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凤飞 《海南教育》2014,(12):46-47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我认为这也是我追求的数学课堂——充满张力、充满创造性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2.
马津 《天津教育》2020,(7):44-45
名著阅读是否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这在中学教学中是一个引发热论的问题。以钱理群教授为代表的教育学者主张设置名著导读课程,提出阅读指导的长远目标就是“培养精神充分发展的人”。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指出:“我喜欢‘导读’这个新说法,如何处理好‘导’和‘读’的关系,是教学工作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教师导读不是教师‘代读’,‘代读’容易,‘导读’难,但是‘读’者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3.
《科学课》2003,(11)
有一个说法,叫做现在的教师要“从‘一桶水’到‘长流水’”。意思是说过去强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知识更新快了,传播途径多了,即使有了“一桶水”也可能很快成为没有用的“死水”,学生只能在这种“死水”里讨生活,怎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呢!这种要求教师与时俱进的思想是值得赞许的。  相似文献   

4.
一次 ,一位中学老师告诉我说 :“目前 ,中学数学教学仍然主要是搞解题研究 .现在管它叫‘问题解决’,其实就是过去的‘题海战术’,说法变了 ,其实是一回事 .”咋听 ,似很惊呀 .于是 ,在这次中学数学教师培训班上 ,我就此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 :“‘问题解决’是不是‘题海战术’?”结果 ,有 35 的人回答说 :“说法不同 ,做法一样 ,实质一回事 .”有 15 的人无法判断 ,只有15 的人说 :“不同”,但却说不清为什么 .由此 ,我们也可窥见“轰轰烈烈谈素质 ,扎扎实实搞应试”现象之一斑了 .我们的教师太熟悉“应试”教育了 ,以至观念“根深蒂固”.难…  相似文献   

5.
一、谁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公 “课堂教学是一个大舞台,但这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位主人公,要么是教师,要么是学生。”“教学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但究竟是偏‘教’,还是偏‘学’,这就代表着两种教学理念,如果是偏‘教’,轻‘学’,教师则是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并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听命于教师的教学;偏‘学’轻‘教’,学生自然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语文教师的教学只是服务于学生的而已。”  相似文献   

6.
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他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准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7.
当我接到“青墩文化”这个地方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才真正体会到“教师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不再只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和学生一起共同寻找‘真知’。”这一句话的真实内涵。因为,这时的我对“青墩文化”几乎是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语文教育论集》)。“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导读就是启发诱导学生自己读书。张志公先生很喜欢“导读”这个说法,强调指出:“‘导读’涉及两方面——‘导’者和‘读’者。”“‘读’者是主体,但是要‘导’。‘导’的任务是使‘读’者读得更好,终于能够自己去读。”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进行导读。  相似文献   

9.
教师在识字写字课中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李、杨’这两个字我早就认识了,我有两个朋友一个姓李一个姓杨。""老师,我在街上的广告牌上看见过‘秀’这个字。""我在电视上认识了‘邮局’两个字。"等等。当今学生识字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教师要更新识字观念,从  相似文献   

10.
黄世言 《上海教育》2008,(13):50-51
我曾听过一堂公开课,课题是“‘诺曼底’号遇难记”。 “这是一个以死捍卫自己职责的船长,是一个称职的船长……”教师沉浸在自己的讲解中。“老师,我认为哈尔威船长不是一个称职的船长。”教师停下自己的课,问学生为什么,学生说:“因为文中第12节中说‘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船上为什么不弄防漏隔墙?  相似文献   

11.
上课伊始,学生就问:“什么是‘先令’和‘便士’?”如何处理这个似乎节外生枝的问题?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先令”和“便士”的内涵。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很快明白了“先令”和“便士”都是英国的货币单位,并且从“我”没有零钱,拿出1先令让小珊迪找零,知道先令币值大于便士。接着,教师顺势提出1先令等于多少便士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粗心的学生说:“1先令等于4便士,从‘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便士’得出的答案。”稍微细心的学生说:“1先令等于5便士,因为‘我’买火柴还用了1个便士。”更细心一些的学生说:“‘我’买火柴用了一个…  相似文献   

12.
解詞的教訓     
教师说:“‘似乎’是很象的意思。”学生抄下来了。他日造句曰:“我似乎我的媽媽。”教师說:“‘永垂不朽’是精神永存的意思”。学生抄下来了。他日写信給在部队里的哥哥说:“祝你永垂不朽,”教师說:“‘波澜壮闊’是大規模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一个月以前,我校曾有位教员在领导学生做大扫除时,打了一个学生,这个同学非常不服气,回到班里就说:‘××老师打我了,我有错他应该给我讲道理,就不应该打我,反正我保证今后上他的课一定说话……’这位老师听到这些话时,不但对自己的行为毫无检查,反认为学生背后乱讲,破坏了他在同学中的威信,又把这个学生找来‘训’了一顿。我认为这位老师不能说服教育,指出儿童的错误,而粗暴的进行体罚当然是封建思想作祟,同时也表现了这位老师的无能和不负责,而‘打’的结果是学生说:‘保证今后上他的课一定说话……’。这位教师  相似文献   

14.
毕本弓 《语文天地》2013,(13):33-36
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确实,由于"复合距离"(文本作者和学生的距离、文本和学生的距离、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的影响,文言课堂变得枯燥沉闷、呆板无趣。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  相似文献   

15.
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背影》,我感到兴奋异常。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内容时,教师说“:背影,是一幅难忘的画。”让学生美读,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心里想象“出背影”的典型画面,体味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一环节刚就绪,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话了:“老师,你‘说背影’是一幅画,其实从全文整体看,我们读到的全‘是父爱’,我说‘父爱,是一首诗’这句话不应该遗漏……;而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画’……”当时,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也被震撼了,问题太突如其来,教师显然没有预料到;一会儿,教师调整了心态,组织…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育督学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颇令人玩味,记录如下。一个小学校长在汇报课改工作时,为证明其管理严明特举了一例。某天,该校长听课发现一年级一学生把石桥称为“一孔石桥”,而任课老师并未给予任何纠正。这个校长非常生气,他决心在全校教师会上点名批评这位老师,让全校老师接受这个深刻的教训,并不要再犯类似的“低级”错误。教师大会上,他振振有辞又痛心疾首地质问:“大家说,有‘一孔石桥’的说法吗?连‘一座石桥’这么简单的东西都搞不清楚!学生错了还不纠正。这是难道是一个堂堂大学本科生上的课吗?”督学说:“当时我很惊讶。‘一孔…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叶老又说:"我希望教师练习写文章,并不是专指练习写文艺作品而言,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什么?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争论不休。由于“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因此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性质观。如有人从语文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性质,就有了‘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文学性’、‘知识性’等说法;有人从语文教学功能的角度来看性质,就有了‘科学性’、‘艺术性’等说法,还有人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性质,就有了‘实用性’、‘移情性’等说法;有人从学生学习、训练的角度来看性质,就有了‘实践性’、‘社会性’、  相似文献   

19.
孙世杰先生最近提出,语文教师要“慎用‘下水’文章示范”(见《中国教师报》2003年4月16日)。理由是“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所诵读的‘下水’示范作文,由于水平实在有限,对课堂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我读后有些不同的想法,写出来与孙老师商榷。语文教师为什么要“下水”?一般的说法是给学生练习写作“做个样子”。“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不仅模仿书上念的,也模仿周围一切人说的和写的。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正因为这样,为学生“下水”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上了一堂思想品德研讨课,听课老师反映较好,自己也有较深的体会。这堂课的课题是‘勤奋使人聪明’《六年级》。本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懂得,聪明不是天生的,而是勤奋实践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从小自觉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这堂课,我是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加以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来完成的。基本教学过程是:首先,我让学生自学课文,讲讲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让他们举例说明。然后,我把‘聪’字分解(‘聪’字,‘耳’旁好比两只耳朵——多听;‘丷’代表两只眼睛——多看;‘口’——多问;‘心’——多思考),使学生对聪明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学好功课就得勤奋、刻苦,即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