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以善为目的,最高的善是幸福,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最大的幸福是思辨。  相似文献   

2.
当下社会人们幸福观多元,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幸福理论,为我们探寻实现社会整体幸福和个人幸福的提供了一种路径.个人“至善”,即幸福,而政治“至善”的目的,就是城邦幸福.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幸福实现,就是构建最佳的优良的城邦政体.遵循“中道”原则,优良的城邦政体应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混合政制即共和政体,在经济上以财富中产为社会主要支柱,在人文上主张注重德性教育.  相似文献   

3.
在亚里士多德的眼中,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是人之功能的最大实现;幸福本身即是完满的、自足的、固有的、本己的,且难于被剥夺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本质在于德性,而有德的实践活动是通达幸福之途。围绕着幸福,亚里士多德着重论述了它与善、最高善、外在善、德性、思辩、中道、快乐等的相互关联与有机作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过于理想化,过于“圣化”,过分被渲染成难以达至,有了些许“阳春白雪”的味道;但对于我们而言,其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客观的且有益的人生感悟与幸福感言。是可以触及的。  相似文献   

4.
在古希腊哲学史上,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分别以"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为基础建立了各自的伦理学体系。在这两个理论基石相距甚远的理论体系中,对幸福的地位、条件、幸福与德性的关系的论述是相似的,而亚里士多德更强调了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的关系,要通过教育、立法等途径来培养人们的德性,进而获得幸福。对这两种幸福观的比较,有益于我们更好地思考幸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论述了对幸福的观点。从理性的角度认为,在善的体系中,那个最好的、终极的、自足的、最完满的、以自身为目的、最高的善就是幸福。追求幸福的生活体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性,这就是人能够通过主动选择理性生活来过一种道德生活。他认为思辨的人生是最幸福的人生。从感性的角度认为,幸福的生活必然是快乐,这样他把人的心理体验、情感体现拉入到幸福中来,力图克服把幸福空洞化,体现了其理论的调和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代表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了"幸福就是快乐的生活"的命题。在叙述了努斯与思辨幸福、实践智慧和伦理德性幸福的关系后,探讨了这两种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古典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伦理学绕不开的基本问题。由于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存在极大差异,如何取得一致的认识便成为继续探讨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在关于幸福的种种论述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对幸福的内涵和幸福产生的机制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探讨,可作为谈论幸福问题的恰当起点。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时期的幸福观大体上可归结为三大流派,即快乐论,德行论、完善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因崇尚理性、追求人类身心充分发展,既重视快乐的价值又避免了感官快乐主义,被称为完善论。这于现代幸福观的建构有着特别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覃青必 《高教论坛》2015,(2):13-15,26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活动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而人的活动的最大目的就是幸福,因此幸福就是人的活动的最大善。德性是既使一个人好又使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幸福就在于合乎德性的活动。德性活动分为理智德性活动和道德德性活动,理智德性活动即沉思是人最大的幸福,而道德德性活动是适合大多数人的幸福。幸福的获得必须通过人的学习和努力,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外在善。亚氏的幸福思想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它启示我们在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关注幸福生活的问题、促进大学生树立符合德性的幸福观、鼓励大学生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详细论述了什么是“善”,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与善、幸福与德性、幸福与快乐、幸福与现实活动、幸福与思辩活动的各种关系,指出幸福是一种善,一种现实活动,且是一种合于美好德性的现实活动;它是一种最高的善,它是一种最高的快乐,它是终极的、自足的,也是有条件的;而人的思辩活动是只有神才配享有的最高幸福,思辩的人、思辩的生活是最幸福的人、最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张唯诚 《小读者》2011,(7):69-69
"你快乐吗,我很快乐……"这首歌同学们想必都会唱。其实快乐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东西,你想知道吗?那就快跟我去看看吧。  相似文献   

12.
如今,无论是来我校参观的,还是走过和路过我们学校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说:“昌北二小变了,变化真大啊!”每当这个时候,我便会有几分欣喜、几分成就,还掺和着几分激情,这种潜在的精神力量迫使着我不断地为明天设置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14.
赵侠 《山东教育》2005,(5):120-120
16岁的侄儿告诉我,他最大的快乐是踢足球。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在16年的从教生涯中,感到最大的快乐是能一直与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朝夕相处。与孩子们在一起,有过烦恼,也有过无奈,细品往事,更多的仍是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快乐经济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生幸福不能仅仅与财富联系在一起,社会群体的幸福感来自一种快乐的心理感受.而当我们沿着快乐经济学的视角去思考幸福教育问题时,我们必须重新定位教育目的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具有感知幸福、获取幸福、创造睾福的能力.因此教育必须努力让学生体验和感知幸福;让教师学会实践幸福.  相似文献   

16.
善是一个重要的伦理范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善”作了一种事实的陈述,即善是指职责的履行或功能的完善。同时,善作为一切事物或活动的目的,在这些目的中,有一个最高的目的,即最高的善,那就是幸福。人的合乎“善”的行为就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承认、尊重万物的目的并追求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刘芳红 《华章》2007,(12):47-47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一种目的论.德性也是一种善,不过这种善是手段善.德性是一种使事物状态好并且使其实现活动完成的好的值得称赞的品质.适度是德性的目的和特征.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德性还是衡量快乐是不是善的尺度.德性还是幸福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以幸福为目的的德性论,也在倡导着一种整体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儿童从教育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然而,当前教育中的儿童却明显缺少快乐感与幸福感。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正当的要求或欲望,尽可能发现儿童的优点,帮助他们成功,同时帮助他们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乡下人,从未有过今天的这种感觉。今天,我体味到了我们乡下人的幸福。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幸福和快乐是一种通融、豁达、敞亮、满足和感激,是智慧之上的智慧。教师的教育生命便是满足和宽容、感恩与和谐。教师要学会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在课堂上传递快乐,宽容地对待学生,多做自我批评,以情感人,学会幽默,学会微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