召群众在当地作反清运动。关於这一部份太平天国与天地会关系的史事比较隐晦,不曾有人深入做过探颐索隐的工作,所以有些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人从若干浮在表面的事件推断出一种臆说,以为太平天国起义时曾一度与天地会联合,到太平天国壬子二年在广西永安破围天德王洪大全被俘後,就深讳这一件事,并且从此以後,太平天国就拒绝天地会的加入。俞大纲“读罗尔纲贼情汇纂订误”萧一山“汉大明统兵大元帅黄告示跋”等都持此说。美国人海尔(Hail)“曾国藩与太平天国”(Tseng Kuo-Fan and Tai-ping Rebellion)一书,也以为太平天国与天地会先行联合,天德王洪大全即是神秘而被压抑了的领袖朱九涛,天王洪秀全与天德王洪大全先为并肩王,其後乃分化。其实这种说法并不起自近人,当时法国人卡勒与伊凡(Callery and yvan)合著的中国叛党起源志(L’Insurrection en Chine Depuis son origine Jusyu’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的婚礼改革主要表现在实行婚姻登记制度,颁发结婚证书,婚姻才算合理合法;婚礼程式筒约、西化,需要敬拜天父上帝;婚姻缔结后不准离婚等等.长期以来,学界对太平天国婚礼改革给予了高度肯定.我们认为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婚礼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宗教信仰使然.而且这种改革的影响力和影响面都非常有限.在太平天国统治区内民众的婚礼和太平军中的婚礼总体上说仍然沿袭封建婚礼的传统陋习.太平天国所体现出的婚礼改革行为,是战争条件下的一种特殊反应,是维护太平天国上下有别的婚姻政策的一种特殊规定,是西方宗教信仰在婚礼上的一种表现,并不具有改革封建婚礼陋习的主观愿望.事实上,太平天国的婚礼改革并没有对传统婚姻陋习进行根本改革.呤喇关于太平天国已经把请媒人、送聘金等"结婚旧俗"全都"革除净尽"的说法,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至少并不符合天京以外广大地区的历史真实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太平天国是否有一套正规的土地制度或土地政策,太平天国辖区的土地关系有没有变化,以及太平天国在解决土地问题方面的历史教训等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供讨论。一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一方面宣布“士农工商,各力其业”、“乐守常业”,希望把一度被打乱了的封建社会秩序恢复起来;另一方面却又想用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来改造城市和农村。在天京城里一度废除商业,实行手工业官营的一些改造城市的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太平天国基层政权的乡官制度,当时是否已按《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予以实行?乡官是否真的由“人民公举”产生?能不能说乡官“基本上掌握在劳动群众手里”?特别是应当如何评价乡官制度的历史作用等,都是史学界比较关心的问题,过去的某些说法值得商榷,本文想就这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请教于研究太平天国史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