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的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羊大为美、和谐为美、风雅为美和比兴为美等四个方面。《诗经》这些审美意识的存在不仅具有深厚的化渊源,而且对中国后世美学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相比较“美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审美”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唯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走出审美迷宫》一书在审美原因的阐释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它撇开了传统的美学问题,从审美意识是如何起源的这个问题人手,把性动力作为美学研究的起点,认为人类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活动都是在性的推动下进行的,而美学研究的目的则是审美对人类的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美、体验美并引导学生用最原生态的感官体验的方式直观地领略文本的美。在这样一个感官体验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画面,还原文本情景,营造了一种“情感共振”,达到融“我”入景的艺术境界,达到主客观的沟通与默契,从而实现较好的美学体验。  相似文献   

4.
美育教育是体育教育中重要一环,通过美育教育可以养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审美意识和审美方法,以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能力;美育教育的意义、作用是重大的,其三大功能即培养身体美、运动美、精神美更是有其理论、历史、现代依据,如何明确美育的目的、任务,掌握美学基本知识,参加美育实践活动,研究和开发体育中的美,提出了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具体设想,强调了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优美、幽玄美、闲寂美与古寂美是日本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四种典型的审美意识.优美既来自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也融合了日本本土的神道思想,是日本审美意识的基础.幽玄美以优美为基础,融合了佛教的生死观,以“余情”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闲寂美与古寂美在质素简约、古朴清寂、闲趣雅致上是高度契合的,但闲寂美主要用以概括茶道的美学特征,古寂美主要用以概括松尾芭蕉俳谐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美学意义上,先秦"以貌论人"时尚是一种积极性现象,反映出先秦人自我欣赏审美意识由注重外美转向关注内美的深化迹象。它奠基于先秦美学对人之外美与内美相通性的意识自觉,同时又是先秦以形写神论的哲学、美学思想和取象思维共同作用而催化成熟的身体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7.
台湾学术界颇为关注大陆美学界的发展,尤其对近20年来大陆美学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看法,他们认为大陆美学界的突破主要在两个方面:美学理论的蜕变和民族审美意识的再生。  相似文献   

8.
审美意识是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的切入点。通过逐层讨论审美意识与人性结构、人性结构与古代宗教等问题,我们对“切入点”或许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为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作出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邵红梅 《黑河教育》2011,(10):35-35
美术教学能把美学理论渗入到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除了能培养学生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的正确审美观点,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之外,还对促进各学科的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美术课对提高学生素质、端正学生的审美思想、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刮起一阵美甲热潮,新颖时尚的美甲使身体末端部位——指甲闪亮登场,出现在越来越多人的眼前,使人们关注到身体末端体部位之美。身体末端之美与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可从这二者中寻求到一定的理论支撑。由此,可发掘出“身体末端美学”这一全新概念。以舒斯特曼身体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桥梁,深入研究“身体末端美学”之意蕴内涵,在寻求共性的同时更挖掘到“身体末端美学”的独特意蕴,它不仅体现出对身体美更加深入细致的追求,闪现着中国传统尚“微”审美意识,而且还反映着女子自我身体意识的深度觉醒。  相似文献   

11.
美的本质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王玉娟一人们在生活中天天遇到美,经常感受美,动辄评论美。但是美是什么或美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美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的回答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像有名的斯劳克之迷.使人伤透了脑筋.不管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还是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  相似文献   

12.
黄跃文 《教育导刊》2004,(19):38-40
审美意识在翻译实践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本以翻译美学理论为依据,认为懂得美才会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应该成为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佳译赏析则是培养审美意识的途径之一。因此,翻译教学应重视佳译赏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已成为初中音乐教学的重点内容。音乐教师应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设计出活泼生动的音乐课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美、理解美并创造美。本文通过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感官体验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促成了美学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和美的本体向审美主体和审美意识的转变,并把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创造性地提出“内在感官”说和“审美趣味”论,深化了对审美活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它使美学由形而上的思辨研究开始主要转向具体经验的研究,形成了以经验归纳和心理分析为特色的新范式,为美学注入了“观念联想”、“审美同情”等新观念。它结合时代特点,对美、崇高等传统美学范畴给予新的阐释,注入新的内涵,以诸多原创性理论丰富了西方美学,并影响着近、现代美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和审美关系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音乐美学(Aesthetics of Music)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  相似文献   

16.
陈向军 《成才之路》2011,(16):39-39
中学语文课堂是教师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来实施审美教育,进行美学意识渗透,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启发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感受自然美、体悟社会美、寻找人性美。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中国传统审美意识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意识,有利于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实美和艺术美,有助于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助于拯救西方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8.
秦雪 《现代语文》2008,(6):18-19
“言语美策略”是钱冠连在《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策略包括提供意象,意义上求新,说白话,语不及,调动感官美好感受,反说碰撞等等。本文就是运用其中的策略分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19.
<正>一、对儿童写作审美意识的认识在英语中,审美(Aesthetic)源自于希腊字"aisthetike",意思是"透过感官觉察的事"。即,此字的动词字根为"aisthe",意思是"去感觉,及由感官去觉察"。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主张美学成为一个独立科学而且把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卡",因而获得"美学的父亲"的称号。鲍姆嘉通认为美是感性知识的完善,审美活动就是人的自我完善。我们更熟悉的,最早提出"美育"概念的是美学家席勒,  相似文献   

20.
对体育的美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历史观、体育活动中的审美意识与鉴赏力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与分析;通过对奥林匹克运动与艺术的融合给体育教学启示的揭示,提出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审美意识与审美观的培养;通过对美的引导与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对美的鉴赏能力,以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