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正>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第一框“坚持依宪治国”的教学内容,本框包括“根本活动准则”和“最高的法律效力”两个部分。本框的学习,旨在教学生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应以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增强法治观念,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2.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的贯彻执行对于一个国家维护统一、保持政权稳固、保障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发展民主政治、完善法治以及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现行宪法四次修改的历程及其特点进行论述,充分展现我国“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相似文献   

3.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为法治国家的标准即优良而又完备的法律;宪法、法律为国家、公民行为的根本准则必民普遍遵守宪法、法律;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等。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在立法从法,还是在普法教育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一、依法治国的艰巴队(-)从人治到法治思想观念的转变非一日之寒中国有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早在封建社会初期就有儒家和法家之争,实质上则是“人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主张人治,“君仁莫不仁,君义…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宪法和法律是全体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法治意识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培育法治意识能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习惯,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真实情境中培育学生法治观念、在丰富活动中增强法治信仰、在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践行法治行为。  相似文献   

5.
论宪法秩序     
秩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宪法秩序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根本属性和价值追求。正确认识宪法秩序,应全面分析宪法秩序的定义、构成要素、内容、特点并对其进行科学地评价。宪法秩序的评价标准包括:民主标准、效益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宪法秩序的实现,应从外部环境秩序和内部构成要素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法律依据,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法律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宪法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坚持知识普及、理论阐释、观念引导全面发力,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宪法实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青少年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根据中央依法治国办相关任务部署和教育系统“八五”普法规划等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7.
唐寅博 《辽宁教育》2022,(23):24-28
为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关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充分发挥微课“脚手架”作用,有机连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努力回应“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对宪法权利的法律保护及其规律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宪法是人民契约的产物,是国家权力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宪法权利是利益的综合保障权,是“合法”、“合理”、有效的法律权利。因此,宪法赋予了每一个公民参与法治社会的基本的“行为可性”相对公民而言“宪法权利”基本价值属性是“法治性权利”。  相似文献   

9.
对青少年开展宪法教育,提升其宪法意识和综合法治素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课题组基于统编思政课教材开发《中小学宪法教育读本》,丰富法治教育学习载体;研制中小学宪法教育实施指导意见和课程方案,为教学提供基本依据;利用全国“学宪法、讲宪法”平台,为宪法教育在中小学落地提供实施策略。基于以上方面总结出宪法知识和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途径。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它强调法律对国家和社会事物的管理,代表着理性、效率、文明、民主和秩序。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正式载入我国宪法,从此,依法治国成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我国宪法忠实记录了依法治国方略在中国确立的历史过程,是法治在我国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转变宪法观念,完善宪法制度,对于逐步实现法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方宪法观念的历史演变分为萌芽、初步发展、成熟、多元化四个历史时期。萌芽时期思想中涉及“政体”、“法治”问题,初步发展时期,谈到有关“政体”问题,并将法律分为神法、人法、自然法、永恒法,成熟时期继续讨论“政体”、“法治”问题且赋予其新的涵义,还提出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分权”等问题,多元化时期,提出了自由主义、保护主义、民族主义、极权主义等宪法观念,所有这些宪法观念对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确立宪法至上的法治秩序,要求必须在程序、内容、精神方面合乎现行宪法的规定;同时,必要的、合宪的修宪能够促进国家根本制度的完善,预防“良性违宪”,促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但我们要防止宪法的频繁变革以确保宪法的稳定性、权威至上性  相似文献   

13.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母法”,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现行宪法突出强调了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法律地位,并肯定了宪法是法,具有法的属性。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法治国家,必须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只有宪法至上,才能保持法制的统一与协调,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宪政国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 ,当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世纪之交、承先启后之际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明确宣告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宏图大业 ,并通过修宪程序把这一决策载入宪法 ,这是中国在 2 1世纪对政治和法律走向的公开宣言 ,是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第一 ,法治国家的提出是对我国历史的深刻洞察和未来发展的敏锐把握。综观古今中外的历史 ,治国的原则和理念 ,不外乎“法治”和“人治”两种。法治 ,作为治国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有过经典性的解释 :“法治应包含两重含…  相似文献   

15.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课程3.0时代的核心价值追求。随着这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如何在德育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每位一线教师的教育追求和生动实践。初中法治教育的核心是宪法教育,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下简称“本单元”)专门安排基本权利义务教育,旨...  相似文献   

16.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大改革,涉及许多学科、领域的问题。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国家和社会的唯一最高规则,因此,监察体制改革首先是一个宪法上的问题,改革过程中要秉持人民主权、法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法去稳步进行,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国家监察与反腐败工作相结合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形成和定位时期,需要具备必要的宪法和法律知识以及根植于内心的法治意识。课堂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本文聚焦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法治专册,根据一线教师教学实践,梳理提炼出以案说法、创设情境、实践体验、链接时政等法治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自觉地做出合乎法律的行为,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在小学阶段,只有高度重视德育,以德育促教育,才能让教育回归本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师生交流较少、学生实践不足、法治教学枯燥、文化渗透匮乏等方面,为提高德育效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从现存问题入手,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德育的主阵地,在德育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加强对德育的重视,强化情感教育,用鲜活生动的案例开展德育渗透。文章分析了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当前小学德育的不足,探索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宪法在《道德与法治》全部教材特别在八年级下册(法治教育专册)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进行宪法教育,提高其宪法观念,增强其遵守宪法的自觉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但现行教材缺少宪法修正案新增的重要内容,对宪法重要性的表述也欠缺力度。为及时弥补现行教材的上述不足,特提出以下几项教学建议供广大教师参考。一、帮助学生了解修改宪法的原因修改宪法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次修宪(我  相似文献   

20.
如何实现“五育”融合,有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因此,为进一步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围绕“五育”融合,讨论与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