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学揭示出人的存在的一般特征为:人是现实的生命活动的存在,是社会文化的存在,是自主超越性的存在,是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存在,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性的存在,是具体的、个体的存在。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出强烈的人学追求,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而在人学视野中课程建设要实现课程与生活的整合、课程与文化的整合、课程与活动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人学问题是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厘清其历史演变的线索,可以发现人学发展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哲学人学大致经历自然本体论人学、认识论本体论人学、现当代非理性人学和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四个阶段。分析其各自特征.可以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和与时俱进品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人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又以人为研究目的的科学。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和变革,人学成为人类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是由人所从事、又是为了人的事业,离不开人学思想的规范。现代人学观的核心是:  相似文献   

4.
大学是育人的场所,而课程是大学"育人"、"成人"的核心和关键,因此,从人学的视角来检视大学课程就是一种应然之举。从人学视角来观照,我国大学课程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人"或少"人",基于大学造就"人"的考量,需要重构一种新的大学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们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论争,都关涉到人的存在与发展的问题,即人学视域的问题。人学揭示出人的存在的一般特征为:人是现实的生命活动的存在,是社会文化的存在,是自主超越性的存在、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存在,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性的存在,是具体的、个体的存在。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出强烈的人学追求,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因而在人学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实现基于知识选择的课程与生活的整合,立足本土与传统的课程与文化的整合,关注实践的课程与活动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本单元,是提高教学效益和效率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学生消费高等教育资源的基本单位和载体。其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中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课程的要素来源,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全部条件及基本组成部分的总和。课程资源依据其特点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作为一个系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舍勒从以现象学为方法论抓手的知识论说明切入,展开其人学总体性建构“从两极到中介”的哲学化道路.是其人学理论布展的匠心独运之处。舍勒以批判康德伦理学和尼采道德相对主义为出发点,系统论证了价值、情感、人格及其关系在其实质价值伦理学中的结构性统一,客观上为探索建立一种积极的理想人格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由于人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存在,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就难免产生焦虑。从人学视角来看,教师焦虑既是由教育教学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一种担忧的期待,也是教育意义迷失和教师角色认同危机的外在表征。其中教育教学不确定性的凸显是引发教师焦虑的诱因,而教育意义的迷失和教师角色认同危机则是导致教师焦虑的内因。因此,化解教师焦虑应从增强教师实践智慧、确立教育信仰与提高反思能力入手,以从根本上变焦虑这一消极因素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中介,它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课程资源是构成课程的要素来源,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全部条件及基本组成部分的总和。课程资源的状况以及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直接影响高校课程的数量与质量。本通过对课程资源的系统分析,将使人们进一步明确课程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高等学校职能、课程发展、课程资源的自身价值三个方面论述高等学校课程资源的缘起,厘清高等学校课程资源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及其内涵,以期使人们对高等学校课程资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促进高等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转化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大学课程与教学观的批判及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大学课程与教学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指出这是现代“旁观者式认识论”、制度化生活秩序、科学化学校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后现代主义认为,课程与教学的本质在于转变,教学应是课程的开发过程,而课程则应作为教学事件。这对我们变革大学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大学课程观探析——历史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传统大学课程观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基于"民族国家统整运动"和"发展工业社会运动"两股力量之下的社会本位的专业课程观。其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社会本位的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或认知心理学、结构功能社会学,突出地表现为社会本位。这种观念下的课程,只能是一种不见"人"的课程。走向生命主体,将是大学课程观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13.
高师院校数学教育类课程在培养数学教师教育素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的实施在课程理念的超越与转换、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能力、数学学习指导能力、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数学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对数学教师的教育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使师范生毕业后适应新课程,此类课程的变革势在必行.为此,应确定全面、恰当的数学教育类课程目标、完善课程的体系、增加课程的学分、拓展课程的内容、改进课程实施的效果,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数学教育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描述统计、数据验证和计量回归分析高校教师海外研修对课程国际化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海外研修对高校教师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转变涉外课程教学方式效果显著;海外研修模式、实施过程及收益满意度是影响课程国际化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由此提出制定基于课程国际化目标的研修效益评估指标、选取合理的研修模式、依据过程反馈适时调整研修项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在目前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激励政策针对性不强、有效激励手段运用不多等问题,认为科学运用激励手段应从理念设计上基于管理对象的“经济人假设”和“事业人假设”,并要促进多种激励手段的交叉与融合,以充分发掘教职员工的内在潜力,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  相似文献   

16.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至今已经有七年的时间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整幅图景是: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在理念方面较以往有了较大的突破,从奉行"知识本位"转向倡导"学生发展为本";在改革的内容方面,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六个方面,设定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课程领导机构方面,力图克服"一个中心,两套系列"的科层制组织模型的弊端,尝试建立一套职责明确、功能平衡的专业领导机构;课程改革支持系统对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支持系统;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立场体现为三种形式,但一个基本事实是,二线教师的不适应等情况依然困扰着课程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之一。讨论人与自然关系演变与教育的进展,提出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下,科学课程的改革是一种必然。通过对新课程科学学习领域内各科目目标和内容的分析,得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课程改革后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要正确理解科学的价值,通过生命化教学激发情感,多种活动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生活实际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现。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reflects a faculty member's perspective of how Trinity University and Hawthome Elementary School planned and worked together to evolve into a successful partnership. Trinity's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agenda focused on two goals: preparing future teachers for a full academic year in the real world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and pursuing a teacher-selected school reform project. Both the Hawthorne culture and the inner-city professor's role as a teacher changed when we organized a shared vision and shared responsibility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school re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