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对体能训练的要求、雪期的专项训练及体能训练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更深刻的体会到科学化的体能训练,对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专项技术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跨界跨项国家集训队中15名队员在2019年6月至12月的集训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142例,运动员日合计2303日。为探究其运动损伤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并提供预防运动损伤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帕累托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的主要发病部位包括腰部、颈部、肩部、小腿、膝部、足踝,累计百分比达82.39%;主要运动损伤类型为肌肉劳损、挫伤及扭伤,累计百分比达81.69%。建议:以赛代练,增加赛事体系投入;研发智能化的体能训练设备,积极借鉴世界强队在单板平行大回转专项技术及体能训练上的成功经验;加强相应的运动前与运动后的康复设施及相关产业方向的发展,重点发展腰部、颈部及肩部的防护装备的发展与布局。健全损伤预防机制,结合智慧医疗体系研发康复训练器械;合理构建运动员生理生化机能监控及运动损伤防治数据库,降低运动损伤风险,从而达到促进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产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田小健 《冰雪运动》2009,31(4):44-47
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是其掌握高难滑行技术,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性因素。认为一般体能训练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提出在专项体能训练中应采用符合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专项技术特征大方法、手段提高运动员大专项速度、专项力量、专项耐力、专项柔韧与灵敏素质。强调体能训练中应利用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物理手段、心理学方法和膳食营养等方式进行积极地疲劳恢复。  相似文献   

4.
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是我国新兴的雪上运动项目。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是受季节因素限制的冬季运动项目。身体训练对于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身体训练可以为运动员完成基础训练做好身体准备,同时,也为专项的训练作好必要的体能储备。同时,由于受到季节的限制,不可能全年进行专项滑雪训练。在非雪期就要安排很好的身体训练用来保持和提高运动员的体能,为运动员的专项雪上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是设计几种使用单板并可多变角度的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陆地训练器,克服现有训练方法和器械的不足,利用最新研制开发的模仿器进行力量训练.为提高单板平行大回转滑雪的专项力量、平衡、心肺功能和能力,研制了三种单板平行大回转滑雪陆地训练器,介绍了设计结构、功能和实验,对使用训练方法功效特征进行了分析.目标是训练极限加速运动所需要的肌肉运动系统力量、心肺功能系统能力,可有效提高专项力量水平,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在实验过程中对器械完成的动作和雪上动作技术相似性和训练效果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单板滑雪竞技项目发展潜力巨大,是冬奥会夺金的又一项突破口。通过对我国单板滑雪竞技运动项目开展现状的分析,阐述我国单板滑雪运动各项目的发展潜力,提出:建立健全后备人才培养制度;“走出去,请进来”的思想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走一条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竞技单板可持续发展之路和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竞技单板事业蓬勃发展等对策,旨在加强后备人才建设,促进我国单板滑雪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专项力量需求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基于分析结果提供针对性的训练策略。专项力量需求主要包括:上肢爆发力、核心稳定性力量及下肢爆发力耐力。针对性的策略主要包括:基于VBT的速度力量训练,核心区抗旋转、抗屈伸训练,离心力量训练及增强式训练等。  相似文献   

8.
新兴冰雪项目——单板滑雪发展的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单板滑雪项目中的大回转 (1998年长野冬奥会 )、双人平行回转 (2 0 0 2年盐湖城冬奥会 )和半管单板技巧 (暂定名 )项目已经连续两届被列为冬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为了进一步落实奥运争光计划 ,在冬奥会的雪上项目中获得突破 ,笔者受国家体育总局冬运管理中心的委托 ,赴日本进行实地考察学习。通过实地学习与调查 ,从单板滑雪竞赛管理组织的发展、竞技开展层次与种类、该项运动迅速发展的原因等几个方面 ,对当今世界单板滑雪运动发展的现状进行简单的论述 ,并介绍半管单板技巧这一项目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9.
单板滑雪平行回转项目雪上训练时间只有陆地训练时间的一半,由于我国单板滑雪平行回转项目成立时间又较短,延长陆地训练的时间就成为了解决单板平行回转项目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单板平行回转项目的技术特点为依据,提出单板滑雪平行回转陆地滑板车设计的主导思想与结构特征,从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与运动员技能的形成机制的角度,研制出单板滑雪平行回转陆地滑板车。单板滑雪平行回转陆地滑板车的研制解决了单板滑雪平行回转项目的整体陆地训练时间的问题,添补了我国单板滑雪平行回转项目专项训练的陆地训练辅助器械方面的空白,促进了我国单板平行回转项目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通过对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运动员在国际赛事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的国际赛事成绩呈上升趋势,女运动员的成绩好于男运动员,男运动员与国际优秀男运动员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女运动员已经与国际优秀女运动员的水平十分接近。认为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具有运动员年龄、运动员梯队结构、资金投入、国内与国外项目发展差距较小等发展优势,项目发展前景广阔,有希望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实现奖牌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依据国际雪联单板滑雪裁判手册,结合我国现阶段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发展状况,以裁判员的视角对此项目的评分规则进行理解与认识。提出:运动员对于动作难度的认定差异较大,明确分类存在较大的困难,评分工作主观性较强;动作完成的高度、难度、多样性及完成质量是评价成套动作完成情况的关键因素;基本滑行技术、起飞技术及着陆技术的优劣是影响运动员专项技术水平提高的瓶颈的结论。对项目的发展提出加强国际交流,拓宽信息渠道;重视对运动员基础滑行技术、起飞技术及着陆技术的训练工作;注重对运动员动作表现力的培养;针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科学、合理地进行成套动作的编排;建立系统、科学的裁判员培训体系等建议,为教练员、运动员进行专项训练及国内裁判工作提供参考,引导项目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单板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在我国更好地开展与普及,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单板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世界发展格局和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认为芬兰是当今世界上单板滑雪空中技巧整体实力最强、后备力量最雄厚的国家;女子项目各国均刚起步,还没有形成格局优势;我国单板滑雪空中技巧的发展重点应是女子项目。并从明确单板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世界发展格局、积极寻找突破口,提高我国冬季项目有限资源投入的效率,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因素促进项目发展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影响中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发展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U型场地单板雪上技巧项目场地、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现状进行研究,认为场地设施、经费、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及科研水平、运动队的地域分布、项目的影响等是制约我国U型场地单板雪上技巧项目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改善训练环境和条件,聘请国外有经验的教练员,建立与完善裁判员考核、培训及监督机制,走项目产业化之路等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制定今后的发展策略及指导运动队的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8,自引:16,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总结出国外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的发展现状:美国实力较强,亚洲国家中的日本发展速度较快;分析出我国该项目处于良好发展态势,运动队建设已初具规模,场地设施已达国际级标准等现状;指出该项目可以成为我国冬季运动奖牌的突破口,是我国继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后又一具有发展潜力的冬季雪上项目。  相似文献   

15.
孟述 《冰雪运动》2008,30(5):31-34
通过对11届全国冬运会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比赛情况的分析,认为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运动员年龄普遍偏小,发展空间较大;从我国该项目取得的运动成绩,以及项目特点决定了该项目比较适合在我国开展,是大冬会乃至冬奥会夺取奖牌的潜优势项目。从运动员、教练员、竞训工作和场地等方面指出影响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国际交流,拓宽信息渠道,建立系统、科学的裁判员培训体系,加大“北雪南移”力度和重视科研攻关等对策,为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教练员队伍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教练员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较为合理,但教练员队伍整体上欠缺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的执教经验;教练员岗位培训次数少,时间较短,内容缺少针对性;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理论知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教练员队伍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