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沛 《父母必读》2022,(1):61-64
国学的学习现在真是乱了.比如,你的孩子也是读历史故事长大的吗?很遗憾,在盈视老师看来,这顺序错了!什么样的历史故事比较好看呢?当然是尔虞我诈,你骗我我骗你的故事.比如《战国策》中的故事.那些故事一看就多半不是真的,但是那悬疑色彩明显的故事,带着所谓智谋的故事,很容易抓人眼球.读这些故事的目的又何在呢?难道想让孩子也成为...  相似文献   

2.
又被爸爸逼去读教科书了,唉!我拿起语文书,漫不经心地读起来:《将相和》……读着读着,我心里不禁冒出一个想法:蔺相如太莽撞了!不信?你去读读《完璧归赵》,蔺相如开始的确动了一下脑筋,知道秦王根本没有诚意,但后来他居然威胁秦王,说什么再走几步就把自己和和氏璧撞在柱子上!他有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我佩服,但就不能想一个好办法让两国共同拥有这块璧吗?  相似文献   

3.
无题     
梦圆:我是一名中专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同学那里看到了《中文自修》。发现了你的踪影,“为你圆梦”让我心动。我喜欢写作,曾经写过许多散文、诗歌,可一直与报刊无缘,我的发表梦一次次升起,又一次次失落。今天,我又怀着梦将诗寄给你,能为我圆梦吗?江苏盐城商校曹阳(?)阳读者:你的短诗《无题》让你成为《中文自修》的作者,梦圆希望下次你不再“从同学那里”读《中文自修》,在当作者的同时,成为我们的读者,好吗?梦圆  相似文献   

4.
导写读书可能成为读书种子,像顾炎武那样,专心读圣贤之书又事事关心;也可能成为书呆子、会走的书橱,不仅把书读死了,把人也读死了。所以,读书之于成功确乎是或然性的联系。读书几近成功之论虽用心良苦但并非尽然,善良的谎言中有误导成分。尽信书不如无书——别掉进坏书的陷阱;不信书又不如读书——“我是文盲我怕谁?”你谁也不怕并不意味着别人就都怕你,谁怕谁呢选读书不是为了让人怕,当然也不为了怕别人。自己别往陷阱里跳。怎样把书读薄了,怎样把书读厚了;什么是我注《六经》,什么是《六经》注我?怎样在陷阱上穿行又不落入陷阱,这需要何等…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其实是有一些捷径可走的。如教学《桂花雨》一课,一位教师就走了这样的一条捷径: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下雨,是吗?能说说你所知道的下雨时的情境吗?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     
我可不知道你读没读过文学名著,或者读过多少文学名著。不过,什么《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水浒》等你肯定听说过。多读文学名著最好,如果自己不喜欢读,大人们又非得让读怎么办,我给你出个主意,你就说,我小,我读一点点。其实呢,这一点点就是要了解一些名著的大概意思。大概意思由谁来告诉你,还用问吗?就是“名著·一点点”栏目呗!  相似文献   

7.
是不是对手机电子书“仰慕”已久,又无“技”可施?不用等待了,从现在开始,你也可以亲自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个性手机电子书,让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怎么样?一起来让那些落伍的人大流口水吧!  相似文献   

8.
谈到自读课的教学,不由得想起一则趣话:一位秘书与上司外出,走在前面为上司引路,上司说:你怎么抢在我前面?你是主角,还是我是主角?秘书退而尾随其后,上司又不满意了:你想在我背后捣鬼呀?秘书无奈,与上司并行。上司更气了:怎么?你还想和我平起平坐?秘书茫然了;我该怎么走? 现在,我们语文教师上自读课,就颇有点像这秘书的处境。据说,一位教师举行自读研究课,布置了一批思考题让学生预习,课堂上一一发问。  相似文献   

9.
"我一直在寻找,冰儿你在哪里?为何付出一切还在寻找?你究竟在哪里?"是啊,历史教师,你的作用在哪里?读了《中史参》2007年8期卷首刊登的克里希那穆提《老师真正的作用在哪里》一文,心生联想,有所顿悟。"山谷里种满了榕树和柳树。下过雨后,整片山谷绿意盎然,生气勃勃。天空的阳光又强又辣,可是树阴下却非常凉爽。老树树影深黑,树干直耸云霄。"使我联想到渊博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编者:您好! 今天儿子从学校带回你社的杂志,无意中看到《单亲之旅》栏目,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开始在深夜细细地读起来。苗野女士的文章开始让我激动(或者是一种感动),随之让我感到一种不满,最后,“追求幸福”让我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11.
人人都感冒过,但你对自己的感冒了解多少呢?医生对你的感冒处置得当吗?一位妈妈在美国给宝宝治疗感冒的经历,会给我们很好的启示,让你我明白与感冒有关的基本常识。而国人对感冒又有哪些不知道的内容呢?相信,读了《"感冒经济"的泡沫》这篇文章,会让大家感慨很多,也会对以后的治病,特别是治疗感冒,有不少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三毛 《中文自修》2012,(1):12-15
如果你渴望冒险、渴望浪迹天涯,那么请读"三毛";如果你渴望思如泉涌、渴望感染他人,那么请读"三毛"。三毛的足迹会带你《万水千山走遍》;三毛的文字会让你知道俯仰皆文章,让你明白是什么使《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读三毛的作品吧,就从这两篇开始。本期主持:上海市黄浦学校张英  相似文献   

13.
李白月下独饮是一种风雅还是一种无言的孤寂?不过,历史造就了你诗酒为伴的人生模式你的存在,或许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诗歌与激情已成为一座文化的丰碑李清昭,●●、你的眼中总藏着几许相思,几许哀愁你的泪中总映着几许离别,几许分手——这,似乎已成为了你灵魂的缩影满满溢溢地藏满了永远的《漱玉集》然而,我总在沉思:到底是哀愁的诗感化了哀愁的你?还是哀愁的你创造了哀愁的诗?苏东坡大江东去历史长流却卷不走你永恒的豪情诗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桂冠又怎能诠释你一生的才艺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研读你的诗、书、画然而,又有几人真正能像你一…  相似文献   

14.
向左走?向右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几天几遍我一直走晴天雨天没有停过你(用人单位)一定要等我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我努力选择努力记得不管世界有多辽阔只要向着你(用人单位)走——BY光良《向左走向右走》歌词大四了,要找工作了,该想办法把自己”卖”了,又不能“卖”得太便宜:是时候把自己”嫁”了,也不能“嫁”得太随便。求职的路啊,你真是让我左右为难,我应该向左走呢还是向右走?无论是拿到了offer的,还是等待观望的,抑或是苦苦寻觅的,每一位求职者心中都有或多或少的矛盾,他们怕的是什么呢?是什么让他们难以取舍呢?先听听下面的心声吧,说不定你也处于类似的徘徊中——  相似文献   

15.
从1998年开始,我每接一届学生都要进行一项“传统写作”:《感悟亲情》。我先把追忆已故父亲的一篇纪念文章《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课后温习一下朱自清的《背影》和日本作家粟良平的《一碗阳春面》。我还推荐傅大琳的诗作《梦话》给学生:“你睡着了你不知道/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妈妈小时候也讲梦  相似文献   

16.
流星划过的瞬间,记载着岁月的流逝与点点滴滴,而我,则在这梦一般的岁月里,渐渐长大。岁月的风铃摇啊摇,不知不觉已摇过了十二个春秋。在这十二个春秋里,我曾伤心过,郁闷过,也快乐过,但是,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有你一直陪伴着我。从我记事以来,你就悄悄地走进我的生命里。在我读幼儿班的时候,你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那时的你讲着有趣的故事,那时你是既有图片又有文字的《宝莲灯》《西游记》《拇指姑娘》……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你还是穿着漂亮的衣服,那时的你开始告诉我一个个文学知识,一个个为人处世的道理;那时的你,是富有文学味儿的《日记起…  相似文献   

17.
止不住笑声的人生历险 我小时候看的《丁丁历险记》,跟你现在专心阅读的有很大不同,我看的版本不晓得是哪个印刷厂草率盗印的,没有彩色,很多地方线条都糊掉了,还有,那些对白八成也是随随便便找人翻译的,谁晓得有几分可信. 你读《丁丁历险记》,一边读,一边笑,老实说也让我很纳闷.我怎么不记得丁丁有那么好笑? 然而,事隔三十几年,有一个经验却贯穿了我们两代,没有改变.当年在我妈妈的反对下,我偷偷读《丁丁历险记》;你现在也在你妈妈的反对下,偷偷读《丁丁历险记》.我妈妈反对的理由——书上字太小看了会近视,漫画会让人沉迷而耽误功课正事;三十多年后,你妈妈反对的理由——书上字太小看了会近视,漫画会让人沉迷而耽误功课正事.  相似文献   

18.
爱已延伸     
从我拿到自己挣的第一个月工资起,便真正开始了对你——《读者》杂志的占有。那是经过了茫茫书海中的苦苦寻觅之后,才开始了与你的一段初恋。很快地,你我之间的恋情便不断升温,从此,便与你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经意间,与你同床共枕已整整二十年了。夜阑人静时读你,是我一天生活中最丰富多彩、荡气回肠的时刻。是你让我欢笑让我忧,让我陶醉让我愁;  相似文献   

19.
每当我走在去学校的路上,都能听到一个又一个熟悉而悦耳的童声:“自然老师好!”而我马上寻找童声来的方向,给他们一个会心的微笑和招手,到学校时,更是应接不暇。老师们都开玩笑地说:“李老师,你是怎样贿赂学生的,孩子们对你这样好。”我自得地说:“因为我领学生走进了科学之门!”我是如何领着学生走进科学之门的呢?1.我让学生喜欢自然课我校在2002年下半年开始,被枣庄市教育局定为《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试点学校》。从一年级起开始试用《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按照新的《课程设置》规定,一、二年级不再开设自然课(科学课),而我们又对原自然课…  相似文献   

20.
一次家长会后,我班李欣的家长焦急地问我:“孩子的阅读水平怎么总不见提高呢?”我说多让孩子读点课外书,他更是两手一摊:“读啊,回到家就读,走着坐着地读,可一见试卷上的阅读题就没辙,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他这一番话,也使我想起了自己读四年级的女儿,她在家那可是叫“书迷”,可谓“书不离手”,可试卷上的阅读题、作文题历来失分颇高,班里这种现象也不在少数。问题出在哪儿呢?于是,我有意留心观察他们的读书状况,并经常和女儿交流读书心得。那些天我在家读一本杂志《特别关注》,上面有一篇名为《9号车厢》的文章,说的是一列火车多挂了一节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