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是新时期中国文坛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小说风格在文坛上已经自成一家。特殊的文笔描写吸引了众多的读者。王安忆在小说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小说风格被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王安忆在小说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写作理论,尤以1988年提出的"四不"追求理念在当时文坛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其后的文学创作中,王安忆始终遵循着自己提出的写作理论,从不加以变更。王安忆这种写作风格,给予其他的作家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很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本论文主要从王安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三部作品:《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出发进行研究,正面和侧面进行举例研究,分析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人物形象,从而挖掘文章所反映的女性的苦闷以及造成这种苦闷的原因,深入探讨王安忆在这三部小说中所展示的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人生态度等,最终得出王安忆独特的女性创作心态、创作风格和反映的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按照王安忆的创作心态,以1984年为界,把她的创作分成两个阶段:即1984年以前为第一阶段,1984年以后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王安忆的作品对美的发掘占主导地位,在创作道路上不断地超越自己。第二阶段王安忆的作品转向对非美、对丑的揭示,在“性”的学创作上脱离生活,这个阶段王安忆的创作是迷失了自己。  相似文献   

4.
乡村情结是贯穿于王安忆小说创作整个过程中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作家的这种情结在其创作各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显现,它引领着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不断变化和朝着认知与审美的双重深度延展。本文主要探究分析乡村情结在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以及乡村情结的生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80年代末王安忆相继提出她的小说理想,直至复旦大学的小说讲稿出版。她对小说的艺术理念日益明确。她认为小说是从现实世界取材而进行创造的一个心灵世界。作为一门艺术它应有自身的规律。所以她对小说的情节、语言、创作思想提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认为逻辑性的情节、抽象化的语言是构成这个世界的材料,而创作思想是决定这个新世界的关键。该文所做的就是从她的近作《妹头》、《忧伤的年代》、《隐居的时代》来看她的小说理想。  相似文献   

6.
以小说《复活》为例,讨论托尔斯泰在小说的角色选择、情节设置和叙事视角等方面对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触媒作用及其嬗变。  相似文献   

7.
在现当代坛上,王安忆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也是一位成就卓然的作家,其小说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在同时代作家中也是佼佼。本就从其成就较高的城市小说和乡村小说作个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8.
拟话本小说曾兴盛一时,但又迅速衰微。这与其自身的发展有关,也受当时外部思想环境的影响。从“三言”的创作和传播来看,文人创作和商业利益的结合是拟话本小说繁荣的关键。“三言”建立了拟话本小说发展的基调和写作模式,成为后世拟话本写作的标杆和模拟的对象。但后世的创作不是从深度上提升小说的水平,而是走向了两个极端。这就使拟话本小说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生命力。在清政府的禁书运动中,拟话本小说趋于衰亡。  相似文献   

9.
林晨 《阅读与鉴赏》2008,(12):29-31
作为一个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蜚声文坛的著名女作家。从踏上小说创作之路开始,王安忆就是以不断的“寻找与发现”贯穿于她创作的进程。她对小说创作始终保持一种精神追求的态度.她的创作更多地具有精神书写的色彩。更多地关注各种人物的灵魂。在欢乐的背后看到痛苦。在庸常的生活中找到生存的审美救渡。  相似文献   

10.
论证《桃之夭夭》之于王安忆的创作流变史的意义,以及小说于此流变中愈益彰显出来的独到的生命探寻.《桃之夭夭》一反《长恨歌》的写作———不再沉溺于历史兴衰与个人悲欢表现出对《长恨歌》那种缠绵的风情的抵制,从续写“忧伤的时代”转变为续写快乐的时代,可以看出王安忆在《桃之夭夭》的创作中试图脱离风月,开始探寻一种铿锵有力的阳刚叙事.  相似文献   

11.
在现当代文坛上,王安忆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也是一位成就卓然的作家,其小说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在同时代作家中也是佼佼者.本文就从其成就较高的城市小说和乡村小说作个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很多城市意象,但最常见的便是弄堂意象。论文从其具体作品的具体描写入手,探讨、分析弄堂意象在王安忆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的弄堂其实就是上海的象征,弄堂即是上海,她不去描写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不去描写那些写字间里的俊男靓女,原因就在于王安忆执着地认为是弄堂孕育了上海的文化,养育了上海的芸芸众生,上海的精髓不在那些高楼大厦,而存在于弄堂之中,只有弄堂,才是上海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3.
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很多城市意象,但最常见的便是弄堂意象。论文从其具体作品的具体描写入手,探讨、分析弄堂意象在王安忆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的弄堂其实就是上海的象征,弄堂即是上海,她不去描写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不去描写那些写字间里的俊男靓女,原因就在于王安忆执着地认为是弄堂孕育了上海的文化,养育了上海的芸芸众生,上海的精髓不在那些高楼大厦,而存在于弄堂之中,只有弄堂,才是上海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上海城市身份重建与对“现代化”的思索两方面论述了王安忆上海题材小说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在1986年连续发表了《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写作手法独特,突破了她固有的创作模式,受到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该文通过对“三恋”的分析,认为“三恋”的创作是作者从心灵深处对人生的感悟,是用小说语言谱写的人怀乐章,而且“三恋”的整体创作带有一种较明显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在近二十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说观念.王安忆对自己的小说观念最集中的理论总结是在她的<小说讲稿>中,她用古典名著以及和她同时代的几部优秀作品作为例证.然而小说家的总结感性的成分较多,并且有些观念作家自己并未意识到,却已经渗透到她的小说创作中.本文试图从以上两个方面补充王安忆自己的理论总结,并且用这些理论和她的小说互证.着重从过程的合理化、描述的日常化以及现实的经验化三个方面阐述.它们分别代表了王安忆对创作技巧的态度、对叙述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小说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在近二十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说观念。王安忆对自己的小说观念最集中的理论总结是在她的《小说讲稿》中,她用古典名著以及和她同时代的几部优秀作品作为例证。然而小说家的总结感性的成分较多,并且有些观念作家自己并未意识到,却已经渗透到她的小说创作中。本文试图从以上两个方面补充王安忆自己的理论总结,并且用这些理论和她的小说互证。着重从过程的合理化、描述的日常化以及现实的经验化三个方面阐述。它们分别代表了王安忆对创作技巧的态度、对叙述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小说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对小说语言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长恨歌》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她一改20世纪80年代的语言风格而追求语言的“抽象化”,去实践其创作理论。论文从叙述化的语言、风格的统一性和塑造能力三方面分析了《长恨歌》如何运用抽象化的语言来塑造艺术化的形象的。  相似文献   

19.
论王安忆小说的通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小说从诞生时已经沿着两条道路行走,即形成了所谓“雅”、“俗”两种类别的小说模式。作家普遍都会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显现出通俗性。于王安忆来说,通俗性是她的小说创作中有特色、有争议的一个方面,成为了她“平民化书写”、“全知视角叙述”的写作特色的重要内因。探讨王安一亿小说通俗性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实质及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她的创作无疑有着特殊意义,能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在近二十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说观念,王安忆对自己的小说观念电子最集中的理论总结是在好的《小说讲稿》中,她用古典名以及和她同时代的几部优秀作品作为例证,然而小说家的总结感性的成分较多,并且有些观念作家自己并未意识到,却已经渗透到了她的小说创作中,本语言试图从以上两个方面补充王安忆自己的理论总结,并且用这些理论和她的小说互证,着重从过程的合理化、描述的日常化以及现实的经验化三个方面阐述,它们分别代表了王安忆对创作技巧的态度,对叙述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小说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