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朴初先生(1907.11-2000.5)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宗教领袖,也是一位毕生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活动的和平使者和著名活动家,由他发起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打开了中日两国民间外交的大门,为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基础,并为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以时间为序,逐一介绍了赵朴初先生半个世纪以来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史.  相似文献   

2.
"和平是佛教的根本宗旨","和平靠争取得来",实现和平的前提与根本途径是净化人类,而净化人类的"方便"就是慈忍."慈忍",作为一种智慧,其立论的理论基石是"缘起论",是佛教哲学智慧与儒家智慧的圆成;作为一种净化外在生存环境的"方便",它强调"以人间为依业,慈济为方便",是出世与入世的圆融;作为个人修养的根本手段,它强调"以智育德,以忍养情",是戒、定、慧的合一.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整体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日民间交往既有良好的机遇,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积极的中日关系氛围的塑造对于推动中日民间交往是积极的,有利于两国、两个民族的最终和解。  相似文献   

4.
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后成为日本文字的主要构成部分,这种异化的汉文字使中国汉文化易位给日本。随着中日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国从日本吸收了大量反映西方思想、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外来词,西方文化通过日本这一中介易位给中国,丰富、发展了中国语汇,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日漆艺交流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漆艺交流历史悠久 ,几乎贯穿中日文化交流的整个历史 ,中国漆艺较早发展成熟 ,对日本漆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日本积极学习中国漆艺 ,并在吸纳中国漆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建立起本民族传统漆艺体系 ;日本的创新技艺回流中国 ,丰富了中国既有的漆艺宝库。中日两国的漆文化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中互动发展 ,对世界漆文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各方面相互影响,因此谚语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但由于两国所处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两国谚语在相似的基础上又有着各自不同。本文将通过对中日谚语定义以及它们惯用句作对比,阐述中日谚语异同之处,从语言角度进一步了解两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日本平安时期,遣唐使带回的大量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给日本的古典文学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露"的意象出发,考察中日古典文学中"露"的异同.从中体会日本古代学者在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同时,又和日本的审美结合,创造出的独特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中日文化中,动物的文化内涵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这体现了两国文化存在共性和个性。如果我们对此缺乏了解,容易在学习和交流中产生不必要的错误和用词不当。因此,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有助于避免中日两国人民在交往中产生不愉快的语言文化冲撞。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教育是国家的发展之本。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经济与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进步。因此,教育的发展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各个国家不得不重视的课题之一。本文是关于中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10.
对中日育儿进行比较研究,对促进两国深入了解和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中日两国1 219名家长的教育观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日家长的儿童观比较接近,都希望将孩子培养成心地善良、关心别人、健康结实的孩子,但中国的家长更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获得文化知识,学会与人打交道;在孩子之间发生纠纷时的介入方法方面,中日家长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中国家长会把孩子带走以避开纠纷。  相似文献   

11.
12.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的现状是:“交流加深,摩擦不断”。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两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尤其是中日间卓有成效的经济合作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中日两国还面临以下消极因素的困扰:历史问题的认识、台湾问题、日美安保条约、钓鱼岛主权争端、部分中国人在日犯罪问题、舆论宣传上的不足等等。解决的关键在于,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机制。  相似文献   

13.
赵淑侠是欧华文学中颇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同时融合了中西方文学创作技巧于一炉,特别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因此,本文拟从赵淑侠的小说作品,探讨其如何运用象征手法,以形成其文学创作独具一格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4.
“9.18事变”已经过去了73年,73年里中日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仇恨——冷冻——友好——反思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新世纪伊始,由于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困难性、复杂性、情绪性,导致中日关系出现新的波折。两国国民间互不信任、不理解的情绪加深,如何重塑良好的中日关系成为两国关注的焦点。从对日关系新思维中得到启示,着重从历史问题的敏感性、国民问题的共性与差异性入手,反思中日建交33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史,并提出几点解决中日两国现存问题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开展体育外交是现实发展的产物和要求:体育外交是外交领域和外交主体扩展的产物;体育外交在国家对外交流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开展体育外交是现代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既有的体育外交概念已不能反映形势的变化和体育对外交流需要,从体育外交的主体和对象、体育外交的分类、体育外交的轨道、体育外交的主题和宗旨几个方面,对体育外交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6.
作为清廷最早的外交官,黎庶昌的外交风格表现为文化外交,即以文化为纽带,通过深切体察驻在国情况,了解驻在国的文化,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做到彼此认同,再以这种认同感为基础,与驻在国人士建立深厚的友谊,以期达到外交目的.黎庶昌在西欧所见所闻以及对外交涉中,已经显现了他的文化外交的雏形;而黎庶昌的文化外交,在日本表现得特别成熟而且有实效.黎庶昌的外交风格成为清末文化外交的典型,也促使黎庶昌完满地完成了外交使命.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日本江户时代中日贸易为背景的中国海商口述史料——"唐人风说书"相关文献的整理,提出明清海禁期间的普陀山依旧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枢纽港,是海禁期间浙江唯一的对日民间贸易始发港,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外交是文明交往的一种表现形式.外交体现了文明交往的由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的形成过程、和平与对抗的具体方式和互动的基本规律,突出显示了文明交往的深刻内涵.印度是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随着文明的演进和交流,印度成为世界文明的交汇点.通过研究印度外对交流的特色,可以看到外交与文明交往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招魂》源于民间习俗。归作为屈原的故乡,其招魂习俗与《招魂》所述内容多有类同,屈原的《招魂》有可能源于归的招魂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