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学会谦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雪珍 《山东教育》2003,(27):37-37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像,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学会谦让,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佳手段。“谦让”是谦虚地推辞或退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在孩子发生争执或其他行为问题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然而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会说不会做,更可笑的是有的孩子认为谦让是别人让我,这说明孩子对谦让的理解并不完整。在角色游戏中,怎样使孩子理解和学会谦让呢?一、帮助幼儿理解谦让在游戏中,小朋友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扮演角色,而在选择时常常会发生争执。如顾琰和罗丹妮两人争做娃娃家的“妈妈”,顾琰…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向家长、教师及相关长者“告状”的行为,幼儿的这种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具体地说,它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幼儿大量“告状”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人的正常交往。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一方面让更多的家长、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  相似文献   

3.
<正>“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在幼儿园中,中班幼儿告状现象比较突出。面对幼儿各种不同类型的告状,幼儿教师会出现应接不暇并且疲于应付的状态,面对这种状态怎样正确地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此,对中班幼儿不同种类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幼儿园中班幼儿常见的“告状”行为及家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向老师和家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12):47-48
幼儿情绪的行为反应是指伴随在幼儿情绪过程中的相应的行为反应。如伤心的时候,有的幼儿会哭,有的则能忍住不哭;高兴时,有的幼儿会欢笑,而有的则仅仅是抿嘴微笑,甚至连笑都不笑,只是心里高兴罢了。“哭”、“忍不住哭”、“欢笑”、“抿嘴微笑”等等都是幼儿情绪的行为反应。不同的情绪,幼儿会有不同的情绪行为反应;而同一种情绪,不同的幼儿也会有不同的情绪行为反应。研究幼儿情绪的行为反应,对我们做好幼儿园的心理卫生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①通过幼儿情绪的行为反应,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情绪状态。从情绪情…  相似文献   

5.
幼儿出现“脏话”行为的原因有模仿他人、宣泄情绪、语言学习、自我保护等,面对幼儿的“脏话”行为,成人要引导幼儿了解“脏话”的具体内涵,创设文明的语言环境,必要时对幼儿采取惩罚措施,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6.
幼儿常把玩具物品搞坏,把瓶罐杯盘打碎,把书撕烂……对此,不少家长会感到烦恼,感到束手无策。幼儿的这些行为.就是一般所说的“破坏性行为”。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可分为“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两类。“无意性破坏行为”主要出现在小年龄孩子身上。如递给孩子一件新玩具,他刚接过去,手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家A·盖塞尔说,从学习生活习惯的次序看,在学习大部分行为中幼儿总是学负行为比学正行为快。幼儿向周围世界学习,总是先学会一系列的负行为,如:幼儿刚二周岁半时,就先学会脱衣、脱鞋。后来才学会穿衣、穿鞋。幼儿入园后也是这样,因此我们要懂得这个规律。幼儿的负行为不是“不懂事”、“添麻烦”的表现,而是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然过程和前提。通过教师耐心的教育,幼儿将学会一系列的相应“正行为”。当然,不抓住教育时机,忽视了  相似文献   

8.
毛艳 《四川教育》2020,(6):30-30
一、“幼儿说谎行为”概念解读。幼儿为什么会说谎呢?我们在这里把“幼儿”做一个定位:幼儿是指六岁以下,也就是广义上的“学龄前儿童”。幼儿即将进入到一个心理发育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的表现如果出现偏差且没有得到妥善的纠正,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教师对幼儿的支持行为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支架”,对幼儿语言和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教育人类学视角,借助社会学“拟剧论”,对新疆T县S园教师的日常生活进行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透视幼儿教师的互动逻辑。研究发现,教师互动行为呈现“在场”与“游离”两种特征。教师互动行为裹挟在不同互动时空维度中,在严明制度规范的活动环境和相较之规训较弱的常规活动环境中,分别呈现“情境化自我”与“能动性自我”的双重角色。构建以“幼儿主体性”取向为轴心的互动行为,教师需打破“伪”游戏精神,重识幼儿自由的原初本性;在筑立“真”游戏氛围时,与幼儿融为知行合一的共同体;以解放幼儿“野性”游戏性表现为互动理念,改善自身的互动逻辑。  相似文献   

10.
陈娟 《学前教育》2022,(21):52-53
<正>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各式各样的行为。有些行为会被贴上“不足”或“问题”的标签。案例中教师看到了幼儿的“不足”行为,也尝试通过多样化的措施去纠正,但是收效甚微。我们应该看到,成人都难以面对自己的“不足”,更何况幼儿。幼儿的不足,需要我们和他一起去面对,建议分三步走来逐级推进,帮助幼儿找到自己、发现自己,从内而外地觉醒。  相似文献   

11.
研究者对N市两所幼儿园中26名教师撰写的343篇“幼儿个案分析”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可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幼儿行为事件+幼儿发展状况评价(+教育措施).(2)幼儿行为事件+幼儿行为表现分析(+教育措施).(3)幼儿行为事件+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教育措施).(4)教师教育事件+教师的教育观(+教育措施).(5)对幼儿行为进行泛泛的描述+教育措施+教师的教育观.(6)幼儿行为事件(+教育措施).(7)对幼儿行为进行泛泛的描述(+幼儿发展状况评价/幼儿行为表现分析+教育措施).研究者认为,当前幼儿园教师对于“幼儿个案分析”的认识尚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了解“幼儿个案分析”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2.
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极为常见,通过揭示幼儿告状意识的结构和告状行为体验的情境性内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育学反思。作为童年基本现象的幼儿告状行为,其背后充满着交织的矛盾:在遭遇困境的呼喊中,幼儿本身是“弱小”却又是“强大”的;在渴望被爱的表现中,师幼关系是“亲密”却又是“疏离”的;在守护内心的秩序中,告状行为既是对班级规则的“保存”却又是某种意义上的“瓦解”。以教育现象学理论来审视幼儿园告状行为的复杂性,有助于教师理解告状行为在幼儿自我建构中的成长性意义,最终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13.
一般说来,“反抗行为”是一种消极性行为,但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看,“反抗行为”又是规范内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行为方式,当幼儿屡屡出现“反抗行为”时,教师应该反思班级规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一九九一年上半年,我们对普陀区幼儿近900名幼儿进行了行为问题的调查测定,获得了近万个数据,经过统计处理,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本地区幼儿问题行为的状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调查目的幼儿的问题行为指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给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它具有一定的经常性和扰乱性,同该年龄阶段幼儿的正常行为表现差距较大。问题行为不只是“难教幼儿”才有,“好”幼儿也可能有。不良品德行为属于问题行为,但问题行为范围更广。犯罪行为是严重违反法律的行为,它常是由  相似文献   

15.
活动三:好孩子画报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引导幼儿“创办”好孩子画报和运用“评价”的方法评述理由,使幼儿感受“好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的具体表现,进而明确其行为准则或要求。 2.在幼儿直接参与的整个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愿意学习同伴好的行为举止,进一步诱发幼儿争当好孩子的愿望。 3.为了满足幼儿表达的需要,可在活动中向幼儿传授些单线勾画的技能。  相似文献   

16.
分享是个人和他人和谐交往的基础,分享不仅仅是让别人来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成功,还应去分享别人的快乐的情感。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分享行为的培养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与人分享不是幼儿自发的,而是由老师或者孩子周围的人教给孩子怎样去做,久而久之才形成的。现谈谈工作中我是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的。  相似文献   

17.
在园幼儿行为管理的依据、成因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是观察幼儿的一个“窗口”,通过行为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从这个角度看,对幼儿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其行为的管理上。文章在分析幼儿行为管理的依据后,探讨幼儿行为问题的成因,提出幼儿行为管理应采用先入为主的预防策略、行为强化的控制策略和行为矫正的转变策略。  相似文献   

18.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介入”,是指插进两者之间干预其事。在我看来,幼儿活动中的“介入”,从行为方式来看,应该是指教师适时、适度地干预幼儿活动;从行为目的来看,应该是提高幼儿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颁布的“规程”是一个跨世纪的法律文件,与试行稿相比,虽然修改不大,但更具有权威性和可行性。 “规程”的试行稿第二十五条第二款为“严禁虐待、体罚和变相体罚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现改为“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并把它单列成一条移到总则  相似文献   

20.
幼儿生理及心理尚处在发展阶段,其认知和行为具有显著的探索特征。而一些成人之所以常常发现、纠正幼儿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因为他们从成人的视角去评判幼儿的认知行为,其结果常常是扼杀了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鉴于此,在幼儿教育中应该树立容忍孩子犯各式各样“错误”的理念。当然,“容错”并不是放纵,而是在发挥幼儿自身积极主动性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