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读报,看到几组条新闻标题.其中一组标题可以概括为"不知所云",即检察日报2011年9月15日5版头条通讯的标题:她含情脉脉地望着他:"我想给你生孩子,没有那一纸婚约没关系."他一把推开她:"你昏啦!党纪政纪不能约束你,却能够制约我."一次偶然相遇,一份不敢公开的孽情,一段与权力金钱相纠缠的人生历程(引题)只因为人群中看了你一眼(主题)看了这样的标题,我的第一感觉,这是关于一段恋情的通讯,其实主题是揭露一个贪官和他情人的犯罪事实.这样严肃的话题,为什么标题给人色情小说的感觉?这组新闻标题的引题和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明确,采用的是现在网络"标题党"的设计风格,仅仅为了在词句上吸引人,以致让读者看了标题不知道文章到底报道什么,违背了新闻标题的设计规范.  相似文献   

2.
网络新闻标题变异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闻标题制作是编辑素养的重要体现.在网络上,新闻标题的制作难以规范.网络新闻标题的娱乐化和陌生化趋势、网络新闻标题的微观操作等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加以研究,但大都是对许多标题的独立考察.如以联系的、集群的方式看,可发现在网站上有不少新闻内容相同标题却相异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一则富有灵气的标题,读者一瞥便心灵为之一振,拍案叫绝.不少叫好又叫座的"响题",都具备这个特点.读者对此感同身受. 有人说,记者工夫看导语.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华北石油报记者岳双才同志首先为拟制标题下了大工夫.因此,岳双才不只是"石油新闻一枝笔"(工人日报<新闻三昧>2003年10月号拙文标题),他还是注重"炼题"的好手.圈内不少人有体会:新闻稿件不难写,拟制题目却颇费心思.我一直关注并感觉,岳双才同志这些年的新闻作品中,涌现出不少令人难忘的惹眼妙题.他这种"记者的编辑意识"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4.
《总理与个体户》这个引人注目的标题,出现在1986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上。乍看这个标题,朴实无华。但是,它充溢着我们时代的精神!乍看这个标题,一览无遗。但是它蕴藏着绵绵难绝的韵味!乍看这个标题,茎直无蔓。但是,它联系着千万颗心!看了这个清新又明快,透彻又含蓄的标题,谁不想读一读这篇报道的内容?人民日报用新魏体字号制作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标题这只"眼睛"来传神。"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好的标题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扣住读者的心弦。在报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高质量的标题显得尤为重要。文贵创新,标题亦然。但我们翻开报纸,"似曾相识"的标题比比皆是,鲜有新意。因此,适应读者的需要,让"活鱼"游进"标题"是标题创新的必由之路。那么,怎样才能做出"亮眼"的新闻标题呢?标题是新闻的核心,是作者对稿件的提炼和总结,它体现了作  相似文献   

6.
报纸上的新闻文体,种类很多,各具特色.怎样为它们制作标题呢?有规律可循吗? 我以为是有的。关键在于确立两个基本观念: 一、首先要把这些各具特色的新闻文体,统统都看成是总的“新闻文体”。换句话说,当你为这些各具特色的新闻文体制作标题时,你应首先想到,它们都是新闻文体(不管它们之间有多少差别),你要以新闻文体标題的共同要求来要求它们,譬如要用新闻事实说话,要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等等.就是说,你首先要抓住它们的“共性”,使制作的标题,都是新闻标题而不是评论标题、文学标题……二、紧接着,你要在此基础上,同时把这些新闻文体再看成是各具特色的新闻文体(不管它们之间有多少相同)。换句话说,当你为这些新闻文体制作标题时,你又要想到,尽管它们都是总的“新闻文体”,但又是各不相同的新闻文体,你在遵循新闻文体标题的共同要求时,又要考虑它们各自的不同特色。就是说,你还要抓住它们的“个性”,使制作的标题,既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现在是读题时代,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如何才能使新闻标题这双"眼睛""眉目传情"吸引受众?本文通过对新闻标题概念的深入分析,探讨新闻标题的制作原则、方法与技巧,寻求制作新闻标题的点睛之笔,吸引受众注意,增强传播效果,擦亮标题这双新闻的"眼睛"。  相似文献   

8.
标题是什么?打个比方,是人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或者说,标题相当于人的面部五官,看一个人长得漂亮不漂亮,人们第一眼往往先看五官长相,然后再审视他的身高、胖瘦等其他体征.  相似文献   

9.
一案头放着一堆稿件,两篇稿件的题目映入眼帘。一篇题为:仔猪充狗崽母犬当“奶妈”农民王生用母犬哺育仔猪三十头全部成活另一篇题为:本市召开学习十三大文件讨论会这两个标题一看就清楚:前一个标题是认真制作的,而后一个标题没有下过功夫。这使我想起了平日编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即有的记者写稿下功夫,而做标题是马虎的。为什么有的记者写稿做题都认真,而有的记者写稿下功夫,做标题却马虎呢?关键是对制作标题的认识不同。有的记者认识到认真写稿是自己的职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特别是编辑.稿件的标题制作得好不好,是衡量他是否称职、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尺度。何为“好”?当然是准确、简洁、生动。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工作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是很有些“门道”要讲究的。我认为,其核心的“门道”就是在标题制作中,要把握好“准”和“亮”的统一。下面结合一些不同报纸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时在标题制作上的差异,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其编辑制作标题的能力水平可以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1.
正新闻标题是一篇新闻稿件的"灵魂"。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因此,做好新闻的标题,对于在一瞬间勾住读者的视线,进而引人入胜,取得现代传播的预期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制作新闻标题的原则。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这就说明了一个常理:"标题是最先和读者见面的,一条新闻能不能吸引读者去看,能不能打动读者的心弦,标题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那么,如何制作一个好标题给一篇新闻增辉添彩,起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节奏加快、生活闲暇减少,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对媒体上的每一条新闻都从头到尾地阅读,而是先看新闻的标题,标题有吸引力,读者就会往下看,反之则弃之一边.这就是"读题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新闻媒体要想赢得读者,就必须在标题制作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3.
标题就是新闻之“眼”.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对于标题,我永远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力求做到标题不出彩,稿件不出手.正因如此,作为一名在新闻战线上耕耘了14年的通讯员,笔者每年发稿200余篇,在《大众日报》、《农村大众》、《莱芜日报》的上稿率达到90%以上.如何制作推陈出新、画龙点睛的新闻标题呢?笔者结合在基层新闻实践中逐步摸索学习和掌握的方法,谈谈基层通讯员制作新闻标题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4.
清明祭祀     
三月初,母亲在微信群里张罗姑姑姨姨们给爷爷扫墓.距离清明节还有一段时间,姑姑问这是扫的什么时候的墓?母亲回答:"新坟不过春社."什么是"春社"?又为什么"新坟不过春社"?我也不解,又不好问,于是上网查资料.  相似文献   

15.
正标题是报纸的眼睛,浏览任何一张报纸,不管多少版面,首先吸引读者眼球的是一个个新闻标题。常言道:"看书看皮,读报读题"。新闻标题是否有新意,决定着稿件的吸引力。汤姆森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你可以把报道送到读者面前,但你无法强迫他阅读。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党报如何提炼新闻标题?提炼标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这两句话充分概括了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打开报纸,要看什么,先看什么,取决于标题;标题是一篇文章的主题,是文章主题最简明、最有力、最好的体现;制作标题是新闻记者、编辑的主要工作程序之一;报纸编辑用标题来概括、评介新闻的内容,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新闻。  相似文献   

17.
可能有细心的读者一看这标题,就心里犯嘀咕,怎么不是"图书、情报与档案"而是"图书、档案与情报"呢?是不是随手这么一写.搞错顺序了?哦,不是的,这么写是自有其道理.且听咱慢慢道来.看是否可以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18.
最近翻看报纸,读到了一条"新闻",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1 这条"新闻"的标题是"求职无望,一级厨师跳楼获救",从标题看是一条值得关注的社会新闻,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催生了一出悲剧.新闻不长,不妨共同欣赏,看它到底在说什么:  相似文献   

19.
(一)标题用词应准确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的提要,短短几个字或十来个字,应力求准确,是起码的。但有些标题却出现用错或用得不够准确。请看1990年1月29日《新民晚报》体育版上一题《麦肯罗犯规被罚停留,澳名将布什大为不平》,一见“布什”两字,倒吸引我看下去了,其实不是美国总统布什,而是澳大利亚网球名将“卡什”。完全不同的两个名字,竟然排错,是编辑责任,还是校对责任?不得而知。上例也许是编辑的一时失误,但有些标题的准确程度令人怀疑,这又涉及到编辑的知识素养了。比如  相似文献   

20.
现在一个地区大都有一家以上的报纸.这些报纸相互间要进行协作,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它们互相之间是否也要比赛,或者说进行一些竞争呢?另外,这种竞争会不会影响协作呢?这使我想起了一段往事.1939年5月,《文汇报》在"孤岛"被敌伪封闭后,胡政之"函电交驰",催我立即赴港,回《大公报》主持港版编辑工作.料理完报馆后事,我于7月底出发,坐船到了香港.当时,胡政之、张季鸾都在港馆,把编辑部的全部工作托付给我,从撰写社论到指挥采编,我一揽子包了下来.此外,还要代表报馆参加对外酬应.香港在抗战后新成立的新闻机构,除《大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