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江苏淮阴地域文化是周恩来"和而不同"思想形成的重要文化背景."和而不同"思想既不单纯求"同",也不单纯求"异",而是努力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周恩来"和而不同"思想在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和而不同"思想根植于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土壤之中,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思想、文化传承、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和而不同"思想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又具有了新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峰 《文教资料》2008,(4):55-56
"和而不同"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现在成为引领当今设计潮流的一个全新设计理念.色彩是包装设计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和而不同"的思想角度分析了包装设计中色彩的共性和个性,阐述了"和而不同"在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孔子"和"思想理论来源以及"和而不同"、"致中和"、"和为贵"三种表达形式,这是孔子"和"的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为研究孔子"和"的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和而不同”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期,“和而不同”思想奠定了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心灵绿洲"对于现代学校而言意味着一种最佳的生存、发展状态,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理想.构筑一个环境和谐典雅、氛围宽松融洽、师生善教乐学的心灵绿洲,是新形势下学校建设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当前阶段,我们要突出三种"和谐"意识:共生共荣的意识,和而不同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讲过和而不同.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又一次讲到,和而不同是中国思想家提出的伟大思想,即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8.
高尚学 《考试周刊》2007,(41):152-153
"和同之辩"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它表现出了当时的哲学思辨水平,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而不同"的主张是在继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命题。"和而不同"充满着朴素的辩证因素,并上升到人生哲理高度,显示出深刻的理论意义。时至今天,"和而不同"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推动21世纪人类和平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念,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继承和发扬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对正确处理好新时期民族关系,顺利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具有很强的借鉴乃至指导意义。本文试图从构建和谐社会民族关系的角度出发,以“和而不同”思想的现实意义为侧重点,简要论述了“和而不同”思想在处理民族关系时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贵和"文化传统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以及体现其精深的辩证色彩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即使在现代社会, "贵和"思想仍然彰显其历久弥新的魅力,同样给予现代教育以深刻的启示:一要树立"和而不同"与时话的教育理念;二要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三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夏商周时期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备的古礼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即所谓“礼崩乐坏”。但“礼”没有就此消亡,“礼”在治理国家、对外交往、个人生活等方面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左传》作为传释《春秋》经而做的一部可信史书,大量记载了当时“礼,,的情况。从《左传》关于“礼”的丰富记载中可以看出其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意识流”是舶来品,学界大概对此没做过传人流程的审理。国内大量文学史料雄辩地证明:继中国现代文苑之后,它在新时期文坛的“流速”不减,直接引发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文体变革。这充分反映出新时期文坛有识之士不断沉淀的现代意识之雄起,以及他们面对外来文化以我为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春秋诸侯媵妾婚有关问题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羊传》关于“诸侯一聘九女”的记述一直被当作春秋时期媵妾婚的定制、常态。但除了《春秋》所载鲁伯姬嫁宋,卫人、晋人来媵的事例外,难以找到其它例证。《左传》所载多为诸侯娶一国,由嫁女陪嫁蛭或娣。目前著录的媵器中,以一器铭一女,两国通婚为常态。这与文献记载相合。以一器兼铭两女,共嫁一夫的三国通婚为辅。尚未见一器兼铭三女,四国通婚的媵器,这说明“诸侯一聘九女”不是媵妾婚的定制。一般来说,几国通婚就构成几国婚姻政治联盟。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伐交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战国时期的伐交理论是以丰富的战争实践为基础,以"慎战"和"全胜"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儒、法两家关于"王道"和"霸道"的激烈争论为背景而产生的。主要观点包括:在"慎战"和"全胜"战略观指导下的"重交"思想;利义并重的"与交"思想;自强为先的"自恃"思想;谋交并举的"重谋"思想。  相似文献   

15.
农村中年教师由于外部条件的限制和自身的一些原因,在“高原期”时面临着更多更大问题,作为农村教育的中流砥柱,我们更应该关注农村中年教师的“高原期”危机,寻求解决办法,促进农村中年教师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晋杜预所著《春秋经传集解》是现存最古的完整的《左传》注本,在训诂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杜预注《左传》,所用训诂术语基本承袭汉儒,但受注释宗旨的影响,又有自己特点。分析杜注训诂术语,可得出这一结论:经过学者们的相续延用,常见训诂术语作用趋于固定,但由于学者注释古籍的着眼点不同,赋予训诂术语的功用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春秋和战国是同处于东周社社的两个大变革时期,其军事体制的诸多方面有明显的不同。本文试从军事领导体制、兵种的变化以及妇女的广泛参战等三个方面对春秋和战国的军制做个比较,以此展现其军制特色。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局。在这一历史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春秋》所载的483次战争、450次朝聘会盟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特别是春秋时期在战略布局上的三次大的转变及由此划分的四个战略时期,揭示了春秋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是游学的发轫时期。春秋时期有管仲、计然、范蠡等,战国时期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之徒,法家的这些代表人物通过游学来完善并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通过梳理这些法家代表人物里籍、身份,从政国家和游学国家等基本事实,划定其游学区域,并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游学区域的流向:游学的整体区域扩大,个人游学的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南北方从相对孤立到联系密切;自东方向西方延伸,最终集中于西方的秦国和三晋地区。游学丰富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社会内涵,使各国之间的政治进程日渐趋同,经济发展日益同步,社会进步明显协同。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晋、鲁两国家臣有诸多共性,如家臣大量出现的背景、家臣的设置、家臣的依附性等。但由于两国具体情况不同,晋国家臣多具有双重身份,鲁国家臣则出现了屡次叛主的现象。通过两者的比较,可对春秋时期家臣的全貌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