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网络兴起而产生的新兴语言形式。近几年,由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异常活跃,因而网络流行语的生成速度极快,变化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新时代网民用以表达自我个性、彰显自我价值、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联系社会现实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文章主要通过对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基本机制、主要特征、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等进行简要分析,从而对网络流行语有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网络流行语的理论基础:涵义、类型与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和理解阈限,应坚持网络场域的空间分析和流行本质的时间分析,它既是一个动态现象,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依据其内在机制、社会文化意义及其折射的社会结构,可以分为网民自创的聊天专属工具性语言、反映网络文化或者青年亚文化潮流的语词和与社会热点事件或者是公共事件密切相关的语词三种类型。网络流行语研究对于拓展流行语的研究范围和边界,考量大众社会心态和考究青少年思想动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2年网络流行语精彩纷呈,"屌丝"文化彰显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力量,流行语体的风行也带动人们语言的狂欢。网络流行语言体现了人们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和群体诉求,而个人意识的参与和外来文化的加入丰富了网络流行语的内涵,这些网络流行语成为2012年度社会事件和人们心理状态的时代见证。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参与网络热点事件的方式依照不同的参与程度可归纳为五个层次:关注热点新闻,参与网络热点事件的讨论;发布网络热点事件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发表政策建议等;采取行动,网上网下形成合力。参与网络热点事件体现着大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感,但也容易出现网络感染和群体极化现象。高校应以大学生关注和参与网络热点事件为契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社会转型的现状,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公共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5.
选取近三年来一些最能代表社会舆论、简短精炼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以求可以深入挖掘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流行机制。通过分析发现,网络流行语不拘于传统媒体的规范用语要求,契合了网络这一媒介的传播特性,它在内容上的时代感、讽刺性和宣泄性,形式上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其突破了网络这个单一的传播渠道,成为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全媒体的热捧。这些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并反映出社会现实,是由社会现实所引发的年轻群体对话语权的追求,有些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更是促进了新闻事件的解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盲目的跟风和复制只会削弱其传播效果,也有很多网络流行语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大有炒作之疑,急需规范这些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热点事件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社会热点事件的重要传播者,高校大学生深受其影响,因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社会热点事件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本文对社会热点事件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推动社会热点事件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首先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定义、成因及其特点进行来阐述,然后对社会热点事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体现进行了详尽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融合社会热点事件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汤玥 《时代教育》2014,(9):112-113
近年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生活行为方式,并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思维。本文从社会认知领域的态度这一概念切入,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验法验证分析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接触更加频繁并且给予高度赞同。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并分析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以及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我们希望我们可以在指导大学生的行为上提供一些建议。结果显示:针对负面的网络流行语,学生倾向于产生一个消极的态度并且进行消极使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用语的频率上差异较大:大一与大二的学生使用更为频繁;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流行语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男生在使用负面的流行语上更为频繁。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网络热点事件频发。网络热点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提出了巨大挑战。高等教育工作者积极有效地辩证引导大学生看待网络热点事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以简单生动的形式受到人们喜爱,发展神速,对网络语翻译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表面看,将流行语翻译成英文并不难,而难的是如何让外国人了解它们背后的黑色幽默,热点,故事乃至其中所包含的无助与无奈.当然,不同情况下的翻译并非千篇一律.本文运用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来分析热门网络流行语"杯具"的翻译,从而为网络流行语翻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王成思 《时代教育》2012,(9):100-101
网舆顾名思义网络舆论,普遍存在于网络生活之间,主要围绕社会事件和公众问题组成一个个舆论圈,其思想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网络舆论通过对社会热点的揭示、对社会问题的多重认识与时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所以,如何在当前网络舆论的背景下,加强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网络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个新兴产物,它有自己的一些特征,丰富了语言宝库,增强了语言的魅力,对语言的发展起到了空前的推动作用,给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双向影响,分析其盛行的内在原因,提出了网络流行语的引导对策,以促进网络流行语的良性发展,使其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课题组以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本科生和思想政治辅导员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探究大学生和辅导员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现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流行语的运用对辅导员感知亲和力的作用以及对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如何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合理运用网络流行语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赵娜  陶易 《文教资料》2016,(4):175-176
网络流行语是从网络中产生并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21世纪以来,网络流行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开来。网络流行语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包括数字类、字母类、表情符号类、英文类,其中英文网络流行语也随之产生,如"hold住"、"no zuo no die",这些词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时时出现。该调查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探讨网络流行语对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影响主要涉及网络流行语在学生们词汇、语言表达及在英语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扩大了社会事件的影响范围,形成社会热点事件。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搜集信息能力强,思想多元化,对社会热点事件有一定思考和解读。高校思想政治课利用独特的平台对社会热点进行讨论,不仅能够了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态度,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背景和走向的分析和评判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在利用社会热点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尊重事实的客观性原则、科学理性的目标性原则、法治思维的导向性原则,在合理筛选社会热点、客观解读社会热点、延伸利用社会热点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6.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能反映社会热点,具有新颖、风趣、易于传播等特点,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拟从语用学最佳关联和预设理论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明示-推理交际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检验其是否遵循普通语言学原则,是否有悖于传统的语言学原则及其适用的语境理论,逐步丰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领域,从而激发大众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热情。  相似文献   

17.
饶宏泉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4):49-50,54
从分析"××哥/姐"的个案扩展到众多网络流行语,认为它们采用能够娱乐大众的流行元素来包装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凸显其新闻娱乐价值,并对所概括事件的真实性和严肃性进行娱乐化的解构。从网络新词到网络流行语的过程能给修辞传播学的构建带来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网络社会中最流行的术语,它不同于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发展制约和影响。本文主要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分类,讨论了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9.
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大众化的产物,和社会语用密不可分。本文阐释了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并分析了2018年网络流行语的构造特点,并以2018年网络流行语为例探讨了社会因素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即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网络语言的应用主体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的作用。最后提出,我们看待网络流行语应该保持客观理智的态度,既要看到其幽默风趣的优点,也要注意其表达不规范、影响交流的缺点。  相似文献   

20.
网民的热情参与已成为推动网络热点事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结合我国近年来主要的网络热点事件,分析了中国网民参与网络公共热点事件的媒介路径与媒介话语,认为网民参与在根本上改变了热点公共事件的发展轨迹,并对社会产生了多元的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