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德辉《光复坡子街地名记》补注程千帆,杨翊强湖南省城由德润门直上坡子街,商贸四五百户,为会城繁富之区。其间牌记最久者如西协盛、东协盛、劳九芝堂、詹文裕。詹有乾、詹彦文等,远者二百馀年,近亦百数十年。至叶公和、余大华以下,百馀年。五六十年者尤不可继述。...  相似文献   

2.
早春     
正又是油菜花黄,如水流淌的颜色随风飘荡,如梦幻如泡影。眼目之所见,只是稀疏三两枝,白墙黑瓦,三角正方越变得模糊浮动;淡淡的清香,若有若无,也近亦远:听不见风声,间或传来如低语的鸟鸣。这是江南,是桃园胜境,陶潜若在也会流连不归。可此番能有几时呢?且叹且珍惜。  相似文献   

3.
道家哲学与现代"生"、"死"观叶秀山《老子》书第五十章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用其刃。夫何故?以其无...  相似文献   

4.
人参琐谈     
石云涛 《寻根》2002,(6):61-63
中国人早就发现了人参的价值。“参”古作“葠”,又作“葠”。在中国,至迟在汉代的文献中已有人参的记载,如《春秋运斗枢》、《礼斗威仪》、《异苑》等。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中称为“人微”,有人认为“微”乃“葠”字之讹。所以叫“人参”者,李时珍在他著名的《本草纲目》一书中说:“年深渐浸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葠、神草。”他说:葠“亦浸渐之义,葠即浸字,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  相似文献   

5.
宫力行 《寻根》2003,(4):98-103
宫氏渊源,《中华古今姓氏大词典》记载有四。据本人考证,实有七或八,其中一支的渊源还不清楚。1.虞国上大夫宫之奇之后裔,系出姬氏;2.南宫氏之后裔,亦系出姬氏;3.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为氏;4.龚氏有的改为宫氏;5.满族恭嘉氏,改为宫氏;6.回族、蒙族,亦有改为宫氏者;7.江苏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回到经学 中国文化近百年来所遭受的严重破坏中,首当其冲并彻底瓦解者乃儒学传统中之经学。宋明心性之学虽也遭致巨大冲击,但仍代有传人,自梁、熊、马、唐、牟传至现代新儒家,心性之学已蔚为大观。经学则不然,自廖平、康有为、崔适。章大炎后无人传承已成绝学。至今,国人已不知经学为何物矣!究其原因,其大者不外以下数端:(一)以章大炎为首之古文学等孔子为诸子,视经学为史学,使经学权威扫地,流风所至,无人再习经学,非特章氏弟子尽为史学家,廖平弟子蒙文通亦为史学家矣。(二)古史辨之钱玄同、顾颉刚不善学康有为…  相似文献   

7.
亦古亦今,亦奇亦平;亦真亦幻,亦形亦神;清新而不繁琐,雅致而不妖艳。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董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始终保持个性的独立和自由。观其陶艺作品,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有乘物游心的淡泊情怀,有扑面而来的水乡之风,有神定气闲的怀古幽思。不计较名利得失,不追逐时尚潮流,点点滴滴,踏踏实实,天资聪颖的董伟努力探寻艺术的真谛,在五色乱目、  相似文献   

8.
亦古亦今,亦奇亦平;亦真亦幻,亦形亦神;清新而不繁琐,雅致而不妖艳。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董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始终保持个性的独立和自由。观其陶艺作品,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有乘物游心的淡泊情怀,有扑面而来的水乡之风,有神定气闲的怀古幽思。不计较名利得失,不追逐时尚潮流,点点滴滴,踏踏实实,天资聪颖的董伟努力探寻艺术的真谛,在五色乱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说匾     
高汉 《寻根》2000,(4):31-33
匾,亦作扁,指物之体宽而薄音;又指扁额,即题字于木牌或其他载俸上,悬于建筑物的标识物岛额的别名很多,如:横额、横披(亦作批)、牌额、牌匾等等。通常,横称匾,竖弥牌,横竖之分决定于匾文的书写:横书为匾:竖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笑属题探讨跨文化、跨宗教之相遇中的一佃方面。笑即嗣瞵起不同文化中的人,同晴又隔己于参商。笑不馑是一獯现象,同畴在某獯意莪上亦是文化馒越之表述。笑亦有其笑的规则,即以何檀方式并在何僵状况下笑什么或允许笑什么等。在中圜文化中,胡蕃荒黛者是可笑的,因属相封于中圆文化之首善性、馒越性及超前性,胡蕃茺蟹之外邦文化是贫匮的、落后的及通畴的。笑在中圜儒家上眉文化中是一禁忌,固凡笑者即是翰家,笑者失落于外在浮浅之中。而民同文化及傅入中圆且终究中圜化之佛教文化中却有着活力充沛的笑的彖生相。熏谕是何程之笑,谐谑之笑,讽笑,亦或是悄然而笑,燕谕是茫子的朗然一笑,觏音大士之悲愍之笑,亦或是裨宗中人之镫悟之笑,不但舆入之韶知密切相磷,而且直接涉及人之存在,亦即涉及主髓之感受舆存在,并肯器佃髓的此岸之喜悦。  相似文献   

11.
捕鼠     
捕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  相似文献   

12.
顾关元 《寻根》2002,(2):82-83
我国古代的城市有许多称谓,如:国、都、京、畿、邑等,都有“京城”之义。根据古代的礼制与格局,其称谓所指亦有区别。  相似文献   

13.
万建中 《寻根》2005,(4):54-58
中国古籍中关于对女性厌忌的事例俯拾皆是。在《诗经》中,便以妇女为不祥的猫头鹰,并以女人为祸水。《汉书,李陵传》说:“吾士气少衰,鼓之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乃搜得尽斩之,明日斩首三千级。”军中忌讳女人的原因是怕影响士气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4.
闲情美文五篇张潮知己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以灵均为知己,莼鲈以季...  相似文献   

15.
以记载岳飞砚而著称的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对端砚曾如此慨叹:“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这端砚之辨当然不仅仅是坑口、石质、石色之辨,而是指整个端砚学的研究。故清嘉庆著名的端砚学人李兆洛,在其《端溪砚坑记》中亦如此慨叹:  相似文献   

16.
闲堂文六篇     
梓人韵语题辞 散原翁晚岁隐庐山,尝应先君之请,为其本师顾印伯先生诗集序,有云:“凡托民命于文字,其中必有不死之处,虽经万变、万关、万劫,亦终莫得而死之,而有幸有不幸之说不与焉。”大铁先生所著韵语,虽历劫者数,而大体具存,若有呵护之者。余近日乃得读之,其辞美富,其风格清且雄,其义尤芬芳悱恻,有合乎风雅,传世殆无疑也。散原之言,于兹益信。己巳新秋,弟程  相似文献   

17.
为了加强反动道学对人们的思想统治 ,明代统治者 ,把宋代以来的理学家对四书的注解汇编成一部《四书大全》。王夫之的《读四书大全说》(以下简称“读大全说”)是对此汇编中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批判 ,并阐述他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的一部著作。王夫之在《尧典》一文中说 :“天之风霆雨露亦物也 ,地之山陵原隰亦物也 ,则其为阴阳为柔刚者皆物也。物之飞潜动植亦物也 ,天之厚生利用亦物也 ,则其为得失为善恶者皆物也。凡民之父子兄弟亦物也 ,统圣之嘉言懿行亦物也 ,则其为仁义礼乐皆物也”。我国王夫之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大都把自然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儒之为世诟病久矣,初不始于鲁哀公与孔子问答之时也。顾自汉以前,儒乃术士之通称,故《史》、《汉》叙及秦之阬儒为“阬术士”。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而后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孔子事儒之称。故高诱注《淮南》云:“儒,孔子道也”。是汉人之通义也。观孔子教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此蓋以能识大而可大受者为君子儒,但务卑近而已者为小人儒,是孔子之所谓儒,固有广狭之不同,亦即昔人所谓“君子务其大者速者,小人务其小者近者”之意也。孔子周游列邦,而“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其不得志于时,亦已甚矣。此后二千余年,中国社会,虽有崇儒之名,乃属行眨儒之实。窃商其情,  相似文献   

19.
在遭遇"詩的風險與機會"之時刻,在面對"不可能的命名"這一使命之時,德里達和德吉之間的關係,讓柏拉圖虚構的"由來已久的詩哲之争"偃旗息鼓。德里達的解構哲學和德吉的哲學解構面對着一種絶對的責任,一種不可能的責任,即爲他者之名、對他者之名、以他者之名詩意地見證他者之獨一無二的呼唤。無論在哪種意義上,Salute都是一種責任行爲,喻指面對他人、朝向他人以及爲着他人擔負起一種絶對的責任。所以,命名就是致意亦是拯救,還是責任以及回應。命名的詩學或者行動的詩學同時運行在命名、簽名和行動三個層面上,而指向了存在、他者和上帝。  相似文献   

20.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学习笔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古籍出版社拟重版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经由寅恪先生长女公子流求来信,命为一文,以作是书导读。闻悉之下,既感且愧。老师之书,何敢为导。老师之学,何能为导。迟疑而不敢应命者多日,终于执笔写下这篇粗疏的文字,盖深感先生辞世二十七年,先生博大精深之学弥久而愈彰,先生独立苍茫之人格精神更见其辉煌,足证人间终有正道,学术尊严不泯。弟子不敏,虽不得略窥先生之学于万一,如能稍作疏解,藉供初学者知先生是书之精要,而能发愤于学,立志以继先生之事业,则亦或可稍解五十二年前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