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我国中学课余训练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我国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目前我国中学对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意义与作用认识比较明确; 2.试点中学所开展的运动项目只集中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上,我国的优势运动项目开展的很少;3.大部分的学校采用降分的手段来招收招体育特长学生;4.中学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经费问题、学习与训练时间的问题、中学运动竞赛问题、教练员水平问题等均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专家座谈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秦巴山区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造成秦巴山区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开展不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校领导指导思想不正确,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师资队伍水平欠缺,训练时间太少,训练经费缺乏,以及影响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的主要因素等。  相似文献   

3.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田径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新疆11所本科高校田径运动课余训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新疆本科类院校普遍重视田径项目课余训练,田径场地器材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经费来源单一,不能很好的满足训练的需求.教练员学历层次、职称结构较高,但少数民族教练高职称明显低于汉族教练.任训教师自身运动经历较低,接受培训的机会有限,部分教练员体育科研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参训学生学习和训练矛盾较为突出,运动水平不高,学生来源主要是以中学为主,各高校生源不平衡.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提高新疆本科类院校田径训练水平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田径,作为各项运动的基础,奥运会金牌的大户,已被世界各国和全国各省市所重视。本文通过大量调查研究,从我市农村中学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现状入手,剖析萍乡市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领导对培养人才理解不全面,训练目标不明确,无规范、无根据;体育经费短缺,场地器材不足;体育师资队伍素质差,不稳定,以至于导致萍乡市田径运动水平上不去等问题。进而提出发展萍乡市农村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对策,以迅速提高萍乡市的田径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河南省中学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的业余训练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在分析业余训练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期为河南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更好地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省部分重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访谈及文献资料研究,就影响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动力因素、保障条件、激励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对课余体育训练动力因素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训练与管理人员的素质、丰富课余训练方式、健全课余训练的科学评价体系的主张,为完善我国青少年课余训练有效机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转型的特定时期,原有专业竞技体育的培养体制愈来愈显乏力,学校课余训练工作及竞技运动队的水平均呈发展势头,但其水平相对滞后,速度仍然缓慢.就学校运动队学生的毕业流向看,小学运动队学生的毕业流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毕业后发展的选择有了更多的途径和更大的空间;中学运动队学生的毕业流向仍以进入各类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为主.课余训练在发掘和培养有潜质的高水平运动员工作上有较大缺口.学校课余训练工作的实质发展和体系建立,以及教育与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协作是学校课余训练工作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采用调查法,对我国普通高校实施高水平运动训练十五年来取得的成绩作出了客观的陈述,其主要成就在于:1)学校的竞技运动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全面的开展,促进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3)课余训练机制初步形成;4)课余训练的开展,丰富了校园文化;5)在各级体育协会的组织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活动;6)增进了学校的国际文化交流。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存在以下问题:1)参训人员相对单一,难以惠及更多的大学生;2)训练经费不足;3)招生标准的不统一,造成高水平大学生招收无序;4)试点工作发展不平衡;5)科研潜在优势尚未转化为现实优势。  相似文献   

9.
苏、锡、常地区普通中学开展课余田径训练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苏、锡、常地区普通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开展现状,找出苏、锡、常地区普通中学开展课余田径训练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苏、锡、常地区普通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对策,随机抽取苏、锡、常地区30所普通中学的300名田径运动员、30名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等。结果表明:不同学校在场地、设施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中学开展课余田径训练尚未被社会完全接受;运动员选材不合理;运动员淘汰率较高;运动训练质量低。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等,对兰州市红古区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并探讨相关发展策略,旨在为学校课余训练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课余训练基础设施薄弱,缺乏资金投入;认识不足,指导思想偏失;管理体制落后,缺乏激励政策和奖励机制。建议:提高认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并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采用多元化融投资模式改善课余训练条件;调整项目布局,构建全面普及、重点培育的特色项目体系;科学训练,坚持走“一条龙”的培养道路,为有效提升运动员的发展空间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深化“教体结合”,进一步完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1.
以湖南省 17所中学的 2 0 4 0名学生为对象 ,调查了他们的闲暇活动。结果表明 :闲暇时间以听音乐、体育锻炼为主 ,学生最喜欢从事的活动是音乐 ,其次是体育锻炼 ,并且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对目前所在学校组织和安排的校内课外体育活动感到不太满意 ,但湘北优于湘南。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对湖北省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和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九五”期间,湖北省初中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呼吸机能和体能素质指标呈下降趋势,体质综合评价分值维持在中等水平;体育活动显得薄弱,学生掌握体育健康知识较差。提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培训体育教师、实行教师聘任制度以高质量的体育课: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改善儿童少年体质。  相似文献   

13.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学体育教师,但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目前的培养目标与中学体育的发展需要之间存在着一些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体育教师要适应课改的新形势,就必须完成角色的转换。通过对中学体育的需要与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明确需要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使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中学体育发展,满足中学体育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中学阶段参加体育锻炼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学阶段参加锻炼的时间所占人数比例最高的每周2h左右,男女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初中和高中相比较,高中阶段学生参加锻炼的时间有所下降。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喜欢体育运动,增进身心健康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5.
“双减”政策是对宏观社会经济进行的调控,课后服务作为重要的社会工程,对促进社会进步、教育公平、青少年健康成长、核心素养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双减”政策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机遇为:国家政策支持体育类培训开展,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保障;重塑健康成长教育生态,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创造机遇;严禁学科类补课行为,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支持;学生体质发展切实需求,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创造条件。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挑战为:校内资源不足制约了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普及性;绩效保障不足影响了学校落实课后服务的积极性;管理体系不健全阻碍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性;校外培训资本化混淆了教育结果的公平性。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实现路径为:提升课后延时体育服务质量,丰富课后体育服务育人新理念;构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体系,明确各级管理职能新举措;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育新格局;明确学校育人主体地位,践行五育并举的新航向。  相似文献   

16.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对中学体育教学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在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加深,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欢和参与度等都有所提高和改善。随着我国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我们应该进一步促进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其体质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专项体育课在我国部分中学已进行了十几年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研究表明,专项体育课的开设有助于克服普通体育课的种种弊端,对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质增强、技术提高、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终身锻炼等都将产生全面而积极的影响。专项体育课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的课型,应在中学积极推广开设。  相似文献   

18.
保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取个人或集体的形式,通过自身的身体练习,使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保持课外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本文在分析制约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