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家教博览     
警惕“关怀强迫症”有专家指出,目前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患有“关怀强迫症”,即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爱向别人提供不需要的关怀。当别人依赖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满足,感到自己有价值。对孩子关心是应该的,但无微不至的关心过度,容易导致孩子自私、反叛、低能,并加大以后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许多事实证明,对孩子采取过度关怀和采取棍棒教育的后果是一样的,但可悲的是,两种伤害孩子的出发点却都是冠冕堂皇的“爱”。编辑冯永平有教育专家认为,人乐观极的心态是可以培养的,而应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上海通大学心理咨…  相似文献   

2.
一位心理学博士在分析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时警告说,必须警惕另一种棍棒教育——过度关怀。他在说明这个问题时,使用了“关怀强迫症”这个词语。所谓“关怀强迫症”,就是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不需要的关怀。并且,这种人还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从而使别人不能独立。当别人依赖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满足,感到自己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现代家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社会上也享受着阳光般的关爱。但孩子们在得到无数关爱的同时,是否在别人需要时能及时奉献自己的爱心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家长和所有教育者深思。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在“独”的环境里,家里东西和父母的爱均归他独自享受,再加上父母的过度呵护,逐渐使一些独生子女养成自私,任性,专横,霸道的不良性格特征。家长们为此感到焦虑,希望利用各种场景和机会改变孩子这种“独”的状况,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质,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1要教会孩子与他人分享。 今天,独生子女的家长普遍存在着过度疼爱自己孩子的心理,在一些家庭里,父母总是舍不得吃穿,尽最大的可能让孩子吃好玩好,凡是家里好吃的东西,大人一律留给孩子一个人吃,如果是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无论花多少钱,家长都要给孩…  相似文献   

5.
杨多多 《现代家教》2003,(10):10-11
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在“独”的环境里,家里的东西和父母的爱均归他独自享受,再加上父母的过度呵护,逐渐使一些独生子女养成自私、任性、专横、霸道的不良性格特征。家长们为此感到焦虑,希望利用各种场景和机会改变孩子这种“独”的状况,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质,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怎样才能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呢?  相似文献   

6.
一、孩子缺少感恩之心的情况令人忧现在,年轻一代缺少感恩之心,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心与关注。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加强对孩子实施“感恩教育”已是势在必行。现在的年轻一代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和教育条件是大大改善了,但他们在家里从小就受到父母及周围亲人的宠爱,在物质上得到过度满足而情感上则鲜有交流,导致他们分享索取意识多,而为父母分忧解难的意识少;遇事考虑自己的多,考虑关照父母的少。学校品德教育也过于空洞和流于形式,更忽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得学生没有意识到去感谢别人、关爱周围的人…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三个家庭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们在家中倍受大人的关爱和呵护。像蜜一样生活着的孩子,集了万千宠爱于一身孩子,从小就感到"至高无上"、惟"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把别人的对自己的爱当作理所当然,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关爱情感,引导孩子学会关爱,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3~6岁(幼儿期)是孩子情感发展和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情感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李瑞 《陕西教育》2011,(9):35-35
目前我国.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的行为。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的需要.作为幼儿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态,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避免“过度教育”据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对儿童尤其是独生子女危害最大的一种教育方式是“过度教育”。怎样才能避免呢?①克服“一体感”。把子女看作是父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过分的“一体感”,是过度教育的根源之一。父母只有承认孩子是个性独立的...  相似文献   

10.
人格,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就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风貌。没有良好的人格很难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当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无论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和地域,大多都是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的,都接受了来自父母和亲人的过多关爱。他们中有些人对爱已经习以为常,感觉不到别人对自己的付出。有些父母无私奉献爱的结果并没有换回孩子的爱心理念。为了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可采用“内省”法进行训练。“内省”法是研究人的心理的基本方法。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已有论述。如孔子说道:“见贤而思齐焉,…  相似文献   

11.
陈军 《广东教育》2006,(6):65-65
有媒体报道,开学伊始,济南市珍珠泉小学展开了一项特殊的教育一微笑教育。学校老师介绍说,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度宠爱使很多孩子对别人给予的关爱受之泰然,不加珍惜。学校开展微笑教育,就是为了教会孩子珍惜关爱,用微笑把关爱传递给他人。  相似文献   

12.
正常的家庭中,有父亲也有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应是父母共同合作。但是生活的事实经常是父亲忽略了自己在家庭中的教育者角色,放弃了做父亲的乐趣,成为一个“工作人”。本栏目旨在呼吁父亲参与家教,让父亲成为真正的父亲。主持人/刘秀英独生子女的特殊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尤其困难。孩子们面对的是占多数的成年人,而父母所有的愿望和关注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对于孩子在任何一方面表现出的失败他们都极其敏感。这些孩子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他们必须成长得完美,使父母高兴。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成功的过分依赖可能使孩子不容易独立于父母…  相似文献   

13.
当前,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宠爱。虽然做父母的都对孩子倾注了无限深沉的爱,但在一些家庭中,这种爱却得不到应有的反响。孩子往往把自己得到的一切关怀都视作理所当然。这是因为,这种爱是“单向输入”,  相似文献   

14.
亲情班会     
现在许多做父母的过分宠爱孩子,怀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想法,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能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磨难、委屈,这样滋生了孩子们的依赖、霸道、任性、自私的个性,孩子们只管自己吃好穿好,却不体谅父母的爱,也不会去关爱自己的父母,更不会去品味这种亲情的温暖。面对着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一片苦心,许多孩子漠然视之。  相似文献   

15.
我们应当培养孩子从幼年时起就有感恩之心。孩子有没有感恩之心,通常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有认知因素。俗话说“知恩图报”,只有当孩子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才可能产生报恩的意识。如果意识不到别人的付出,怎么可能产生感恩之心呢?第二,要亲身体验。孩子光知道父母给我吃给我用,如果体验不到关怀和爱等情感,认为那是父母的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著名作家刘墉的新书《靠自己去成功》在北京举行首发式。没想到的是,这一场首发式成为了著名作家王蒙、周国平以及“知心姐姐”卢勤等人的教育反思会。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知心姐姐”卢勤深感目前“当父母的问题非常多”,她总结出孩子和成人世界的五大冲突:期望值过高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的无能;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度干预带给孩子交往冲突,孩子想逃避父母;对孩子过多指责,带来的评价冲突,让孩子没成就感。的确,父母关心孩子是理所当然的,可谁曾想过,作为“受爱者”的孩子们,每天生活在父母铺设好的圈子里,过着父母设计好的程序化的生活,他们幼小的心灵又是否能够分辨和承受这份沉重的期待和关爱呢? 在新年的第一期,我们做的是一个关于“爱”的专题,但是,这份“爱”有些沉重,需要我们好好思索……  相似文献   

17.
很多父母都认为,自立的教育就是教会孩子“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能不依赖别人的帮助就是成功的自立教育。事实果真如此吗?看看国外的父母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倍加珍爱。可以说,父母视孩子为自己毕生最宝贵的财富,给予孩子充足的关爱并寄予很高的期望。俗话说:“爱子不教不为爱, 教子不善不为教。”随着教育观念的增强, 现代父母已意识到早期教育在孩子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因而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力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培养儿童独立能力之我见张宜霞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般人说,家是父亲,我是母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这种“可怕的礼物”是孩子意志薄弱和产生依赖心理的根源。现在,许多独生子女的父...  相似文献   

20.
我和多数独生子女一样,是一个自私的孩子,妈妈经常教育我要关心别人,注意与人合作,这样才能和别人建立真正的友谊,但我总觉得关心别人不如别人关爱自己舒服。有一天妈妈带我去玩跷跷板,我们你上我下地玩得特别高兴。玩了一会儿,突然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