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悟经典     
<正>[原文]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鲜(2),而好犯上者,鲜(3)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3)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4),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有若,字子有。(2)弟:即"悌"(tì),敬重兄长。(3)鲜:少。(4)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  相似文献   

2.
<正>李煜词在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词作赏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高中教材中都有李煜词的入选[1]。王国维在评价李煜词时提到"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2]在王氏眼中,"眼界始大"是词由伶工之词转变为士大夫之词的重要因素。这一句话也被选入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中[3]。因此,欲对李煜词作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正>一、阅读下面两文,完成题目。(甲)(选文略,见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孟子曰:“桀纣1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2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4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5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相似文献   

4.
任何文章,都是以特定的文体形式存在的。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中引用倪思的话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这段话听起来似乎有点极端,但却道出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写文章要讲究文体,要有文体意识。文体是在千百年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章样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对文章的内容、形式方面都有独特的要求;而文体意识就是指对文体分类及各种文体特点的心理把握程度。文体意识强,才能够根据各种文体写作的具体要求准确“定体”,并在写作…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下面文本,完成题目。[文本一](选文略,见课文《醉翁亭记》)[文本二]予以罪废1,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2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3广水,不类乎城中。并4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5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6。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相似文献   

6.
<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散文。黄厚江老师说,读写人记事散文,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应该关注作者或者说文中的"我"的情感。[1]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项脊轩志》中"我"的情感呢?我们常讲,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理解散文的"神"自然应该从其"形"入手。笔者认为,《项脊轩志》这篇散文所写的"形"都围绕一个"变"字展开。孙绍振老师认为,经典的文本内容既有显性的层面,也有隐性的层面,[2]同样《项脊轩志》的"变"也包括"显性之变"和"隐性之变"。  相似文献   

7.
<正>宦官专权是唐后期的一大政治特征,并在文宗朝达到了新的高度。甘露之变后,史籍中有"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1]7919的描述,以显其权盛。在文宗朝,发生了一件宦官同外戚争斗的政治事件,即"真假国舅案"或"国舅案"(本文统称"国舅案")。有学者认为"国舅"萧洪是文宗欲倚之制衡宦官的"筹码"[2]85,或认为国舅案加剧了唐庭政局的动荡,激化了昭义同中央的矛盾[3]。  相似文献   

8.
<正>[原文阅读]春日郊外[宋]唐庚城中未省(xǐng)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字词注释]①未省:还没知道。②黄:鹅黄色,指榆树、槐树新芽非常娇嫩。  相似文献   

9.
毋需讳言,大学有"强""弱"之分,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也有"强""弱"差别。所谓非优势或者弱势学科意指该学科在师资队伍、科研资源的占有分配、生源质量、研究成果、学科地位、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不占优势的学科[1]。冷门专业面临着"边缘化"的压力,学科发展也受到较大限制,个别专业濒临"关门歇业"[2]。而弱势学科和专业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也处于弱势的地位。随着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提出,一流学科成为一流大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和支撑[3]。本文以河海大学生态水利学专业为例,阐述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和困难,为非优势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节选文段苏峻((1))既至石头((2)),百僚奔散,唯侍中钟雅((3))独在帝侧。或谓钟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雠((4))。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邪?”钟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5))将执简而进矣”(节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相似文献   

11.
<正>孙绍振先生认为:文本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1]潘新和教授认为,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2]在阅读教学中,从文本矛盾入手,可以渐臻阅读教学佳境,发掘文本教学价值,探得文字背后的“秘妙”。下面,笔者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谈谈如何借助矛盾打开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以下简称"我")十年前在兼任数学教育在职专业硕士导师的鞭策下,开始思考数学教育的"公理",即理论基础.我补读了大量有关数学教育的教材,均未见到答案.于是尝试创立一种可以涵盖数学教育的由自然科学出发的交叉学科体系,却徒劳无功.三年前同时读到四本书:《数学教育哲学》[1]、《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育研究》[2]、《数学教育原理》[3]、《中国数学教育哲学研究30年》[4],一些数  相似文献   

13.
<正>食盐在稀有金属进行湿法冶金、合成有机物、漂染、金属加工、食品工业以及无机药品及有机药物的生产中均有应用;而作为生活用品起到维持渗透压、清理胃火、杀菌消炎、美容祛痘、预防蛀牙以及清污解毒的作用。自然界中的食盐大都含有杂质,如川盐中含有BaCl2,食用后易得"软骨病",严重时甚至出现死亡。食盐作为常见的生活用品,为保证其安全性,需要对粗盐提纯。一、"粗盐提纯"的研究历程关于"粗盐提纯",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任树文[1]的"粗盐提纯实验的分析"、庞秀光[2]的"粗盐提纯实验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康永军[3]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正>杨义老师在《中国叙事学》一书中如是说,“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1]“看的视角具有选择性、过滤性和精神的穿透性。当作者要展示一个叙事世界的时候,他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把外在的客观世界照搬到纸面上”[2]“这里所谓语言的透视镜或文字的过滤网,就是视角。它是作者和文本的心灵结合点,是作者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3]。视角往往是不明说,但又无处不在,它不仅蕴藏着生命,  相似文献   

15.
新年新气象     
<正>[原文阅读]岁时(节选)选自《幼学琼林》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履端,是初一元旦;人日,是初七灵辰。元日献君以椒花颂,为祝遐龄;元日饮人以屠苏酒,可除疠疫。新岁曰王春,去年曰客岁。火树银花合,谓元宵灯火之辉煌;星桥铁锁开,谓元夕金吾6之不禁。[字词注释](1)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2)桃符: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用于避邪的桃木板或纸,相当于门神像。  相似文献   

16.
《商洛学院学报》2016,(3):49-51
在梳理合阳方言带有[iα(24)]的亲属称谓词的基础上,从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论证了"[iα(24)]的亲属称谓词的基础上,从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论证了"[iα(24)]姑"中[iα(24)]姑"中[iα(24)]的本字是"豭",并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合阳方言"[iα(24)]的本字是"豭",并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合阳方言"[iα(24)]姑"保留古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八年级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已知a、b是实数,且((1+a21/2+a)((1+b21/2+b)=1,问a、b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请推导(文[1]).经查阅资料得知其为第31届西班牙数学奥  相似文献   

18.
1.问题与争论.某次初三调研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知识回顾:在学习"二次根式"时,我们知道:21/2+31/2≠51/2;在学习"勾股定理"时,由于21/2、31/2、51/2满足等式(21/2)2+(31/2)2=(51/2)2,因此以21/2、31/2、51/2为边长的线段能构成直角三角形.  相似文献   

19.
称象     
<正>曹操得1巨象。欲2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3操曰:“置4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5。去6象,将他物7积载船中,使水及原8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选自《三国志》,编者有改写)【注释】(1)得:得到。  相似文献   

20.
张建梅 《甘肃教育》2020,(24):72-73
<正>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简称,是根据真实的教学案例,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它是指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这一概念最早由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赵镜中先生提出,他认为:"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概念的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1]。"在此基础上,赵镜中先生对群文阅读的基本特征作出了如下界定,即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进行探索性教学[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