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舜 《家教指南》2004,(5):90-93
本文对<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中沒有定名的3个写卷进行了定名,并纠正了8处原定名不确的情況,通过两次考订,使新定名的佛教文献总数达到36件,而未能定名的佛经文献仅有2件.  相似文献   

2.
把敦煌文献断代研究的结果应用在文献整理过程中必然面对两类问题:定名与辨伪。首先分别定名了s.0704、s.3842、s.6033、s.6100、P.2585、P.2947、吕053(6026)、散0979及滨田德海旧藏等写卷,其次对s.2838、北1217、散0652、上博03(2416)、甘肃博013、西北师院006、栗原贞一旧藏以及龙谷大图藏等写卷真伪分别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3.
1997年10月10日,日本友人青山庆示先生带着家藏的八件敦煌写卷来到了敦煌文献的故乡─—莫高窟,将这8件文物捐赠给敦煌研究院。经专家考察鉴定,青山示庆先生所捐赠的8件写卷均为敦煌藏经洞出上文献,它们的年代自北魏至五代。其内容有佛教典籍、历日、酒帐,其中有一件《佛图棠(澄)所化经》,当是北魏时期流传于民间的佛教传贴(图版22)。一《佛图澄所化经》校释《佛阁澄所化经》现还未发现有传世本,敦煌文献中仅此一卷。《佛图澄所化经》青山示庆原编号为3—C,敦煌研究院新编号为785。卷高27cm,宽17cm,共抄写文字11行,首尾完整…  相似文献   

4.
刘芬 《文教资料》2014,(30):72-73
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写本文献中,佛经写卷占了很大一部分,《大正藏》是目前学术界广为运用并且比较完备的中文大藏经,然而由于《大正藏》出版年代较早,没有充分利用敦煌写卷,虽经多年连续增补修订,依然因其校异不校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经文的理解。本文选取《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中有明确纪年的佛经写卷,对校《大正藏》中相应内容,从文字学的角度比勘异文,并对其异文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法国国家图书馆官网公布了27件西夏文文献,它们是伯希和从敦煌莫高窟北区发掘而为《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漏刊的材料.这27件文献中有17件可以给出准确的定名,有4件可据内容给出初步拟题,另有6件因残存字数太少,尚无法辨识.这些材料虽然多是些残叶、残片,但也有其他藏卷中未曾见过的孤本文献,更有多种新见校译本,同时还有一定的缀合及补缺价值.这批材料的编号不符合馆藏编号原则,出土洞窟也不明确,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与《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部分材料的缀合与比较,其编号和出土洞窟是可以部分解决的.  相似文献   

6.
散藏敦煌写卷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神秘而复杂的焦点区块。散藏写卷的收藏者,大多雅好文物,精于品鉴,擅长书法,笃于学术;散藏写卷的题跋,或历叙写卷收藏过程;或品评写卷书法字体,且偶加断代;或考论写卷内容,评论其价值。涉及之学术价值,不容小觑。民国初年任职甘肃的陈訚,搜藏敦煌写卷颇多,特别以历代书法精品,且每有题跋,品评书迹,颇有可观,其后写卷均已散亡。今就余所得见14件写卷中存有陈訚题跋者,逐一辑录,析论其涉及的相关问题,提供敦煌写卷聚散研究、敦煌写卷辨伪研究及敦煌写卷断代研究之参考。  相似文献   

7.
宗舜 《家教指南》2001,(4):119-122
敦煌写卷S.343,不仅有各种社会文书,而且有一些佛教文献。此卷除社会文书、愿文等已经被辨识出来外,其中佛教文献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研究,以致著录出现了不少疏漏。本文将S.343背面的佛教文献全部识别出来,纠正了《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拟目和说明中的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8.
《河西学院学报》2017,(3):48-60
俄藏敦煌《大般涅槃经》写卷共有1300号,其中有北本1283号,南本7号。此外还有《大般涅槃经后分》写卷18件,其中1件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卌一"。从字体看,俄藏敦煌《大般涅槃经》写卷多为楷书,但有65件隶书或者隶书意味较浓的写卷。俄藏敦煌《大般涅槃经》写卷多为残段碎片,经过比对发现,可以和《国图》《英图》及《晋魏隋唐残墨》写卷缀合的有12号,《俄藏》残片间可缀合的有143号55组。俄藏敦煌《大般涅槃经》写卷主要有三个特点:碎片多,隶书写卷较多,《俄藏》残片间可缀合的件数多。这些特点,和俄藏敦煌《大般涅槃经》写卷的来源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敦煌写卷中的道经,为道经文献及中古汉语研究提供了可贵的材料。本文摘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道经中一些条目,解释其中的词语,通过释义以校正敦煌道经写卷和《道藏》各自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敦煌遗书中已被传统大藏经所收的佛教文献具有较大的校勘价值与研究价值,但至今缺乏系统的发掘与整理.本文以《开元释教录·入藏录》(收经1076部5048卷)为入藏标准,在调查、整理、著录北京图书馆、英国图书馆、法国图书馆及部分散藏敦煌遗书(共计36000余号)的基础上,清理出已入藏佛教文献391部,编纂成简表.  相似文献   

11.
唐五代以来盛行刺血写经,敦煌写卷《〈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缘记〉》反映了佛教刺血写经与儒家价值观之冲突。牛肃志怪传奇集《纪闻》中"屈突仲任"故事以及敦煌老人刺血写经的题记,则显示出刺血写经在佛教地狱信仰背景下在庶民间的转变,可视为佛教中土化、世俗化历程中的一个侧影,故敦煌写卷《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缘记》具有重要的宗教思想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2):F0002-F0002
《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异文研究》是李索教授在《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校证》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敦煌写本儒学经典文献专书语言研究的力作,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敦煌写本《文选》中的诗学文献指俄藏本Ф-242a(L.1452)和法藏本P.4884、P.2707、P.2543四截残卷。俄藏本从今六十卷本《文选》卷十九"诗甲·补亡"类束广微《补亡诗六首》起,到卷二十"诗甲·献诗"曹子建《上责躬应诏诗一首》止,这里讨论的是其中的诗序和曹植的《上责躬应诏诗表》。俄藏本有注。法藏本为今六十卷本《文选》卷四十六"序下"颜延之和王融两篇同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法藏本无注。这两种敦煌写本《文选》虽为残卷,但俄藏本的注释和法藏本的原文都与今存其余各本《文选》有异,可以补注今本《文选》的原文和补充李善注与五臣注,订正今本《文选》的某些讹误,以作校勘之用。俄藏本的书写时间定在唐太宗时期比较可信。法藏本的书法与梁陈间的佛教经书书法风格似有相似之处,其书写时间可能在梁陈之际。传入敦煌的时间大致在"侯景之乱"和"江陵败亡"之后、隋代之前,因此具有比较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4.
《河西学院学报》2019,(3):38-44
根据《国图目录》,国图藏敦煌吐蕃时期《大般涅槃经》写卷有49号,其中17号可以缀合,2号可以集合。经过缀接,国图藏敦煌吐蕃时期《大般涅槃经》写卷实有35件,半数以上首尾完整,含有尾题的写卷占总件数的74%。经过考察,国图藏敦煌吐蕃时期南本《大般涅槃经》写卷其实只有2号。从整体来看,敦煌吐蕃时期《大般涅槃经》的抄写逐步走向了衰退。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察现存有关王梵志的文献记载及其诗歌作品,可以发现王梵志不一定是僧人。从诗歌作品看,王梵志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都有一定的关系,敦煌写卷中的王梵志诗歌不应称之为"禅诗"。相对来说,王梵志的诗歌定名为"讽世诗"更为确切,这样也能较好地反映王梵志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6.
法藏PT1249号残片,是用藏文音写的汉文文献,其内容难以解读,以往并无人涉及。笔者通过对该残片的研究认为:其内容是式叉摩那受大戒时所使用的问答的一部分,除了起首的导言外,作白的语句均是抄录自《四分律·比丘尼揵度》。目前为止,从未发现有使用藏文音写的汉文律藏文献。而与该文献完全一致的汉字文本,似也未能留存下来。不过,受戒时此类对白是必须的,因此必定为僧尼所记诵。从其对音的特点来看,该写本时代约在吐蕃统治时期。本文提出藏汉文的对照文本,不见于《四分律》的部分语句由笔者按照对音补缺。据此文献可知,在吐蕃时期的敦煌,不识汉字的式叉摩那也能够受大戒,成为正式的尼师。而这一残片除了丰富我们对敦煌佛教的实际情况的认识之外,也加深了我们对敦煌语言文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清末李盛铎旧藏敦煌写本的真伪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而根据藏书印考察古籍真伪是学术界通常的做法。不过,由于国内很少有人读到这批写卷的原件或影印件,所以一直不能如愿。笔者根据已出版的日本杏雨书屋藏《敦煌秘笈》目录册及影片册1、2,了解到李氏旧藏敦煌写本中所钤藏书印主要有"敦煌石室秘笈"、"李盛铎合家眷属供养"、"李盛铎印"、"李滂"等,钤印时间大体在1928年10月至1935年之间,钤印习惯为同一文书上常钤有多种印章。然而,并非所有藏卷都有印鉴,有印鉴的仅占约24.1%,因此《李木斋氏鉴藏敦煌写本目录》之外无李氏印鉴的敦煌写本属李氏旧藏的可能仍不能排除。在全部写卷中,未见一件钤有"德化李氏凡将阁珍藏",这就提醒我们,对于大量钤有该印的"李氏旧藏敦煌写本"仍需审慎。  相似文献   

18.
敦煌遗书保存了大量佛教文献,有些虽然已被历代大藏经所收,但也有不少未入藏的文献.本文所讨论的敦研178V文书即属于未入藏文献之一.该文书图版见《甘肃藏敦煌文献》第1卷,卷末所附解题比定为《佛说八师经》,并提示它不是历代所传的吴支谦译本,而是失译人名的别译本.本文主要在对照敦研178V文书与支谦译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目录学考察对该文书的译者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认为该文书有可能是《历代三宝记》所著录的东晋竺昙无兰译本.竺昙无兰译《佛说八师经》散佚已久,敦研本的出现,为研究竺昙无兰译经以及中国佛教汉译史提供了一份新的资料.本文最后附带提到敦研178V与南京博物院藏敦煌遗书《分檀博达经》(拟)前五行文字的关系,比定该文书前五行文字是《佛说八师经》,所存内容相当于敦研178V的后残部分.  相似文献   

19.
李刈 《家教指南》2001,(4):134-137
石谷风藏敦煌遗书残片,《晋魏隋唐残墨》曾作为书法史料出版,给敦煌学者们提出了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已有专家对个别写卷如《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作了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其中另一写本《下女夫词》残片进行识读、校勘和介绍,并对其中10篇佛经残片给以定名。  相似文献   

20.
经对现已公布的敦煌文献图版的全面普查,可确定的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写卷有280号之多(其中41号残片系我们比定),绝大多数为残卷或残片,其中不乏本为同一写卷而撕裂为数号者。本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英国国家图书馆藏及甘肃省各家馆藏为中心,通过内容、裂痕、行款、书风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把其中的31号残卷缀合成9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