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新编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对其中的“间”字,课本的注解是“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文注本,如《中学生诗文疑难词句  相似文献   

2.
高语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注:“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也有书上对“间”的解释为“便道”、“抄近路”。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节选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其中的“间”字,课本注为“间道、小路。这里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虽然这样注也有所本,但笔者认为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4.
“巨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注“间”为:“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这是不妥的。据《常用汉字详解字典》(孙云鹤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间”也可以从本义(隙也)引申为“悄悄”,“偷偷”的意思。如:《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乃屏人间语曰……”《汉书·项籍传》:“太公吕后间求汉王,后遇楚军。”《汉书·匈奴传》:“左大都尉欲杀单于,使人间告  相似文献   

5.
高一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一句中的“间”,文下注:③[间(jiàn)]间道,小路。这里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课本258面)。“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一句中的“为好”,文下注:④[为好]联欢。(课本259面)这两个注释都不确切。(一) “间”注为“间道”,不仅有增  相似文献   

6.
有一句歌词是“爱‘拼’才会赢”。然而.赵老师却告诉我们“会‘拼’才能赢”.原来呀,赵老师所说的“拼”与多边形的镶嵌有关.  相似文献   

7.
明代赵南星的《笑笑录》中有则笑话:"一秀才买柴,日:‘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日:‘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日:‘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担去了."  相似文献   

8.
荀子出自赵国,少年立志,游学四方,返赵国助战议兵,主"一民"之道。荀学孕育于赵文化沃土,以"隆礼""重法"之特色而永垂史册。  相似文献   

9.
窗外在喊谁     
正当我们在赏析课文第5段时,一个学生发问:"‘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中雨在喊‘谁’?"我说:"你认为呢?""我猜是大陆。本文写作于十年前,大陆发生了‘大跃进’‘文革’等事件,这不刚好是所谓的‘鬼雨’吗?"我说:"你的联想能力不错,但如果是这样的话……""老师,我觉得是前一句的‘他’,因为前一句说到‘他’的迷失。如果是大陆的话,应该用另一  相似文献   

10.
荀子出自赵国,少年立志,游学四方,返赵国助战议兵,主"一民"之道.荀学孕育于赵文化沃土,以"隆礼""重法"之特色而永垂史册.  相似文献   

11.
一、‘则其至又加少矣’句。加:更也。加少,更少。原注把‘加少’解释为‘增加少的程度’也对,但有呆(ai)板之嫌。  相似文献   

12.
风,热乎乎的     
此文的亮点是"此时,我的心不再感到寒冷",它是"我笑了,老师也笑了"的内在依据。其中两个"笑"字蕴含不同,前者"学生因有‘乐他人所乐’之心而知‘感动’",后者为"老师因学生有‘乐他人所乐’之心而‘欣慰’"。此文还需要升格:"亮点"句出现后,还要给出"意象",将"温暖"立体化。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材在《赵世家》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赵盾)未出境,而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见教材118页)教材对"赵穿弑灵公"这样做注:"赵穿为赵盾同祖的兄弟.时为赵国将军……"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科学启蒙教育的前辈刘默耕老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曾谈到:"中国有句古话:‘诗从胡说起’。搞科学也是从‘胡搞’开始,离不开‘胡想’、‘胡说’、‘胡做’。"看看人类的科学史,最早的"科学"不是"胡想"吗!不是很幼稚吗!科学家进行的研究,在没有成功之前,都只能是"假想"、"假说",也可能就  相似文献   

15.
有位教师在教学《石灰吟》这首古诗时,一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静无声,教师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东河 《新高考》2008,(11):11-11
高考作文来说,要达到"用词贴切",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是穷形尽相,贴切地选用动词。叶梦得《石林诗话》说:"老杜(杜甫)……其模写景物,意自亲切,所以妙绝古今。其言春容闲适,则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动词用得好,则字活而自响,句健而自妙。二是声色兼具,贴切地使用修饰语。  相似文献   

17.
林敏静 《成才之路》2014,(13):54-54
正我们经常在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可这个"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总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语文味"的解读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标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读味",正是语文最原始、最本真的味道。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情感激越的起伏,在朗读中唤起学生与文本真切的体悟,在朗读中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8.
<正>一、革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教版课本注解:"燕、赵同时为秦所灭,此时韩、魏、楚皆已灭亡,故称‘革灭殆尽之际’。革,改变,除去。"首先,此句的解释并不准确,"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所表述的是燕、赵处在将要被秦所灭的危险关头,而不是注释中所说"燕、赵同时为秦所灭"的结果。其次,"革,改变,除去"这个注解也不准确。"革"本义为去了毛并且加过工的兽皮,引申为动词时虽有"变革、更改"之常用义,但也有"除去、消灭"的意思。《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蒋骥  相似文献   

19.
"一言九鼎"这一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此段话讲述的是秦昭王十五年的时候,秦国出兵赵国的成都邯郸,使其陷入困顿的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窘境,赵王只得派平原君到楚国搬救兵,平原君的门客毛遂知道后,自  相似文献   

20.
《兰亭集序》教学,只剩一个"课堂质疑"步骤了,我习惯性地问:"大家还有别的疑问吗?" 话音刚落,语文科代表站了起来. "老师,刚才解析精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时,您只重点强调了‘一’、‘齐’的用法,我觉得‘固’字也很重要,而且如果按照课本注释‘本来、当然’讲,有点不通,不如解作‘确实’、‘的确’更为通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