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习惯淀积的人们审美心理结构中,充满着各种艺术的奇光异彩。而经济则难以在灿灿然美学殿堂中占一席之地。这是美学史的定格,也是美学史的迷惑。当代科技革命引起劳动的属性结构全面转换,劳动属性结构内部美的属性层次崛起,对美的意境的追求日趋超过对经济功利的计较;促使美学从典雅的殿堂内走出,向最普通最广泛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靠拢。经济学与美学两大学科际“碰撞”,吸引着人到经济美学这块蕴涵着丰收的处女地开拓。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美?美的根源在那里?这是历来美学都在寻求解答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求从方法论的区别上来看,大致走着这样几条路:一条是从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特征中去探求美的根源,最终把美归结为物的属性;另一条是从人的精神中探求美的根源,最终把美归结为精神的表现.这两种美学,虽然对美的本质的理解都作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但也都遇到了本身固有的难以克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美学主张从人类的劳动实践中探求美的根源,认为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都是在人类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劳动创造了美.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我想首先就应该对人类劳动的性质有所理解,然后再理解劳动如何创造了美,进而理解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杨春生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撰文指出,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美学命题及马克思针对这些命题所表达的观点,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马克思说:“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一论断,既区分了人的劳动与动物劳动的质的不同,又揭示了精神追求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与动物的本能劳动不同,人的劳动产品是人“意识”的结果、“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技术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是随本世纪科学技术进步而产生的美学学科。技术美学又称工业美学、劳动美学、生产美学,其研究对象是工业生产技术领域的审美规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美学问题;二是工业产品的美学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的生产与动物活动的不同在于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的。所以也可以说技术美学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合乎人性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工业产品。从一定意义说,工业生产条件和环境也是人类的技术产品,所以技术美学所研究的问题可归结为对工业产品作符合美的规律的设计。但是技术美学又不同于一般的工业艺术设计理论,它不提供设  相似文献   

5.
陈斌 《现代语文》2013,(11):59-61
教学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反复吟诵,涵咏咀嚼,仔细玩味,真正进入作品的内在境界,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进而引领学生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邀游在美的海洋中。语文课文意境美的表现:情景交融的诗意美,课文立意的含蓄美,思想情感的崇高美,意境整体的和谐美。语文课文读出意境美的实现:一是教师范读,配乐诵读,感受意境美:二是角色诵读,品味诵读,体悟意境美。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美的意境——和谐课堂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独创的,而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美的意境与和谐课堂,教师与学生、情感与心灵的高度融合,使学生进人最佳的主体角色,  相似文献   

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有许多深刻的哲学思考可以给美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但是长期以来《手稿》中的许多极有价值的思想却被遮蔽或者被曲解。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时尽管指出劳动生产了美,但是如果结合文本的特定情境去分析这个阐述,合理的推论应是美与自由自觉的劳动并无必然的关系;马克思分析了人与动物生产的区别,从中不难发现按照美的规律构造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论述更是极有价值的,它们深刻表明审美是人肯定自身的一种本质力量,也是人占有自身本质的一种对象性关系;从审美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角度分析,它在美学研究中比美有着更为基础的逻辑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音乐美学中研究和探讨意境美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含义,是探讨中国音乐艺术本土化、民族化、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这里着力论述了艺术意境与音乐美学意境的异同、音乐审美中意境美的特征,提出意境美是音乐审美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诗词韵味十足,诗词的许多因素都能给人以美感,但诗词整体的美学价值依存于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芙才是诗词美的至美.诗词的艺术美和感染力,主要取决于意境的有无和优劣.文章着重分析了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诗词意境的结构及诗词意境的创造方式,时诗词意境美的内涵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数学美反映的是主体对数学对象深层次结构及其相互间本质联系的认识.人们常说的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并非数学美的本质属性,只能算是数学美的外在特征.本文从数学和美学角度分别论述了数学美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作为数学学科的属性和作为美学的属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在美学上的最杰出的贡献,就是他们把美学作为观念形态,放在人类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加以考察,并且总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美属于人类观念形态,美的创造是人类的自由性劳动,同时也是人的本质,美的创造是自由精神的生产活动,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基于上述思想,从人的自由性这一点出发,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美的创造的三个阶段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一美育是一种美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爱美、审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观点和方法教育人,抒发人的美感,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人的美的感受力、认识力、制造力和表达美的能力。使其生活美满、愉快、高尚,积极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与道德素质。美育同美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美育的理论是来自美学,美学的教育实践是美育。但是,美育与美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是不同的。美学是研究美的性质、美的评价和美的规律等,其方法多采用观察法、比较法、多元法,深入研究美学的理论,而美育则是以实践的方法研究人们如何由美的感受、美的认识、美的体验、美的鉴  相似文献   

13.
物理学之美与物理学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到美学 ,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等具体的感性上的美 .而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科学美 ,大多数人则不易感受到 ,这是因为科学美与艺术美乃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美 .从美学的角度来分 ,美有两个各具显著特征的不同层次 .一个是事物以其外在的感性形式所呈现的美 ,这种美是外在的、易感受到的 ,如美的自然景色 ,美的音乐 ,美的雕塑、绘画、建筑物以其形象、声音、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 ,唤起那些观赏者主体内心中的和谐共鸣 ,产生美的享受 .另一个是事物以其内在结构的和谐、秩序而具有的理性美 ,这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美 ,它虽然要通过感官接受…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的意境美,是联系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纽带。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注重贯穿意境美这一元素极为重要。这对于解决高等院校中国古代文学在当代教学中的困境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通过探讨意境美的教学方法,实现美育的目标,并且在古今文学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古代文学教学实现它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陈钟梁语文教育思想中对美育的诠释是通过美的教学启发学生追求美的生活。其语文美育观大致可分为明晰美的观点、明确美的内容和明了美的方法三个部分。启示我国当下构建中学语文美育教学机制时,要注意合理渗透美学元素,系统培养美学思维以及综合提炼美学策略。一、明晰美的观点,合理渗透美学元素随着当今"美学热"的逐渐升温,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体现教学内容美和教学过程美,这就关涉到对美的观点的认识。美的观点的首要内容,就是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基于教学在美育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处理教材讲透基本原理成人院校培养的是能独立操作的应用型人才。据此,我设想这门课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在提高理解美、分析美,即审美能力上下功夫,从这点出发来处理教材:保留基本原理部分,略讲美学历史及重要美学家的主要观点,增加与工作实践和社会生活联系较密切的内容——美的形式规律、美的创造、美育,删掉马列主义美学的思想来源。在讲授马列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时,力求讲得清晰透彻,使学员切实认识到美起源于劳动,是劳动过程的对象化或物化,从实用功利到审美是劳动  相似文献   

17.
反映论美学走向终结。实践论美学与后实践论美学的出路在于类哲学的引导。“美是什么”难以索解,并非因为提问方式有什么问题。“美”这个词可以多义使用。美属于人类精神活动范畴,“美是愉悦”是对美的恰当定位,这一观点曾经长期被指责为唯心主义主观论,是不公正的批评。动物有前美,与人的美相联系又相区别  相似文献   

18.
情感,从审美感受的角度讲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以语文教学的角度讲,情感是教师为再现作品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讲台的感情,也就是一种激情。 那么如何使学生感悟文章情与美,去达成与创作者的心灵共鸣呢?那就要教者先动情,用自己的激情去促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正是一种心灵上对文章中美的感悟,这种美是多方面的;有意境的美、语言的美、结构的美、形象的美,感悟的美。而这种种的美正是一种健康  相似文献   

19.
八○年出版的施昌东同志的《“美”的探索》一书,对美的产生、美的本质、自然美、艺术美及悲、喜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述,使人颇受启发,但其中有一些观点也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本文拟在美的产生这一美学的根本问题上谈一谈与施昌东同志的不同认识。美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西方美学史上有这样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的大脑的产物。英国哲学家休谟说:“美不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察者的意识中……。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宇宙精神。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就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理念”则是不依赖于人类的绝对精神。这两种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与以上两种观点相对立的,是从亚里斯多德到狄德罗,以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车  相似文献   

20.
崇高是一种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的美学范畴,语教学需要这样的情感美育。教师从鉴赏作品人手,引导学生对意境、语言及风格进行体味,把握崇高美在作品中的显现,让作与读的情感在崇高美的震撼和感染下产生共鸣,这是语教育所能体现出的独特的人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