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母亲     
去年初叶至善先生重病住院期间,他写的《父亲长长的一生》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至善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他晚年倾注全部心血用散文笔调写出的、充满爱心和理性的传记著作,受到读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其实,至善先生在写作父亲传记以前,曾经作了充分的酝酿,甚至想到如何把握一部长篇传记的创作。因此他先写了《我的母亲》一稿,作为写长篇传记的“试笔”。后来这部分的内容大部揉进了父亲的传记中。遗憾的是,因健康原因,《我的母亲》一稿没有时间继续写下去。本刊得到至善先生家属提供的这一遗稿,由本刊首次全文发表,以纪念至善先生逝世一周年,并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2.
圣陶仁丈晚年的诸多活动,全都靠至善大哥参与和协助。圣陶丈一向奖掖后进,认真待人;至善大哥凡有客上门,总是侍立一旁,很少一起坐下。这是我从诸多朋友处都如此听说的,也是我经常亲眼见到的。连我这样直接的晚辈,至善大哥的小弟弟上门,有时也是如此。这当然是因为他忙,无暇坐下一起谈天之故。总之,为了让圣丈能更好地工作,至善大哥一切服从父亲的需要,把自己的工作放在第二位。这已成为至善大哥留给众人的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3.
这部书稿,最初是由黄苗子先生与我联系的。1979年5月23日.黄先生给我一信。说:“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黄仁宇先生.托我把他的著作《万历十五年》转交中华书局,希望在国内出版。”苗子先生颇有识见地提出,“这样做将对国外华人(此二字为编者所加一一编者注)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又说陈翰伯同志也有这一看法。黄先生的信最后说:“现将全稿送上,请你局研究一下.如果很快就将结果通知我更好.因为他还想请廖沫沙同志写一序文(廖是他的好友)。这些都要我给他去办。”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代出版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叶圣陶先生和哲嗣至善先生,以“叶氏父子”之称,誉满书界。至善先生从小就生活在父亲身边,朝夕相伴,亲受教诲。学生时代起,他就不倦追求知识,爱好古文、诗词,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有浓厚的兴趣。他有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喜欢创新,常有闪光的思想。抗战期间,他们全家在四川。  相似文献   

5.
往事历历天人永隔———追忆至善大哥二三事圣陶仁丈晚年的诸多活动,全都靠至善大哥参与和协助。圣陶丈一向奖掖后进,认真待人;至善大哥凡有客上门,总是侍立一旁,很少一起坐下。这是我从诸多朋友处都如此听说的,也是我经常亲眼见到的。连我这样直接的晚辈,至善大哥的小弟弟上门,有时也是如此。这当然是因为他忙,无暇坐下一起谈天之故。总之,为了让圣丈能更好地工作,至善大哥一切服从父亲的需要,把自己的工作放在第二位。这已成为至善大哥留给众人的深刻印象。早在圣丈生前,至善大哥已开始编集《叶圣陶集》。圣丈作古后,至善大哥更是全力以赴…  相似文献   

6.
严文井先生     
严文井先生走了。孩子们永远地失去了一位熟悉的老朋友;我永远地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前辈和老师。我对严文井先生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不仅因为喜欢他的童话,也不仅因为景仰他的为人;我怀念严文井先生,还因为在我前进的路途上,曾经得到他的帮助。他不止一次地给过我支持和鼓励。1978年夏天,我所在的研究室(国家出版局设在版本图书馆内的审读处)解散。老同志各自归口到原先所在的文化、新闻或出版机构,而我们一些从大学分配来还没有几年的年轻人,则面临一个重新找工作的问题。在这个岔路口上,我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因说来也很简单:还…  相似文献   

7.
清朝有位戴熙先生,工书善画,能诗擅词,一度纵横于书坛画坛和文坛,文艺圈里有头有脸。仕途也顺利,道光十二年中进士,道光十八年出任广东学政,道光二十八年官拜兵部侍郎。照这进度下去,用不了几年,就能做到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至不济也能派驻地方做总督,过一把封疆大吏的瘾。然而很不幸,到了道光二十九年,戴熙兵部侍郎的位置还没暖热,就被劝退了。正史上说,道光让他写对联,他写错了字,所以“罢其人值”,“降三品京堂休致”。所谓“休致”就是退休,就是卷铺盖走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我与冯亦代先生初识是在1982年的夏天。那天下午我正在家里看稿,已退居二线的老社长林呐同志打电话给我,说是冯亦代先生到天津来开“民盟”的什么会,让我去谈一本散文稿的事。如今,时光已整整飞过去了10年,可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本是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不知他到底要找我谈什么,出乎意料地他品评了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些书刊,还赞美了散文书籍的装帧设计考究。他对出版工作的熟悉,对编辑专业的关注,都使我感到他是位行家,这无形之中,就使我和他的距离拉近了。我为能够和这样一位博学多识的老前辈相识,感到无尚的荣幸。同时,他的平易近人,以及他的和蔼可亲的低低缓缓的言词,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冰心先生去世的第二天,我到先生的寓所看望吴青陈恕夫妇。他们已经从悲痛中平静下来,娓娓诉说老人家临终前的事情,和我商量后事的安排。谈完后,陈恕先生忽然告诉我,他在整理有关资料时,发现了我偕妻子女儿一起来看望冰心时拍摄的录像带,这可让我愣了好久。我几乎不敢相信会有这种事情。一是因为我来得实在是少,那一次携妻女去拜望老人家,是第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说起来还得感谢陈恕,若没有他的安排,恐怕连这一次也没有。二是我们来的那天,并没有发现陈恕录了像,何以忽然有录像存焉?陈恕告诉我,那时候我们正一门儿心思和老…  相似文献   

10.
“生活就是忆念”,这似乎已经成为一句名言了。然而我更相信:每一次怀旧,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80年代初,我在武汉师范学院咸宁分院念书的时候,有幸听过语言学家唐作藩先生的一次学术讲座,至今难忘。那时候我除了酷爱文学,幻想做一个诗人或作家外,还对语言学和音韵学颇有兴趣。也许这两方面的爱好原本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总之,当时我已经不满足于阅读王力先生的那本 《诗词格律》的小册子了,而不知天高地厚地买回了他的另一部厚厚的精装的《汉语诗律学》啃了起来。这有点像蚂蚁啃骨头了。现在回想起来,才懂得了什么叫“初生牛犊…  相似文献   

11.
孙绍振 《今传媒》2006,(1X):29-30
虽然这几年,我很少关注儿童诗歌,但是,在读了王宜振先生创作的儿童诗以后,真切地感到,这是个有出息的艺术家。他的诗,用字字珠玑来形容可能是夸张了一些,但是,其形象的密度和比喻的精度、语言的灵性,尤其那种想象,常常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几乎每一首都有令我惊异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正梅兰芳先生是我的恩师,他一生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光彩四溢的舞台艺术形象。我跟随梅兰芳先生学戏多年,有幸亲聆梅先生的教诲,得到梅先生的亲传,自我少年时代开始,他便手把手地指导我,使我受益颇多,至今忆起仍感受至深。髫龄入梅门我的拜师仪式是在1948年的农历正月初五这天举行的,当时我才15岁。梅先生先前所收的学生,大多为艺术上颇有建树的演员。我作为一个学艺不久的女孩子,能够幸运地受到梅先生的垂青,实属破格。这源于梅先生与我父亲之间的一段友情。我的父亲陈大悲先生,早年从事现  相似文献   

13.
陈原先生住进北京天坛医院已近一年了,我虽能不时地去探望他,但还是时常挂念着他。陈老是2001年9月23日在北京红螺寺召开的《赵元任全集》编委会上突然患病住院的。去年9月22日,我从昆明回来,想起与陈老约好书市回来见面,便几次给他打电话,可一直没人接。我自我安慰道,陈老可能外出开会了。9月28日,我爱人告诉我说,他刚刚接到刘杲先生的电话,陈老病了,很严重,住院了。我大吃一惊:怎么会?他十天前打电话还谈笑风生呢。我赶紧给柳凤运先生打电话,柳先生说,是的,陈老处于昏迷状态,医院正全力抢救,目前还不能去探望。柳凤运先生说,陈老是在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14.
保罗·沃尔克先生是美国金融界的泰斗,也是我的老朋友。八年前,我曾为另一部同样精彩的沃尔克传记《保罗·沃尔克——金融传奇人生》中文版作序。当时,我评价他是反通胀的坚强斗士,是不计个人得失的人民公仆,是美国社会良知的化身。迄今,我仍然这样认为。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已至耄耋之年的他再次担当复苏美国经济的重任,以他姓氏冠名的“沃尔克规则”成为奥巴马政府加强金融监管、提振市场信心的希望。本书对这一时期沃尔克先生的深邃思想作了生动诠释和翔实介绍。我和沃尔克先生是同行。他长期供职于美联储,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结束了当时通胀率高达两位数的恶性通胀,为美国经济此后长达二十余年的平稳增长奠定了基础。而l998年以前,我也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了十年,分管金融监管和国际业务。  相似文献   

15.
在读过《我是编辑》以后,很高兴最近又读了《父亲的希望》。叶至善先生的这两本自选集,从文章内容到选编思想来说,就是姊妹篇。前书主要选的是至善先生几十年来做书刊编辑工作的体会,《父亲的希望》一书则是反映了他二十多年来的工作、生活与思想。全书74篇清丽的文章,大都文字不长,没有严肃的说教和枯燥的议论,无论序跋或者正规场合的讲话,一些往事的回  相似文献   

16.
巴山奇人     
舒婷 《档案天地》2007,(4):59-59
不知道这个题目会不会与天津作家蒋子龙先生的作品重复?因为我和好些个作家一起去的大巴山,其中就有蒋先生。那次大巴山之行,我还认识那个叫周嘉的四川汉子。蒋先生有一次在重要发言里,把周嘉称为“巴山奇人”.他还许诺要写一篇文章。可惜。至今我还没拜读到。  相似文献   

17.
李海燕 《图书馆杂志》2006,25(11):92-93
在武汉大学出版发行系读本科的时候,对王建辉的学术研究就有所耳闻,其时他是我们学校的兼职教授。虽不曾有缘聆听先生教诲,但还记得和他的学生聊天,这位师兄颇以能拜王建辉门下为豪。拿到这册《老出版人肖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版),不禁忆起,三年前的我,是不是还在入神地听着出版史老师抑扬顿挫地讲解出版界逝去的岁月。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在整理老照片时发现一张1949年6月27日拍摄的"中国共产党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全体职工暨来宾合影"。又想起著名红色收藏家金铁华先生曾和我说过他珍藏有一张《新民报》和一张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13人的合影照片,都记录了这次公开大会,并且他还找到照片中的一名党员。为此,我专程拜访了金铁华先生。金先生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专心致力于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的整理收藏。他非常热情地接待  相似文献   

19.
吴于廑先生     
出了校门做了编辑,编出了工作中的第一本书,于是给夙所景仰的吴先生寄去一册我的样书,并附上一封信,说到做编辑的种种艰难,请先生给予指点。不两天他就回了一封信,对我做编辑工作慰勉有嘉之外,还吩咐“你如在这方面有体会,也可总结一下自己参与工作以来的经验,供有志于此的青年参考”。那时候他刚兼任学校出版社的总编辑。不成想,这句话成了我后来工作的一道砥石。而我的这封信,可能也写得颇有些特点。若干年后,他还依稀记得,一见面他就说,你给我写过信。我与老人的渊  相似文献   

20.
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牛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