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是二种不同的词学观点。苏轼认为诗、词一家,要把词从题材风格上由“艳科”的窄胡同里拉出来,是革新。李清照认为诗、词有别,词在题材风格上只能在“艳科”中着墨,是守旧  相似文献   

2.
苏轼、李清照均为宋代一流的词坛大家,二入在词学批评领域也都有极大影响。自苏轼不满柳永词而提出“自是一家”的口号后,李清照又在批评苏轼等人的基础上提出“别是一家”说。这是二人词学主张的核心。探讨东坡、易安词学主张和审美理想的异同,从“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的比较分析中入手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这虽不能包含二人词学主张的全部,但对于我们更客观地理解把握他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词内容上以抒发离情别恨、伤春悲秋为主体,语言形式上以伤感孤寂色彩为主,风格上以深婉愁怨为言情载体,表现形式上以合律可歌为传播方式。这就是词的特色,也是词的本色。李清照诗词体现了词的本色特征,对后代词作和理论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苏轼坚持“自是一家”的独特面目,大胆地“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品格,为词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词豪放、婉约互相借鉴、渗透,形成了豪放而不粗犷、婉约而不纤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的《词论》是文学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词学专论。《词论》中,她在品评诸多词家优缺点的同时,得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别是一家”词学观既要求词要严于音律,还要求词要符合传统的雅词本色,反映了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自是一家”的创作创新理论,乃是苏轼在密州时期提出来的。它包含着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创新。苏轼认为,要做到创新,作者必须博观而约取,善于吸取各家之长。按照这一理论,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内容新颖,表现格式特别的诗文,尤其是对词的发展更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所说的词"别是一家",就是说词应有别于诗,词与诗源同而流异,界线迥然,不能混淆,因而二者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意境上,都应有所区别.这种区别自诗词分疆而治便开始存在,且越来越趋于明显.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是符合当时词的发展现实的,但她在关于诗与词的关系及词"协音律"这两个问题上,表现了明显的不足:过分地强调了"不可混淆"一面,而忽视了"互相借鉴"一面;过分地强调"协音律",把它看得过重,搞得过细过严,未免又有些保守.但她的<词论>,在文学批评史上有其特定地位.  相似文献   

8.
词的文人化与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看起来是矛盾的.柳永词的通俗化与苏轼词的"诗化"、"文人化",只能是北宋前期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文人词创作不够成熟的体现.但不成熟时期的词,感情流露是自然的、感人的.随着"文人化"、"诗化"的进一步发展,词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自己的《词论》和创作中极力倡导"词别是一家"说,她一方面阻止了词体在形式上进一步向诗靠拢,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词在文人情趣方面的纯粹性.应该这样论断:李清照的词论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词的"文人化"、"诗化"理论,既是一种补充,又是一种发展.  相似文献   

9.
苏轼“以诗为词”与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具有内在精神的一致性。他们词论最大的共通性在于,都在努力地推尊词体,维护词体高雅的格调。  相似文献   

10.
教学创意: 中学生富于幻想和激情,渴望表现自我,诗歌应该成为他们传达心声的扩音器。但目前诗歌教学无非就是学生诵读,教师串讲,师生评议这么几个环节,总有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而学生对诗歌的韵律、意象、语言等精华似乎并未真正理解把握,这也使得他们喜欢诗歌,却对其敬而远之。我希望找到一个更好形式,真正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让他们亲身体验诗歌创作的灵动、美好与艰辛,感受诗歌经典中的意境美,让学生过一把诗人的“瘾”。为此,我对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词别是一家”这一板块设计拟采用一种新的形式——改写古诗。  相似文献   

11.
关于柳永词和苏轼词之间的关系,论者多强调二者间的差异.评价二者在词史上的地位时,多倾向于苏轼对柳永的革新.这些对于柳永及其词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柳永和苏轼都是北宋词坛的大力革新者.柳永在苏轼之前的创造性开拓,对后起的苏轼有多方面的启发和影响,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消息相通.苏轼的大力革新,是以柳永的开拓为基础的.在宋词发展史上,柳永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正是从柳永到苏轼前后相继的开拓,使宋词摆脱了花间令词的窠臼,走向繁荣发展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2.
关于柳永词和苏轼词之间的关系,论者多强调二者间的差异.评价二者在词史上的地位时,多倾向于苏轼对柳永的革新.这些对于柳永及其词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柳永和苏轼都是北宋词坛的大力革新者.柳永在苏轼之前的创造性开拓,对后起的苏轼有多方面的启发和影响,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消息相通.苏轼的大力革新,是以柳永的开拓为基础的.在宋词发展史上,柳永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正是从柳永到苏轼前后相继的开拓,使宋词摆脱了花间令词的窠臼,走向繁荣发展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3.
抒情主体的转移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本文从抒情主体转移的角度,来考察词“别是一家”的文体特质。首先,比较了诗、词中抒情主体转移现象的异同,由于“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所限制,导致了词的抒情主体以歌妓为主。其次,本文从文化背景和创作主体两个角度,考察这种现象之所以形成。认为:燕乐风俗、歌妓制度是词之抒情主体转移的文化背景;文人士大夫的双重性格是词的抒情主体转移的必要条件。最后,分析了花间词和“花间范式”,认为“花间范式”是抒情主体转移所造成的词体定型,由于后代词人皆以花间词为“鼻祖”,由此确定了词的那种“要眇宜修”、幽隐深微的文体特质。  相似文献   

14.
韩贞是明代著名的平民思想家和教育家,泰州学派的衣钵传承人。韩贞提出了独特的"天人一家"观点,对王艮、王襞的自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他巧妙地利用"天机"这一概念将天理、人性、良知等统一起来。韩贞从泰州王学的"人性即良知"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述了良知的本有特性和"不着外力"的要求。韩贞极力推重自然之真,提倡"率性工夫",主张让人的"性体"顺应自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以词名家,其词被称为“易安体”。笔者试从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这一特殊身份来剖析“易安体”的特色,即善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展示女性微妙、复杂的心灵世界,其词中表现的情感为细腻,深邃,且多直抒胸臆。  相似文献   

16.
东坡词论是其整个文论系统中的一部分。强调作词首先要对国、对民负责;主张协律而不为律所缚;喜爱豪放但也不轻薄婉约;仍然摆脱不了词小诗大的传统观念;以“清丽”为其词风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读了《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一文以及专家同行们对此文的评论稿,很受启发。这些文章的作者提出“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体现了教者的亲切和善、学生的轻松愉快。绿阴下的宁静、开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场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让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的"新文体"是由古体散文演进到现代白话体散文的一种过渡形式。从以"报章文字"为主体的"新文体"到"白话文"这一文体形式的演变,在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有至为关键的过渡作用,而这一演变形式也标志着现代性文体的全面确立。  相似文献   

19.
吴杰明 《陕西教育》2007,(12):43-43
如果喜爱宋词,就不会不知道唐圭璋.唐圭璋先生是南京师范大学已故的老学者,<全宋词>是唐先生编写的,另外他还有<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宋词简释>等通俗读物.  相似文献   

20.
元丰三年二月,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初到黄州,到元丰四年正月,在这不到一年时间里,他经历了一场十分严重的心理危机。这段时间苏轼的心理状态是:初到黄州时内心愁苦,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于世无用",并且有意地与世俗保持距离。之后他结交黄州友人,借助庄禅智慧走出了烦恼,获得了内心的宁静。苏轼赴黄州途中所写的红梅诗以及一年之后写下的关于红梅的诗作可相互映照。后者是苏轼走出心灵危机的标志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