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第15课选用了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三峡》(《水经注·江水》节选)一文,文中“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句中“怪柏”一词应为“柽柏”。  相似文献   

2.
毕本弓 《语文天地》2013,(13):33-36
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确实,由于"复合距离"(文本作者和学生的距离、文本和学生的距离、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的影响,文言课堂变得枯燥沉闷、呆板无趣。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  相似文献   

3.
【学情预估】《〈梦溪笔谈〉二则》是苏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课文,是两则很短的文言文,第一则只有70字,第二则也只有130字。篇幅虽然不长,但刚跨进初中大门的七年级学生读起来也还是有困难的。第一,学生没有文言阅读量的积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在学这篇课文之前,他们只读过《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幼时记趣》、《三峡》4篇文言短文,总共也只有484个字。第二,文中所记述的又是七年级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和事物。第三,在1~4单元中,学生大多学习的是诗歌和散文,以说明为主的内容在第5单元中才开始接触。不过,学生阅读这两篇…  相似文献   

4.
统编教材大量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更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三年级上册就安排了文言文《司马光》,让学生更早接触中国经典文学。教学中,教师可遵循"朗读求实,阶梯上升;形式求趣,‘不求甚解’;学法求活,适度渗透"三个准则,开展教学,以实现激趣为先,依学而教的文言文起步教学。  相似文献   

5.
"志怪"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里首次出现了"志怪"一词,但不是指一种文体,更不是小说概念,只不过后世把记录怪异内容的小说称为志怪,志怪小说便由此而来。志怪小说形成的标志是《汲冢琐语》和《山海经》的出现,但其真正的源头大  相似文献   

6.
<正>《陋室铭》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教授《陋室铭》,不少教师会围绕字、词、句,着眼于文意疏通展开教学,较少着力于此文的文体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笔者认为,教授此文应抓住铭文特点,注重文言积累,聚焦文人情怀。本设计活动过程注重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提供合宜有效的鉴赏支架,以此帮助学生深入文言意境,体悟作者情志,感受深厚文化,从而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单调浅显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文本细读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往往容易走向逐字逐句翻译的极端。钱梦龙先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撰写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就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有‘言’而无‘文’。”至今,这种文言文教学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对培养学生素养非常不利。因此,从语文素养视角探讨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拟以统编教材七年级文言文为例探讨其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几乎不太涉及,进入初中后,学生才开始正式接触文言文。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对农村初中的孩子来说更是一个挑战。有些文言句子晦涩拗口,很难读懂,不易理解,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又因为他们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平时生活中几乎不大能接触到文言文,而仅仅依靠课堂来学习文言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农村初中学生喜欢上文言文,特别是初学文言文者,从而更有效地学好文言文,能从文言文的学习中汲取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华,这是每个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所要思考关注的问题。主要从"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策略"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具有文学性的作品,如《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文艺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等写景抒情的小品文,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狼》是构思奇妙、寓意丰厚的文言小说;《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孙权劝学》等虽节选自史书,但亦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是中国悠久历史的文化瑰宝,作为教材,具有丰富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一直为我们所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因为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而困扰。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少兴趣。《爱弥尔》中有一句话:“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所以我们只有改革文言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相互作用的发展系统。一个是文言小说,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一个是白话小说,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话本小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选了两篇文言小说: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和清代蒲松龄的《促织》。这两篇小说均属于前一个系统。《柳毅传》是传奇,传奇是志怪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促织》选自《聊斋志异》,而《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语),与志怪小说也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因此,理解这两篇课文与志怪小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我们准确评价两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很大的帮助。志怪…  相似文献   

12.
周军 《现代语文》2008,(11):87-88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共140篇课文,文言文竟占据40%的份量。可见新教材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3.
华皖平 《学语文》2013,(6):65-65
2012年秋学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一些变动。其中第四单元的《化石吟》中增加了对“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一句中“乌有”的解释,并将“乌”字解释为“同‘无”’。同时,本单元中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山市》一文中,将“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中的“乌”字注释删去,换成了“既而”的注释。而此前的注释也是将“一切乌有”中的“乌”解释为“同‘无”’。  相似文献   

14.
杜海堂 《语文天地》2009,(10):64-6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中《咏雪》,言简意赅地展示了纷纷扬扬的下雪天里.谢公及谢家子女在家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简明精练地勾勒了一幅古代家庭轻松和谐的文化生活画面.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俄而雪骤。  相似文献   

15.
聂琪老师在《语文知识》2004年7期《高中语文教材指瑕》一文中指出:“《胡同文化》一文最后有一短语‘怅望低徊’,‘望’当为‘惘’字之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过于武断。“怅惘”意为“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现代汉语词典》)“怅望”意为“怅然凝望、怀想”,使用频率不是太高,一般词典没有收录。但这个词在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16.
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科书编者只是在第三学段中安排了3篇文言文的课文,分别是第十册的《杨氏之子》、第十一册的《伯牙绝弦》和第-f‘二册的《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相对于现代文的出现频率,教材中这些文言文的数量是很少的,但是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文言文,不仅要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并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课程教材研究所&;#183;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中第十四课何其芳短诗《秋天》中“清洌”的“洌”字用法的辩论。提出“‘清洌’的‘洌’字乃‘冽’字之误”的观点,通过论证,意在维护现代汉语规范用语的准则,避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教读《老王》一课,最后升华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我’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学生讨论的结果在往我备课时设定的方向靠,课  相似文献   

19.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六年级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巧妙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又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呢?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全国第一届‘幸福课’名师观摩会”上教学了本课,采用演故事、编故事、开放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读后演,演中练,练中悟,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让笔者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录了《世说新语》中的《咏雪》一文。以前教学本文,在讲解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后,着重对比分析“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两种比拟哪个更好,除此之外,便无深究。再教本文,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层解读,发现文中竟然蕴含着一些现代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