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和跨区域流动,是一种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国作为拥有8亿农民的发展中国家,在寻求发展道路上,选择最大就业和最大产出并不相矛盾.边际生产力较低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边际生产力高的非农产业部门转移,不仅增加了转移者的收入和福利,同时也会带来整个社会总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缓解了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为农业实行规模经济创造了条件,同时促进了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转移者把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带回农村,从而加快了这一转移,为不发达地区和农村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一国工业化过程中所必然发生的经济现象。也是每一个国家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时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规律.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根据入口学理论中“人口流动高位移规律”,劳动力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移,由生存条件差向生存条件好的地方转移,由劳动收益低向劳动收益高的区位转移.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转移.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传统农区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早已是一种客观存在。探讨传统农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对制定积极的农村劳动力政策、有序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必将引起劳动力大量地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根据专家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42%推进到55%左右,这就意味着平均每年增加约1%,也就是说每年有1000万-1200万左右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五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4%,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50%左右,即4.4亿农村劳动力,按照城市化发展进程,估计到2020年将有2.2亿-2.3亿剩余劳动力要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这里的剩余劳动力是指从农业产业中分离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一部分指刘易斯所说的无效劳动力,就是劳动力的减少不会影响农业总产出,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另一部分指费景汉一拉尼斯所说的低效劳动力,即边际生产率虽大于零,但小于工资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已成为中国当前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这既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个必然结果 ,同时又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冲击力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具体经济社会环境下 ,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显得尤为必要。一、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1)刘易斯模式。刘易斯提出了第一个人口流动模式 ,他认为 ,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传统的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 ,而由于人口增长迅速 ,劳动力十分丰富。根据边际生产成本递减原理 ,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必然非常低 ,有一部分劳…  相似文献   

5.
一、二元经济与不发达地区二元经济的特征二元经济的概念是现代发展经济学的结构学派提出的,用来描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发展的不均衡,即现代的城市工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农业仍然是自给、半自给型的,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也很低。结构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推动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业的廉价劳动力向工业流动。这种流动的过程即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过程,直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边际生产率和边际收益率水平趋于一致,标志着整个经济进入现代一元经济增长阶段。一般而言,任何国家从农业社会进入到现代经济,二元经济都是必经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比较平稳地完成了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化。许多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两大主要转移动因 :一为城乡差距 ,二是地区差异 ,由此造成了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转移的格局。除此之外 ,在经济落后地区传统种植业效益低下酌情况下 ,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畜牧业、渔业、副业等 ,由此又带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三种途径。在目前城市失业率大幅上升、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岗位越来越“稀缺”的前提下 ,由农村向小城镇或户口所在地的县市、由农业向乡镇企业 ,由种植业向其它行业的转移 ,将会是我国长时间存在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存在着大量的边际劳动产出为零的农村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必然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只有将劳动力转移出去,农村、农民才能摆脱贫困.从另一方面看,我国入世后,农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多,必须对其进行改造.农业劳动力输出后,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更新了观念、积累了资本,正是对这种改造的一种储蓄.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西部地区的农民向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流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农民奔"钱途"的有效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正在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在缺乏家庭教育和家庭情感关怀情况下出现的身心问题,并从家庭教育、学  相似文献   

9.
世界经济的历史发展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是经济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也是实现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在我国,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了向非农产业,特别是向城市的较大规模的转移。它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家里:由于工业化水平低,农业经济又不发达,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本应主要由政府来承担、培训工作在转入地和转出地之间进行合理分工协作、经济发达地区应逐渐成为劳动力转移培训主体、要充分认识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及建立转移培训的长效机制等观点。  相似文献   

11.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可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如果按世界平均的农业生产率推算,种植业只需要4000—5000万人,而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高达4.99亿人,农村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向制造业、服务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迫在眉睫。但另一方面,据新华社2004年9月10日消息,珠三角地区为广东省现有1900多万民工的主要集中地,却出现了严重的缺工现象,有近200万人的缺口,缺工比率为10%。其中,深圳现有民工420万,缺口约为40万。东莞1.5万家使用外来劳动力的企业缺工近27万人。在福建、浙江温州等用工较多的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了矛盾的两方面:一方面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急需对外转移,另一方面是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的短期失衡。这种缺口既造成劳动力资源的闲置浪费,损失产出,又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对外转移,不利于城乡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力市场表现出的供需短期失衡,必须理性看待、科学分析,找到失衡的真正原因,寻求对策,更有效地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数量和质量。一短期失衡的演变过程分析根据经济学理论,任何市...  相似文献   

12.
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自发转移,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农村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和乡村文化繁荣,也加剧了农村的社会问题,给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严重困难。为此,我国应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路,由农村劳动力主要向城市和异地转移变为兼顾农业内部吸收和就地转移,由强调农村劳动力的分业转移转向鼓励和支持兼业转移;同时,还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种种后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据统计,1999年,在城镇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达6000多万人."十五"期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14.
动态     
《职业教育研究》2005,(6):122-12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艰巨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只有37.6%,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每年需要转移1000万农村人口,其中大多数需要接受就业培训,任务非常艰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大批学龄儿童随父母流进城市。流动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上日程。文章借鉴教育券制度,对我国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改革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是未来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引入此项教育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年改革使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我们又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贫困仍是阻碍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增长迅速和就业需求过高的矛盾,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这些不能创造财富的消费群的存在,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因此,能否及时有效地转移和利用这些剩余劳动力,是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能不能脱贫致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重点、难点在农民,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农业部、劳动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提出了农民工培训的目标和任务。2003--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2006---2010年,对拟向非农产业…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迅速转移,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科学转移,支撑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同步跨入小康社会,既是国家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又是我国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对职业教育发展既是良好机遇,又是严峻挑战。甘肃作为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大规模转  相似文献   

19.
如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新动向——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同时,不少先行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陆续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等回乡创业。这些“衣锦还乡”的农民工带动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发展农村职成教育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国家宏观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今后10~15年,我国将有几亿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进行战略性转移.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体系已经刻不容缓.从黑龙江省的实际看,黑龙江省现有农村劳动力929.2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4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由于冬季漫长,黑龙江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富余劳动时间问题相当突出.正是从这一实际出发,我们对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工作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模式、提高效益的方针进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