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文学人道主义复活的大背景下,在西方人道、人本主义思潮的诱发下,根据中国的精神现实和生存现实,新写实小说应运而生;同时,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扩展了人道主义的范围并以隐性的叙事策略呈现出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小说充满着对人的关怀、尊重与欣赏,呈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士大夫人格的继承,使其在创作上融合了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与自身气质上的异质因素,成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士大夫情怀深刻影响了汪曾祺的人道主义书写方式,他以雅趣表达底层关怀,以美德构建人道理想,以温情进行现实批判,以闲笔滋润世俗心灵,流露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以及对生命品质的思考。基于汪曾祺兼收并蓄的思想特质,从接受人道主义、在士大夫情怀影响下形成中国式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特色书写三个层面,探讨汪曾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3.
《第四病室》真实地再现了苦难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作品在对生命个体生存困境赤裸裸的观照中,传达出作家对生命的追问及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而这人道主义情怀又难免遮蔽了作家对人生、人性真实性的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中国现代话剧无疑也要体现一种人道主义情怀。然而,从五四时期开始,经“左翼”、抗战直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现代话剧一直生存于一个泛政治化的战争环境中,战争把人当作重要的战争资源而着重强调其手段的性质,这就与主张“人是目的”的人道主义思想之间产生了裂隙,结果,人道主义话语被政治革命话语所压制和遮蔽。  相似文献   

5.
白先勇与西方人道主义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其中朴素的人本主义观念直接形成了他以人为核心构筑自己艺术世界的文学观,存在主义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使其在创作中执著于对人的生存形态的关注和思考,并由此体现出浓厚的生命关怀意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使其创作始终流注着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也使其小说创作中的人道主义具有民族的传统色质。  相似文献   

6.
作品揭示了断桥镇人封闭落后、沉闷单调的生存状态及“错位“的人性,表现了作家关怀人生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7.
人的发展包括人性的复归和人道主义的实现。文艺创作是描述人性的历史变化和发展的,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关系对立统一的人性,其内在精神一般呈现为人文情怀与社会理性对立统一的个性形态。“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艺创作审美理想的内涵已经成为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关注的重要内容。歌颂人道主义美、人性美,鞭挞异化现象,在我国当代文艺中已经形成一种思潮。  相似文献   

8.
安徒生用一生的情感和思想构筑了一个绚烂而令人神往的童话世界,其中蕴含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温暖的人道主义情怀,具有一种几乎是令人无法抗拒的强烈的吸引力和温柔的浸透力,引导孩子们进入真善美的世界,告诉孩子们应当做一个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人,应当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安徒生童话中所表达的情感,能满足儿童成长需求,对儿童情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儿童心灵的灯塔。  相似文献   

9.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素质抑或精神情怀广泛显现于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之中。追本溯源,从白先勇的个人身世经历、宗教情感以及所受的中外文学遗产的影响等方面可以发现白先勇小说创作中人道主义的清晰印痕。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文学都是人类用以抒发情怀的工具和载体。欧美文学自诞生至今有一个恒久不变的主题——人道主义。在西方文学家对人道主义的渲染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被保留并流传至今,使得欧美文学厚重的人本主义色彩熠熠生辉。本文着重梳理了欧美文学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轨迹,对其阶段性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余华于《许三观卖血记》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与生存哲学吸收借鉴了诸多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并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使二者达成余华式的汇通。本文分述了作品主题层面的基督教情怀(苦难、喜乐、平等),并由此推演剖析作家余华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情怀。余华在许三观身上赋予了类似耶稣基督的牺牲精神和救赎方式———担当和直面苦难,以爱和饶恕坚韧喜乐地生存,向读者昭示出在人世之厄中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2.
余华于《许三观卖血记》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与生存哲学吸收借鉴了诸多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并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使二者达成余华式的汇通。本文分述了《许三观卖血记》中重要意象及观念中的基督教情怀(血、爱、饶恕),并由此推演剖析作家余华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情怀。余华在许三观身上赋予了类似耶稣基督的牺牲精神和救赎方式——担当和直面苦难、以爱和饶恕坚韧生存,向读者昭示出在人世之厄中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人的实践本质的论证,形成了一种关注人、尊重人、维护人的人道主义。在对异化劳动的激烈批判中,更显露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又在人的实践本质之现实的工业活动表现中,揭示了人道主义的自然发生性,提出人道主义要和自然主义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他的现实的、革命的、实践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4.
在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以平实的笔调描绘了平凡人琐碎的生活故事,其中蕴含着对生存本质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探寻,展示了荒诞世界里孤独的灵魂,悲悯并审视人们为逃离生存困境、寻找人生归宿所做的努力,在对凡俗人生的体察中体现出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与波德莱尔两位诗人虽然身处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但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促使他们产生悲观主义情绪,并在诗歌创作中借丑恶现实的物象表达心中的愤懑与忧郁。两人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以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意旨,并最终殊途同归,表达了对时代、民族的忧患意识,彰显了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6.
老舍和狄更斯的小说遵循批判现实主义原则,以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展示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后者充满了善与恶握手言欢的乐观场面,而前者往往弥漫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识,幽默的外表下深藏着作家复杂而忧郁的感情,鲜有大团圆式的虚假场面。文章将具体分析老舍与狄更斯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库普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继承了俄罗斯文学民主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其小说创作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方面是"真",即注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借助选择素材、塑造人物、描摹细节、锤炼语言等手段来创作具有深厚生活基础的作品:另一方面则是"善",即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人道主义情怀,注重小说的道德教诲作用,通过塑造蕴含英雄本色的小人物来展现作家的人道主义道德观.  相似文献   

18.
青春期是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同时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该文论述了人道主义作家茨威格对青春期儿童心理的细腻把握,既展现了他善于刻划人物的卓越才能,又体现了他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9.
冯沅君和宗璞都是进步的学型女作家,她们的内心世界充满爱的情愫,在小说中体现了广博的人间情怀。不同的是沅君的创作更多地体现了西方化所绐调的以个人为中心,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的人精神,宗璞小说中的人精神更带有民族性,关注事例物思想解放与自由。人道主义精神贯穿在两位女作家的小说中,使其作品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人道主义曾是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但人民大众始终对之具有不同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本来受到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影响,但在创立科学历史观的过程中,保留并发展了人道主义中伦理原则的一面,扬弃了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关于以人的自由关系为尺度划分社会形态的理论,都包含了人道主义的伦理内容。在历史上,苏共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信奉人道主义,背弃马克思主义,是导致苏联解体和覆亡的重要思想原因;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人为本并作出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有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